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歐 江

楨楠園
資陽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林業現代化發展“12345”舉措,堅持規劃頂層牽引、抓牢濕地保護、嚴格森林管護、守牢生態安全、科學國土綠化,精準提升森林“四庫”功能和效益,全力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頂層設計,“一個牽引”加快編制發展規劃。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并正式啟用成果,完成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編制。推動編制水利、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涉及空間利用、河湖保護專業領域市級重點專項規劃,強化與在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互銜接,確保項目落地落實。全面對接落實省、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印發《資陽市“十四五”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規劃》。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及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結果,啟動《資陽市國土綠化總體規劃(2023—2030年)》編制。
確保總量不減,“兩點著力”全面保護濕地資源。一是“宣傳點”著力營造氛圍“陣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納入市政府五屆第40次常務會議會前學法內容。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世界水日等有利契機,積極開展濕地保護工作宣傳活動5次,懸掛橫幅20幅、標語24條,發放宣傳單1萬余份、宣傳手冊和手提袋1000余份。二是“巡護點”著力深化保護“局面”。結合河湖長制工作,市、縣級建立濕地巡查制度,開展巡查300 余次,市、縣兩級召開專題會議10次、協調解決問題10余個。嚴格濕地用途管控,依法打擊違法占用、開墾、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濕地等違法行為,聯合開展專項整治行動3次,確保全市濕地保有量不減少。

組培中心、花卉產業大棚

金線蓮組培育苗
堅定生態優先,“三措并舉”嚴格管護森林資源。一是落實林長制責任“新”舉措。全面建立林長制責任體系,設市級林長10人、縣級林長102人、鄉級林長795人、村級林長2034人。制定林長制運行規則等5項配套制度,建立“林長+檢察長+警長”等協作機制,推動各級林長巡林13萬余人次,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2500余個。二是落細資源管護“硬”措施。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審核審批使用林地52件1300畝,其中永久使用林地18件200畝,有力保障成達萬、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等重大項目。嚴格執行限額采伐制度,批準采伐0.85萬立方米,僅占限額9.12萬立方米的9.32%,有力控制資源消耗。全面管護人工公益林44.67萬畝,下達補償資金790余萬元。三是落地林業執法“嚴”手段。組織開展“打擊毀林”“森林督查反饋問題整改”等專項行動,辦結2022年國家森林督查交辦案件107件,查處整改率100%。核實2023年下發森林督查疑似問題圖斑832個,階段性任務完成率100%,上報疑似案件19個。
守牢安全底線,“四治并進”防范化解風險隱患。一是常態推進森林防火“清治”。落實護林員1124名,全覆蓋森林防火巡護6.1萬余次,發現并整治重難問題153個。強化火源管控,實現重點群體人盯人100%覆蓋,查處違規野外用火案件3起,處理教育5人。強化隱患排查,從嚴從細建立風險隱患臺賬,完成防火區段中的79.93公里10kV線路、26個配電臺區全面排查,整改通道類問題23個;“四不兩直”開展森林防火督導檢查80 余次,整治隱患點633余個。二是科學推進有害生物“防治”。實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與重慶市相鄰縣(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集中除治瀕死松樹7000余株,動態清零松樹300余株。開展“護松2023”專項行動,檢查涉松企業(工地)90家,復檢松木257.1立方米,摸排疑似案件線索6起,查處跨省無植物檢疫證書調運松木行政案件1起、收繳罰金500元。實施蜀柏毒蛾等無公害防治15萬余畝,其中飛機防治6.1萬畝。三是源頭推進疫源疫病“管治”。設置鳥類臨時觀測點8個,嚴密監測禽流感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收容救護短耳鸮、鼬獾等野生動物270余只(頭)。持續加強野生動物繁育管理,人工繁育黑熊820余頭、蟾蜍1萬余只,審批使用熊膽汁15.84噸。嚴格開展“清風行動”,查破野生動物案件31起,其中刑事案件17起,累計處理違法人員42人,收繳野生動物2.9萬余只(頭)。四是綜合推進林區穩定“整治”。深入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強安·2023等專項行動,出動檢查人員540余人次、安全專家3人,檢查林業園區、林木加工企業、野生動物繁育場所重點領域及環節140余次,排查并整改一般安全隱患100余處。健全集體林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持續營造和諧穩定的林區環境。
聚力綠色發展,“五架齊驅”科學推進國土綠化。一架“科學”引領資源培育。無縫對接國土“三調”,規劃造林綠化空間1.76萬畝。加快建設沱江綠色生態廊道,申報中央財政森林撫育項目3萬畝、造林項目0.55萬畝,完成年度營造林2.58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34.54萬畝。切實加強2280株古樹保護管理,嚴格落實“一樹一策”方案,掛牌保護率達到100%,搶救性復壯和排危古樹4株。二架“聯動”推進義務植樹。創新“線下示范,線上聯動”機制,以“履行植樹義務,共建美麗資陽”為主題,四大班子主要領導親自示范,市綠委會成員單位、軍警、志愿者代表等210 余人,現場栽植海棠、桂花、紫薇等樹木400 余株;聯合資陽日報向社會發布義務植樹倡議書,開展“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3個。示范帶動全市86.97萬人次履行植樹義務,累計植樹281.88萬株。三架“創新”建設生態文化。印發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提升期實施方案,完成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申報。充分利用《國土綠化》等媒體,開展資陽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紀實報道,組織開展生態文化進校園等活動10余次,設置大型生態文化宣傳墻5處、花草牌240個、綠地宣傳牌120個,制發雨傘、宣傳冊等各類宣傳用品和宣傳資料20余萬份。制定森林鄉村評選辦法等規則2個,評定市級森林鄉村53個、市級綠化模范單位和小區53 個,評選“最美公園”等“四美”44個。四架“示范”實施儲備林項目。扎實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3個縣(區)國家儲備林建設項均獲省林草局批復備案,創造全省儲備林建設資陽速度。深化“儲備林+平臺”“儲備林+融資”“儲備林+項目”等模式,全市計劃投資45.39億元,銀行批準授信35.5億元,融資到位12.33億元,其中樂至縣第二批貸款獲批,到位資金7.98億元,已完成林地流轉2000畝,示范栽植黃柏1000畝。五架“提質”發展綠色產業。出臺市級現代林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申報省級培育園區1個,爭取固定資產投資6000余萬元,新發行專項債券2000萬元,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項目3個,累計轉化推廣科技成果10余個。印發年度林業產業發展工作要點,加快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羊肚菌、黃精等林下種植1.1萬畝,培育木本中藥材0.6萬畝、花卉產業大棚2萬平方米,新建或提質現代林業產業基地0.7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