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教了30多年英語。上世紀90年代退休后,有人勸我去當代課教師,每月工資3000多元;也有人叫我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給學生當英語家教,每月至少也有2000多元收入。面對人生新的選擇,是去當英語家教掙錢,還是去做關心下一代工作、繼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考慮再三,毅然選擇了后者。
一退休,我當起了南通市海門區四甲鎮關工委志愿者,我的白發與紅領巾一起飄揚,一直飄到現在(86歲)。有人看到我騎著自行車每天東奔西走關心、教育下一代,問我政府每月補貼多少錢?我回答說:“不要工錢自吃飯。”不少人說我是“傻子”,輕輕松松的錢不去拿,偏偏頂著寒暑、風里來雨里去,圖個啥呀?我笑著對他們說:“人各有志,人家發大財,我培養人才;人家‘下海’做生意,我下村教育下一代。”
我退休時,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的黃土地。我原工作學校周邊的頭橋村是個貧困村,該村80%的農民外出“淘金”,把孩子留在鄉下。一到假期,這些“留守兒童”有的聚集打牌賭博,有的結伙偷竊打架……面對這一情況,我心中不安,便向村黨支部書記提出創辦留守兒童教育館的建議。村支書馬上同意我的建議,館址設在農民王卜生家一座三層新樓房里。
我創辦的留守兒童教育館,又稱“農民子弟教育館”,是江蘇全省首家面向留守兒童的教育館,來自鎮西北片三個村50多個留守兒童高高興興進了教育館。我既是“館長”,又是輔導員,組織留守兒童看書讀報、寫讀書心得、畫畫寫字、跳舞唱歌。我教他們唱 《我愛祖國》 《唱支山歌給黨聽》 《學習雷鋒好榜樣》 等紅色歌曲。教育館有聲有色的寓教于樂活動,受到家長們的歡迎。
留守兒童普遍對人缺乏親近感。15歲的小童每到月中旬都害怕看到滿月,一次她對我說出心里話:“黃爺爺,我真不敢見月亮。月亮表示一家人團聚,可我一個人在月下多孤獨。”說著她流出了眼淚。我十分同情這些孩子,每年暑假都會拿退休金買來蛋糕和糖果,為他們集體過生日,一起唱生日歌。孩子們高興得不得了,找到了“家”的感覺。
我還開設了革命傳統教育課和文化知識補習課。
每年9月30日是全國烈士紀念日,我教育孩子要牢記這重要的日子,向孩子宣講當地烈士事跡。四甲鎮是紅14軍江蘇一大隊成立地,1928年4月以后,紅14軍在四甲地區十分活躍,曾多次攻打湯家苴、四甲壩等敵據點。10月,紅14軍受挫,革命走向低落,四甲地區犧牲了一大批領導干部,如俞海青、何蘭階、俞金秀等。1930年5月,紅14軍2師師長秦超在戰斗中犧牲。抗日戰爭時期,合興村抗日英雄沙國強帶領民兵三次破壞日寇建造的“鐵板洋橋”(今稱永安橋),切斷日寇從青龍港至四甲、包場的運輸“咽喉”。沙國強被日軍逮捕后,敵人問他:“四揚鄉有多少民兵?他們在哪里?”沙國強大聲回答:“四揚鄉都是民兵,他們就在海門大地上。你們的日子長不了!”日軍用刺刀刺沙國強時,他高呼“打倒日本狗強盜!”“打倒漢奸賣國賊!”犧牲時年僅22歲。孩子們聽了對日寇無比憎恨,對抗日英雄無比尊敬。
我接著講,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不顧人民的反對,發動全面內戰。面對敵人的“清剿”、“圍剿”,四甲軍民堅持斗爭,支援前線。我講到丕巖村的陸丕巖為支援解放戰爭去定心橋收稅,不幸落入敵手。這時,有個同學舉手發言:“陸丕巖的英勇事跡,我聽我爺爺講過。敵人要他供出共產黨員的名單,他堅持不說一個字,最后被殺害。”這時又有一位同學舉手發言:“他的墓碑在頭橋村的烈士陵園。”
我根據青少年喜歡聽少年英雄故事的特點,向他們講述了四甲東南村的姜來慶14歲當民兵,多次化裝成叫花子,深入四甲鎮、八索鎮敵人據點偵察敵情的故事。敵人后來抓到姜來慶,嚴刑審訊他,給他上“三眼吊”、坐“老虎凳”,他不吐一個字,英勇不屈。1947年10月的一天,他被押到通源鎮西岳廟(今通源小學)空地上活埋。臨刑前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學生石瀟遙聽后,特別感動地說:“我今年也14歲。姜來慶14歲當上民兵、偵察敵情,那么英勇,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把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志、報國之行!”
暑假給學生補習文化知識是教育館又一任務。一些留守兒童的英語特差,我正好利用我的優勢,給他們義務補習英語。我從規范書寫、規范讀音開始教起,到朗讀、背誦課文,開展“記生詞、攀高峰”比賽,組織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表演英文短劇,我當“導演”,讓學生們輪流表演,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為了學生們的身心發展,我還組織他們走到室外,開展“小紅軍行軍”活動,孩子們開心得不得了。出發前,我帶領他們集體高唱 《我是一個兵》 。從教育館出發,經過老通呂公路、老運鹽河,途中我高聲喊道:“注意!敵機在天上向下轟炸!”行軍隊伍變換隊形,我與學生們時而臥倒,時而隱蔽,時而匍匐……學生們唱著 《少年軍歌》,不斷前進。我回憶起老紅軍的一句話:“要知苦不苦?想想二萬五!”這句話激勵孩子們繼續前進,沒有一個掉隊,都堅持回到教育館。留守兒童陸冬輝說:“這次小行軍活動,勝讀一年書。我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做一名具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事后,全班寫出行軍心得40多篇,貼在教育館“手抄小報”專欄里,供同學們和家長欣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