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榮,海安市高新區隆政街道聯合村農業龍頭企業——俞萬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曾是一名優秀老兵。在產業發展路上,他永葆本色、不忘初心,以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攜手共富的大愛之心,矢志鄉村振興。
俞萬,就是要萬名鄉親齊致富
于清榮出生于革命老區海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直到共產黨在他的家鄉建立紅色根據地,他家生活才有轉機。做軍鞋、送軍糧,全家人支持革命一心向黨。
于清榮小時候常聽父母講武工隊深入匪穴、鋤奸懲惡的英雄故事,幼小的心靈里深深植下對人民軍隊的向往。2000年,21歲的他應征入伍,圓了軍旅夢。在軍營里,他刻苦訓練,先后獲得連嘉獎和優秀士兵的榮譽。退役回鄉后,他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著熟悉的田野。
他發現,家鄉不少農戶子女外出打工,只剩下年老的父母在家耕種,勞力不足,生產水平不高,導致糧食產量上不去;還有些家庭子女定居在城里,父母也隨子女到城里生活,老家的承包地即使不拋荒,耕作水平也不高。不少耕種困難的鄉親找到他,希望他幫助耕種。就這樣,幾年時間里他漸漸收攏了10多家農戶的幾十畝土地。但家庭作業式的小塊土地耕種,不僅費工費料,也不利于大型機械操作,已成為阻礙農業現代化的羈絆。他想,如果能成片耕作,不僅可以實行機械化作業,很多新技術、新品種也能得到推廣。
于清榮下定決心,著手創辦規模化生產的家庭農場。他的這個決定得到了妻子及父母的一致支持。這個決定也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尤其是那些缺勞力、少技術的家庭更是舉雙手贊成。
于清榮的老家過去是串場河邊上的一處水灣,叫做“俞灣”,于清榮就是喝俞灣的水長大的,兒時也常在俞灣撈魚摸蝦,濃濃的家鄉情結,使他給創辦的家庭農場取名為“俞萬”。為什么用“萬”不用“灣”呢?他說:“我的夢想就是農場將來能夠發展到萬畝規模,幫助到萬名鄉親致富。即使實現了這個目標,也不能忘了自己姓什么、從哪里來,不能忘記這個根本?!?/p>
每臺農機,他都能上手操作
辦家庭農場,別人最難的是土地流轉。但在“俞萬”,土地流轉從開始的幾百畝,到今天的1600多畝,幾乎沒遇到什么困難。原來,這是因為老區人民思想覺悟高,但凡是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的,家鄉人民一定會全力支持,而且鄉親也從自己的耕作實踐中深切體會到,靠小家小戶單打獨斗是無法致富的。所以,俞萬農場的流轉土地中絕大多數是鄉親們找上門,主動要求加入流轉的。
是信任,也是重托。于清榮知道,鄉親們把土地交到自己手里,既要保證農場的發展,更要保證群眾的收益。怎樣在同樣的土地上種出更多更好的糧食,爭取更好的經濟效益呢?靠傳統的老一套耕作方式肯定不行,必須盡快熟悉農業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掌握規?;r業生產的管理辦法。于是,于清榮一方面拜師學藝,一方面買來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的書籍自學??h農業農村局的同志得知于清榮的學習要求后,主動派來農技專家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幫助。
農業新技術,不僅是學習,更在于敢于探索應用。有一回,一位海歸專家向于清榮介紹了一項水稻種植新技術,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通過對水漿管理,達成對化肥和農藥的“零”施用,從而優化土壤結構,提升稻米品質,生產有機農產品。于清榮被這一技術吸引了,但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化肥、農藥“零”施用,還長什么糧食?行與不行,總得試一試。他按照專家介紹的技術要領,在10畝水稻田里進行了試驗,獲得成功。通過對稻田水供給的精準控制,做到了肥料和農藥的“零”施用,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稻米品質,還有效提升了生態效益。

傳統的農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癥結在于機械化程度低?!稗r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是于清榮從小就懂得的硬道理。他把毛主席的這句話寫在農場車間最醒目的一面墻上。但農業機械種類很多,尤其是大型農業機械,一臺機器就是一個復雜的聯合體。每一臺農業機械購入之前,他都要向廠家索取詳細的技術資料,向廠方技術人員請教學習。機器到家之后,他還爬到機器上,從里到外與廠方提供的說明書一一對照,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直到熟悉整臺機器的工作原理和各項性能。
新的農業機械,帶來了新的農業技術。在引進一臺新型插秧機后,“寬窄行”和“側深施肥”兩項新技術就同步推廣實施。“寬窄行”,增強了田間通風透氣能力,凸顯邊際優勢,提升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側深施肥”,可以減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效用更精準,肥力更持久。
農業機械操作有專業的農機手,一到大忙季節,所有的農機幾乎需要24小時不間斷作業,換班休息的時候,于清榮就是時刻準備頂崗的那一個。為此,他學習并掌握了農場每一臺農業機械的操作,場里所有的大型機械都能上手作業。他說:“就如同部隊指揮者對每一個哨位的熟悉一樣,農場負責人就應該掌握每一臺機械的操作?!?/p>
作為新農人的退伍軍人,他成為農機的行家里手,榮膺江蘇省“蘇米工匠”的光榮稱號。
滿塘魚蝦,他不賣錢送鄉鄰
隨著農場發展步入正軌,經濟效益也有顯著提升,于清榮深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只有鄉親們都富裕起來了,鄉村振興才能成為現實。他努力帶動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產業幫扶帶就業。在老區農村,只要有工作、有收入,就不難實現致富目標。于清榮以家庭農場為陣地,吸納周邊村民,參與農場生產和管理,讓村民像城里工人一樣每天上下班,每月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農場現有職工中,40%是家庭發展相對滯后的群眾。
科技幫扶助發展。于清榮來自農民,了解農民,知道村民對新技術存在著種種顧慮,就以農場作為新技術新產業的普及發散點,以現代農業的生產示范作引領,以身作則做給群眾看,對周邊農戶開展新技術、新技能培訓,全方位提升農戶素質,讓他們了解現代農業發展趨勢?!鞍凳掖哐俊薄ⅰ熬C合防治病蟲害”、“側深施肥”等農業種植新技術,都是在他的積極推廣下獲得普及的。周邊很多群眾利用新技術種植,減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經濟幫扶暖人心。于清榮經常說,“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鄉村振興一戶都不能落”,對于既無勞力就業、又缺乏產業發展基礎的困難群眾,直接施以援手,開展經濟救助,讓困難農戶、困難學生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溫暖。多年來,俞萬家庭農場堅持每年對建國前老黨員和退伍老軍人送去春節慰問,為留守兒童發放學習用品,對生活困難家庭的寒門學子每人每年資助2000元。近幾年來,他貢獻的解難紓困資金累計達50多萬元,幫扶群眾146人次。
于清榮承包了一片魚塘,魚塘里收獲的魚蝦,都用來分送給附近村民。農場不遠處,住著一位無兒無女的老退伍軍人,于清榮不僅給他送魚蝦,還不定期給他送油鹽米面。老人腿腳不好,院子平整度不夠影響老人散步走路,于清榮馬上拉來黃沙、石子,給他家場院鋪上了混凝土。
天道酬勤,于清榮闖出了一片新天地。2020年,他光榮當選海安市人大代表,同年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他深深懂得,老區發展、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而艱巨的工程,需要他和一代又一代新農人接續奮斗、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