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臧彩婷 何倩倩

雅安紅豆
雨城區林地面積770.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5%,境內古樹資源十分豐富。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全面保護古樹名木”以來,雨城區立足實際,以林長制改革為契機,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雨城和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進程中,大力推進古樹資源保護,讓森林“活文物”真正“活”起來。

古樹普查
將古樹保護納入林長制職責范圍,深入貫徹落實古樹保護“齊抓共管聯動、社會參與常態、財政投入保障”三項機制,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工作思路,壓實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林長古樹保護職責,逐一落實管護責任單位、管護責任人,確保“樹樹有人管、保護日常化”。根據2022年古樹普查結果,全區現有登記在冊古樹1364株,其中:一級7株、二級10 株、三級1347株,古樹群7個,分布于鎮(街道)的有658株,位于城區的有856 株。樹種包括紅豆杉、銀杏、黃桷樹、楨楠、楓楊、楓香、皂莢等。
先后兩次開展普查、認定,建立古樹動態監測體系,明確位置、詳述特征、建立檔案,確保古樹不重、不漏,及時公布保護名錄,完善古樹掛牌管理制度,做到“一樹一證”“一樹一碼”,實現古樹保護信息化管理;實施“一樹一策”管護措施,如金鳳寺院內的銀杏(三級,編號51180200024)通過實施地上部分搶救復壯、病蟲害治理、支架支撐、合理修剪、加設護欄等措施,及時避免古樹受到損壞,對因重大項目必須移植的古樹,在移植后采取把本體保護和周邊生境保護協調統一的“保護小區”模式,確保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強化日常巡護監督,嚴禁對古樹折枝、剝皮、挖根、采種,嚴禁在古樹下堆放物料、漚肥和傾倒垃圾,及時拆除樹木纏繞藤蔓、電線,改善古樹生長環境,全區古樹保護率達100%;突出“建園”示范帶動作用,依托“中國最美古樹”“四川十大樹王”的千年古樹—雅安紅豆“最美紅豆樹”建設古樹主題公園,更換護欄、設置消防水缸、宣傳欄、公示牌、提示牌等,通過“護樹、建園”從單一保護樹木本體,到統籌保護周邊生境,擴展生長空間、改善生境條件,實現了保護理念的根本性轉變。
古樹既是寶貴的物種資源,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雨城區通過實地走訪、整理、提煉,將古樹與文化典故充分融合,編著《雨城區古樹名木圖冊》,講好碧峰峽鎮的“愛情”紅豆樹、多營鎮葫蘆村的銀杏“吉祥樹”“子孫樹”“人才樹”等“活文物”的“綠色化石”故事,每年利用“野生動植物日”“濕地保護日”“愛鳥周”等活動,廣泛宣傳保護古樹和珍貴樹種的重要性,增強群眾的鄉土意識和對古樹的保護意識。
古樹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具有重要的生態景觀和經濟價值。位于碧峰峽鎮的樹齡約2700 年的雅安紅豆,在2020 年被四川省綠委辦、省林草局評選為“四川十大樹王”,位居榜首。為充分發揮雅安紅豆古樹多元價值,雨城區著力優化周邊旅游環境,成功創建紅豆相思谷3A級旅游景區,并順利入選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與央視文藝節目中心(CCTV3頻道)聯合推出的“古樹下的告白”線下活動(全國范圍內僅有7株古樹入選),雨城古樹搭乘文旅快車,逐漸成為了叫響天府旅游名縣的亮麗名片。下一步,雨城區將古樹融入“林旅、文旅、農旅”融合主戰略中,拓寬思路、打造亮點、開展主題生態旅游等措施,在切實履行保護責任的同時,打造鄉村旅游新亮點。

金鳳寺院內銀杏支撐加固

雅安紅豆古樹公園景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