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青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江蘇 南京,210000]
糖尿病是一種公共衛生疾病,也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血糖水平增高,85.0%以上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1]。T2DM是國內外大多數國家共同面臨的健康問題[2]。T2DM老年患者具有并發癥多、病程長、病情遷延、依從性不高等特點,需要長期用藥治療,導致生存質量也一直較低[3]。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T2DM老年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掌握的糖尿病管理知識也比較缺乏,不利于患者康復,認知-信念-行為能力有待提高[4]。特別是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T2DM治療的主要目標已經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除了要降低血糖外,還要持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與總體預后。基于認知-信念-行為護理干預提出,患者屬于一個整體,包括社會、文化以及心理等諸多變量,通過護理促使患者達到或保持在最佳的系統健康狀態,在三個等級的干預下實現目標[5]。認知-信念-行為也是一個綜合的、以開放系統為基礎的護理概念性框架,要求保護患者的需求,緩解患者的壓力[6]。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導向性護理干預目標是采用多級護理措施,穩定與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加強積極情緒的引導,促進患者康復[7]。本研究探討基于認知-信念-行為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老年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進行下述總結。
選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南京市第一醫院收治的T2DM老年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1:1電腦分配原則把患者分為導向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南京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1 mm Hg≈0.133 kPa。
組別例數男/女病程(年)年齡(歲)舒張壓(mm Hg)收縮壓(mm Hg)身體質量指數(kg/m2)導向組4424/2010.44±1.5668.47±2.24124.76±5.8483.82±5.7824.33±1.58對照組4423/2110.54±1.2468.98±2.19124.54±4.2583.76±6.6424.23±2.00 χ2/t0.0460.3331.0800.2020.0450.260 P 0.8300.7400.2830.8400.9640.795
納入標準:①年齡60~80歲;②護理期間與調查期間未發現死亡情況;③符合T2DM的診斷標準[8];④病程≥5年;⑤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內分泌疾病及心肌梗死、腦梗死等;②精神病者;③合并有嚴重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者;④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1)對患者進行集體健康教育,講解常規性的糖尿病治療與預防知識。(2)積極進行飲食指導,給予患者優質低蛋白、低脂、低鹽、高鈣、低磷飲食。
導向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導向性護理。(1)收集并記錄患者資料。積極開展心理變量、生理變量、文化變量等各項數據的動態評估,可更好地開展有效護理干預。(2)護理措施的實施。基于認知-信念-行為護理手段為三級預防措施,維持創傷患者理想健康狀態,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從而達到穩定系統的目的。①認知。積極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綜合健康教育,熟知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方法,更好地對體質量進行自我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主動鍛煉身體以及戒除煙酒等。②信念。內部抵抗線進一步加強,患者身心狀況結構得到有效保護。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門診,強調社區與家庭在患者中的管理作用,加強對患者出院后的社區管理與家庭管理,提高社會支持度與家庭支持度。囑患者盡量保持愉快心情,提高遵醫依從性,消除心理緊張和顧慮情緒,保持規律生活,按時足量服藥。③行為。為個體系統重建提供行為指導,促進恢復患者的身心正常功能。通過微信、QQ等方式對患者積極進行健康教育,并制訂不同階段的自我護理計劃,持續提高護理質量。
兩組均觀察8周。
①比較兩組血糖情況。護理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生產企業:日本日立公司,型號:7600型),送南京市第一醫院檢驗科室檢測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
②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腹瀉、惡心、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腹瀉+惡心+低血糖)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兩組生存質量。護理后,采用生活質量問卷(QLQ-CX24)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包括活力、精神健康、生理職能、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軀體疼痛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分,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后進行評定,患者評定此次總體護理情況,分為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低于護理前,且導向組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比較 (,mmol/L)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比較 (,mmol/L)
組別例數空腹血糖tP餐后2 h血糖tP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導向組449.45±0.415.29±0.3235.145<0.00116.34±1.848.67±0.5637.155<0.001對照組449.47±0.636.56±0.2119.373<0.00116.62±1.439.91±0.5116.355<0.001 t 0.176 22.0100.797 10.859 P 0.860<0.0010.428<0.001
導向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護理后,導向組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生理機能、總體健康、軀體疼痛等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組別例數活力精神健康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理機能總體健康軀體疼痛導向組4490.33±6.2191.49±5.6291.09±5.5590.14±5.3089.00±4.9590.39±5.8789.87±4.5595.09±3.49對照組4480.10±5.5580.22±4.5582.87±6.4382.10±6.5481.40±5.5582.09±4.1381.89±4.3388.22±4.20 t 8.148 10.338 6.419 6.335 6.779 7.671 8.427 8.345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護理后,導向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我國T2DM患者已超過1億,年齡>60歲的患者約占T2DM總人數的40.0%[9-10]。基于認知-信念-行為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認知、信念和行為等3個步驟,不同步驟對應相應的護理措施[11]。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導向性護理干預制訂出了有效的護理程序,護理人員需要提升工作效率還要提高工作質量,從而使得護理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通過三個等級的預防措施從而實現護理目標,可促使患者康復[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空腹血糖與餐后 2h血糖低于護理前,且導向組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導向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干預在糖尿病老年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能促進降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特別是基于認知-信念-行為護理干預可使護理人員提高護理的針對性,較好地確定護理對象、護理內容、護理程度與護理措施,持續提高護理質量,從而有利于持續降低患者的血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導向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認知-信念-行為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老年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能提高護理滿意度。從機制上分析,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導向性護理干預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護理干預過程,加深了護患之間的互動交流,患者也有機會去提高自我認知,也使護理人員能更深入地關注患者在管理疾病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改善護患關系[16-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導向組活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生理機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軀體疼痛等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干預在糖尿病老年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能提高生存質量。從機制上分析,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導向性護理干預,將患者視作一個開放的系統、完整的個體,可恰當地運用三級護理措施干預,采用動態性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維持或重獲健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關心和支持患者。對于患者的疑問耐心解答,提高患者自我護理中的能力與自我護理自信心,從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19-21]。由于本研究經費投入相對比較少,納入的病例數有待增加,觀察的時間點比較短,設置的組別比較少,護理內容有待優化與完善,將在后續研究中探討。
綜上所述,基于認知過程-信念-行為導向性的護理干預在T2DM老年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用能促進降低血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