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的舒同,是中國書法事業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屆主席,也是當代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師。他的人生,“是革命加書法的一生”。毛澤東主席贊譽他為“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支筆”。
“東鄉才子”走上革命道路
舒同,原名舒文藻,1905年出生于江西撫州東鄉縣孝岡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舒同5歲那年,父親借錢將他送進了私塾。私塾先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前清秀才,他見舒同有書法方面的天賦,就一邊教舒同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一邊教舒同練習書法。
由于沒有錢買筆墨紙硯,舒同就用細竹做成“筆桿”,黃麻做成“筆尖”,紅粉石加水磨成“紅墨汁”,野生黃果搗碎加水做成“黃墨汁”,以芭蕉葉為紙練習書法。靠著這種方式,沒過幾年舒同就成為四方八鎮小有名氣的“神童”。一次,鄰縣縣長派人將舒同請到家中寫字,為其父祝壽,在眾多社會名流的注視下,舒同當場寫下“杖國延年”四個大字,引來眾人贊不絕口,“東鄉才子”從此名動四方。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舒同深受影響,開始萌發革命思想。其后,他和進步同學成立“金蘭同學社”,以此推動東鄉縣政治和文教事業改革。1922年,舒同以優異成績考入設在撫州的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他勤奮攻讀,博覽群書,尤其對于革命刊物 《新青年》《向導》 《每周評論》 情有獨鐘。
1924年10年,舒同和李井泉等同學以研究學術為名,組織建立了“讀書會”,探討馬列主義理論。1925年,適逢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成立10周年,舒同激情滿懷,揮筆寫就檄文 《中華民國之真面目》,無情地揭露了反動派政府所謂“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虛偽性。舒同用毛筆書寫此文,貼在學校的墻報上。由于文章筆鋒犀利、思想深刻,加上舒同書法端莊厚重、瀟灑俊秀,因而吸引了無數讀者。設在撫州城內的臨川縣國民政府,以“攻擊政府、擾亂人心、有共黨之疑”的罪名,派人捉拿舒同。幸好有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舒同才躲過一劫。教育局長見狀,勒令學校開除舒同的學籍,校長、班主任、任課老師頂住巨大壓力,聯名具保,方才平息了檄文風波。
1926年秋天,大革命風暴席卷贛江兩岸。10月20日,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第14軍攻克了撫州城。舒同聽到喜訊,立即邀請樂典、上官佐、熊崇德等東鄉同學前往看個究竟。該軍駐贛東特派員曾燕堂是中共黨員,他與舒同等人一見如故,非常投緣。在曾燕堂指示下,舒同等人急速回縣召集進步知識青年籌辦迎接北伐軍進入東鄉的有關事宜。因舒同文采出眾、擅長書法,被大家推舉負責擬稿、寫標語、指揮布置會場。舒同覺得這是用書法服務革命的天賜良機,當即用同學們湊錢買來的幾十張彩紙,挑燈夜戰,飽蘸激情,揮毫書寫了近百幅革命標語和一條大紅巨幅橫標:歡迎北伐軍群眾大會。24日清晨,當群眾看到貼滿大街小巷的革命標語,紛紛贊嘆:“這毛筆字寫得真好!”
1926年11月,舒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東鄉縣地方黨組織的創始人,并任中共東鄉縣委書記。

“賣字”為生尋找組織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東鄉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舒同被國民黨江西省政府通緝,遂離開東鄉,輾轉于武漢、合肥、上海、南京等地,一邊以賣字為生,一邊繼續尋找黨組織。
在武漢,舒同身上的盤纏用光,走投無路之時,正巧漢口遠東飯店向社會征集店名書寫者,舒同于是化名開筆,一箭中鵠。老板在興奮之余不僅送上3塊光洋,還允諾:“從此你的子孫后代來本店永不收錢。”
幾個月后的一天傍晚,舒同孤身來到安徽含山縣尋找黨組織未果,只好在一個飯館住下,但此時身上的錢已所剩無幾,于是有意說道:“老板呀,貴館開得不錯,如果能掛上一塊招牌,生意肯定會做得更火更好?!崩习寤卮穑骸笆桥?,我早就想掛個招牌,可就是找不到字寫得好的先生?!笔嫱脵C說道:“我會寫字,外出幾個月,身上盤纏不足,想賣字湊點路費。”老板一聽,喜出望外,當晚就請舒同吃飯,翌日清早又給舒同帶來文房四寶。舒同抖擻精神,揮毫寫下四個大字:含山飯店。老板見舒同書法剛中有柔、氣勢非凡,便喜滋滋地拿給街坊易老先生鑒賞。這易老先生本是前清拔貢,酷愛書法,只是寫字不大順手,他一見舒同書法,連聲夸贊“好字!好字!”,當即介紹舒同到鎮上私立小學去寫字。
連續一星期,通過易老介紹,舒同為含山不少商店、賢士題寫招牌或書法作品。小學校長發現舒同學識淵博,勸他莫在江湖漂泊,并且以高薪聘請他任教,舒同婉言謝絕。離開含山時,易老已知舒同身份,他傾向革命,敬佩共產黨,因此不僅自己解囊相助,而且動員親友資助舒同。為了確保舒同能夠順利通過重重關卡,老先生還通過自己的人脈關系,幫助舒同辦理了路條。
靠著深厚的書法功底,舒同一路以賣字為生輾轉來到了南京。在街頭,一張告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張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招收錄事的公告,既不要學歷出身,又不要保證人,只要字寫得好就行。舒同考慮這也許是個找到組織的機會,便報考了軍校錄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 《中央日報》 上看到紅軍在江西活動的消息,便找借口離開軍校,潛回家鄉,順利和黨組織接上了關系。1930年9月,舒同聽說紅軍來到崇仁,便趕忙趕了過去。就這樣,舒同正式加入紅軍,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馬背書法家”享譽陜甘寧
舒同參加紅軍后,一直在團、師搞宣傳工作,在緊張戰事之余,潛心書藝,寄情翰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舒同隨著紅軍開始了長征。一路上書寫大幅標語,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燒了好多洞。但無論環境多么惡劣,條件多么艱苦,舒同始終保持著對書法的熱愛。在行軍途中,沒有紙筆,舒同就撿了樹枝在地上寫;騎在馬上,也用手指頭在褲腿上劃拉。有一次被毛澤東看到了,就笑著說:“舒同,你成了馬背書法家啦!”從此,“馬背書法家”的美名就傳開了。
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陜北后,舒同調任紅1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不久以后,紅軍為了團結抗戰,決定請陜北旬邑縣一個叫蕭芝葆的前清翰林出任邊區參議員,但幾次請他,都被拒絕了,理由是:“共產黨好是好,但都是當兵打仗的,沒文化,談不來?!泵珴蓶|知道后,就讓舒同以中央的名義給蕭芝葆寫了一封信,宣傳我黨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蕭芝葆看了信后連聲稱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產黨內也有人才啊!”隨即欣然出山參政。
1936年,延安創辦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抗大”),負責籌備的同志請毛澤東寫校牌,但毛澤東當時實在忙不過來,便對來人說:“你們去請紅1軍團的舒同寫吧,他的字寫得很好哩!我很欣賞?!本瓦@樣,舒同奉命書寫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的校牌,還寫了左右兩邊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8字校訓。學校宣傳科科長謝翰文等人將舒同寫的校名剪貼在紅布橫幅上,懸掛于原延安府舊府衙門的大門上方;把8字校訓分別貼在大門兩旁。他們又從警衛連挑選了兩個高大英俊、全副武裝的戰士,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站立校門左右,請來延安城里照相館的師傅拍攝了照片,印發各地。舒同雄渾的榜書校名隨著抗大這張具有標志性的著名照片一起遠播海內外。
舒同除“奉命”題寫抗大校名和校訓外,還為被日軍飛機炸毀后重建的“延安新市場”題寫榜書。毛澤東主席則撰寫了一副對聯:“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國自由權”。這是舒同與毛主席唯一一次題、聯呼應的書法合作,當時在延安被傳為佳話。

1937年,舒同擔任八路軍總部秘書長,和總政治部王宗槐科長等人趕赴山西,宣傳抗日、擴大武裝。在群眾大會上,舒同上臺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王宗槐向大家介紹說:“都說八路軍是土包子,這是不對的,里頭的能人多著呢。就說舒同秘書長吧,不光才學淵博,字也寫得好,在南方時老財們出錢買他的字還買不到呢!”臺下的青年學生們一聽,立刻圍上去向舒同求字,舒同當即書寫了很多抗日救國的標語,別具一格的字體博得大家的稱贊。不少學生拿著舒同書寫的標語如獲至寶。
舒同不僅書法很好,文章也寫得很精彩,黨內、軍內許多重要文章都出自他的手筆。他起草的文件語言凝練準確,文采飛揚,深得周恩來、朱德的賞識。毛澤東稱贊他說:“舒同是黨內的才子,是黨內一支筆?!眹顸h左派領袖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也評價說:“國共兩支筆,國民黨內有于右任,共產黨內有舒同,我更喜歡舒同?!?/p>
新中國書法藝術奠基人
舒同書法藝術的成就,不只是艱苦的書藝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練。不管是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十年浩劫”的動亂,不論是在繁忙的工作崗位上,還是在罹難挨斗的“牛棚”里,他始終沒有中斷藝術研究和臨池實踐。他的書法渾圓有力,外柔內剛,寬博端莊,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風格體現革命風云、將軍氣度,深為人們珍愛,是現代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
舒同曾系統地臨過古代碑帖,師法顏真卿、柳公權、何紹基等眾多古代名家書法,但師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變,逐漸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創立了著名的“舒體”,備受海內外推崇。當今,舒體已被輸入電腦,廣泛用于報紙、刊物、電影、電視,顯出其獨特的魅力。
舒同說自己的字為“七分半”體,就是從“二王”入手,以顏、柳之楷為本,結體上楷、行、草、篆、隸五體各取一分,風格上顏、柳各取一分,何紹基取半分,合稱“七分半”。舒同曾對友人講:“我的基本功力就是顏、柳楷書的基礎,是藏鋒起筆,中鋒運筆,回鋒收筆,多寫勤練,寫出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來?!彼鲝垼骸皶ㄒ^承,先要學體,不能胡寫亂畫,有些傳統的學字寫字方法,不能一概否定;但絕不可墨守成規,要創新,要發展,這就是我們先輩所說的,要師古而不泥古?!?/p>
作為開宗立派的大師,舒同從來沒有主動辦過個人展覽,也沒有為自己的書法作品出過專門的書,更沒有收過什么徒弟來繼承自己的衣缽。直到晚年,有關方面才極力促成了舒同此生的首次個人書法展覽。而舒同的個人書法集,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才得以出版。舒同雖不辦個展、不收弟子,卻時刻關心著中國書法事業的發展。
1980年,有人提出成立中國書法家協會,這個重擔理所當然地落在了舒同身上。為此,舒同專門帶著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走了一趟日本。書法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日本人是從中國學去的,如今卻要掉轉頭去日本考察,這讓舒同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日本,舒同的書法震驚了書壇,他用楷行草隸篆合體寫出一副“中日友誼,萬古長青”的中堂,引起滿堂喝彩。
從日本回來后他四處奔波,傾盡全力籌備中國書法家協會。198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書法家協會正式成立了,書法這門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至此煥發了青春。舒同利用自己的影響,促使全國各地的書協相繼成立,馬不停蹄地參加各地的書法會議和活動。中國的書法在舒同的推動下生機勃勃地發展起來,舒同的名字也被濃墨重彩地寫進了中國書法史冊。
1997年11月,東鄉縣舉辦首屆“舒同書法藝術節”,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其題詞:“長征過來人,書壇譜新章”。1998年5月27日,舒同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