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杰
(鄒城市中醫院骨傷科,山東 濟寧,273500)
股骨頸骨折是最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之一。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癥狀,骨質強度差且髖關節周圍肌肉退變,應激反應性差,極易在意外、外力作用下出現股骨頸骨折。股骨是人體最長的管狀骨,股骨上端與股骨頭、髖臼共同組成髖關節,股骨下端與脛骨上段、髕骨組成膝關節,具備支撐身體重量、支持行走等功能。老年人機體反應能力下降,生活中跌倒、墜落、意外碰撞等事故均可能導致股骨頸骨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股骨頸起到重要的杠桿作用,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難度大,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目前,手術治療已成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的臨床共識,對能耐受手術治療者最好采用手術治療,采取髖關節置換術改善臨床癥狀,術后及早下床活動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預后恢復。但傳統手術內固定治療出現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的風險較高,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了消極影響[1]。臨床上一般推薦使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或者全髓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快速重建患者髖關節功能,促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動,但選擇半髖關節置換術還是全髓關節置換術尚未有統一的標準[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鄒城市中醫院收治的87例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不同髖關節置換方案的臨床效果,詳情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鄒城市中醫院收治的87例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4例,觀察組43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1.26±3.75)歲;冠心病19例,糖尿病14例,高血壓11例;左側25例,右側19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1.58±3.94)歲;冠心病18例,糖尿病13例,高血壓12例;左側23例,右側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全身其他病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了鄒城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符合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4],且經X線檢查確診并具有手術指征;③髓臼軟骨無退行性病變;④受傷前能獨立活動;⑤病歷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或骨腫瘤者;②精神系統疾病,意識障礙或認知不全者;③合并急慢性感染者;④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不全者;⑤臨床資料不完善或依從性差者。
觀察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麻醉后,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手術區,中單包裹患肢,無菌膜覆蓋手術區,并做標準外側切口充分暴露皮膚、皮下組織與肌層,暴露大轉子后,以電刀沿其內側將肌腱附著點切開,暴露關節囊[5]。切開關節囊后可見股骨頸骨折,在小轉子近端上方1 cm處切斷股骨頸基底部,取出股骨頭,切除髖臼周圍軟組織,用髖臼銼將髖臼打磨到合適的深度和大小。選擇大小合適的臼杯,外展45 °,前傾15 °左右放置,敲擊,壓緊貼合,滿意后再用螺釘固定,安裝襯里并敲實。暴露近端股骨,以髓腔銼逐級擴髓,以試模測試,注意恢復正常的股骨頸長度、股骨頭中心點及股骨頭中心點至大粗隆尖端的垂直距離。關節復位后對髖關節穩定性、雙下肢是否等長、患肢松緊度進行檢查,各項指標無誤后取出試模,將股骨假體置入并敲擊,使其至正確深度后復位,再次檢查活動度及穩定性,取得理想效果后置引流管于假體附近并將切口逐層閉合。
對照組進行半髖關節置換術,麻醉起效后,患者取側臥位,調整臥姿舒適后,側臥位固定,對手術區常規消毒。以中單包裹患者并對手術區覆蓋無菌膜,采用標準外側切口充分暴露髖部,于小粗隆上1 cm處截骨并取出股骨頭,對其長徑進行測量,清理髖臼窩軟組織,觀察關節是否完整。暴露近端股骨后,以細型號髓腔銼置入,后逐漸增大髓腔銼型號,直至與髓腔吻合良好,沖洗髓腔,在股骨中將直徑適宜的股骨頭假體和股骨柄假體置入,活動髖關節屈曲旋轉功能良好,長度適中,放置引流管,逐層閉合切口,蓋上敷料并包扎[6-7]。
術后處理:所有患者術后24~48 h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密切關注患者引流量,引流量<60 mL可拔管。患者臥床期間加強護理,協助患者患肢外展舒縮,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深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術后72 h可下地行走并適度鍛煉,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指導其鍛煉[8]。
①臨床癥狀指標:包括完全負重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②并發癥情況:包括感染、異位骨化和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感染+異位骨化+假體松動)例數/總例數×100%。③髖關節功能:采用髖關節Harris評分評估髖關節功能,總分0~100分。優:Harris評分>90分;良:Harris評分80~90分;中:Harris評分61~79分;差:Harris評分≤60分。髖關節功能恢復程度與得分呈正相關,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9]。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描述,結果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描述,結果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完全負重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指標比較()
組別例數完全負重時間d)住院時間(d)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4432.41±12.1616.25±2.03 66.57±14.91252.12±15.46觀察組4343.62±11.9418.18±2.19102.63±17.70340.09±24.38 t 4.338 4.264 10.286 20.147 P<0.001<0.001<0.001<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均改善,觀察組患者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2周后tP對照組4453.28±4.4863.93±0.4614.768<0.001觀察組4352.31±4.4971.43±0.4226.136<0.001 t 0.949 74.658 P 0.346<0.001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的疾病,該類型骨折多發生于中老年患者。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平均壽命有所增加,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骨折發病率逐漸升高。股骨頸骨折相比于身體其他部位骨折有所不同,股骨頸骨折特點更明顯:其一,股骨頭部位血液供應豐富,骨折后血管損傷引發血液供應受損,導致股骨頭慢性缺血,長此以往會導致股骨頭壞死或塌陷;其二,股骨頸骨折患者多為60歲以上老年人,患者身體狀況差,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等慢性病,對手術的耐受性差,身體營養狀態欠佳;其三,股骨頸為全身最主要的受力部位,承受較大的剪力和扭轉應力,由于身體原因,多數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骨質疏松情況,股骨頸骨折后易遷延不愈[10]。
股骨頸骨折本身治療較困難,手術較復雜,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療或內固定治療,但是這種治療方式易造成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且患者臥床周期長,易造成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下肢靜脈血栓等的發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并對預后生存質量產生了消極影響[11]。有研究指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方案,能夠幫助患者迅速重建髖關節功能,術后預后水平高,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降低了長期臥床可能引發的骨折遷延不愈、股骨頭壞死、血栓等風險[1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具備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和術后關節穩定性高的特點,故多用于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但是學術界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應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或全髖關節置換術始終存在著不小的爭議,不同學者的觀點有所差異。楊昆等[13]在研究中指出,從手術效果的角度分析,半髖關節置換術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并無顯著差異,半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明顯小于全髖關節置換術,且患者術后VAS評分更低,表明半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術后疼痛感,對促進患者機體康復有積極作用。楊昆等[13]研究指出,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術后Harris評分水平明顯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證實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對調節患者髖關節功能有積極作用,可改善其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明顯優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占自春[14]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半髖關節置換術相比于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更好地改善臨床效果,術中創傷更小。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提高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效果更顯著,這是因為半髖關節置換過程中未對髖臼進行處理,雖然手術創傷相對較小,但術后容易發生髖臼軟骨的磨損、異位骨化、假體下沉以及髖部疼痛等并發癥。而全髖關節置換過程中,假體與髖臼配合度高,融合效果好,有利于降低摩擦系數,降低術后髖部疼痛、假體松動和髖臼磨損的風險[15]。本研究對60歲以上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或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但樣本數量較少并未根據患者體質狀況進行細化分組。本研究結果與相關學者一致,表明研究方向可行,即不同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效果存在差異,應基于患者體質、耐受性合理選擇術式。結合臨床經驗可知,股骨頸骨折在青中年群體中也有一定的發生率,本研究結論是否在其他群體中同樣適用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術對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可觀,臨床選擇手術方式時應綜合評估患者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把握好手術適應證,對于年齡較大、體質較差的患者宜選擇半髖關節置換術,而相對年輕、體質較好的患者,宜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