“藥品說明書上的字實在太小了!”72歲的王阿姨說。她要吃藥,卻忘了藥師叮囑的用藥量,只好讓女兒幫忙看說明書,可女兒看不懂“專業”表述,只得再跑一趟藥店去問。字小如蟻、用詞生僻、化學公式……很多藥品說明書讓老年人看得云里霧里。
藥品說明書是載明藥品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但受信息量、紙張規格等局限,巴掌大小的紙上往往密密麻麻,甚至印到反面。這就使得藥品說明書的可讀性、實用性大打折扣。
《藥品管理法》 規定,“標簽或者說明書應當注明藥品的通用名稱、成分、規格、上市許可持有人及其地址、生產企業及其地址、批準文號、產品批號、生產日期、有效期、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登載如此繁多的信息,的確很難保證字大,再加上藥企出于成本考量,紙小在所難免。不過,藥品說明書畢竟是給人看的,字小如蟻顯然有悖“說明”初衷。讓人“看不清”、“看不懂”的說明書,不僅不利于患者正確服藥,也實際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讓老年人既“看清”又“看懂”,是藥品說明書適老化改造的方向。這需要政府部門、藥品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配合與推動。首先,要規范字號。例如國家 《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 規定“生產日期、保質日期的文字高度不得小于3毫米”的做法,藥品管理部門就不妨參照。再如“劃重點”,將藥品成分、用法用量、禁忌等重要信息加粗加大。
其次,要通俗易懂。比如用粒、片等日常叫法,取代克、毫克等需要換算的單位;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增加二維碼語音播報功能,將藥品重要信息制作成短視頻等,切實減少老年患者的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