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港而立,依港而興,近年來,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以下簡稱雙龍經濟區)加緊布局、順勢而為,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國發〔2022〕2號文提出要加快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等戰略定位,為努力搶抓機遇,為“強省會”行動提供支持,本文將從稅收大數據出發,運用SWOT分析方法[SWOT是Strengths(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遇)和Treat(威脅)的英文縮寫,是企業管理中重要的分析方法。],開展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區域發展分析。
區域位置顯著,多元交通格局初現。雙龍經濟區東起黔南州龍里縣谷腳鎮中鐵大道,西至貴陽市南岳山脈,南起貴陽市南明區小碧鄉,北至貴陽市南明區永樂鄉,是貴州省對外開放平臺和樞紐。雙龍經濟區擁有貴州省開放門戶龍洞堡國際機場、龍洞堡高鐵站、貴陽東客運站、城市軌道等多元交通格局,實現了航空、鐵路、公路、地鐵種交通方式的“零換乘”。
政策優勢突出,區域發展優勢明顯。從成立伊始,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加快發展的意見》《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文件,2022年,國發〔2022〕2號支持貴州在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提出要加大貴陽作為貴州省航空口岸開放的力度,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等,這些政策將吸取更多外來投資,彌補經濟區經濟發展的短板,雙龍經濟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和政策優勢。
高新技術行業基礎較薄弱。“高精尖”行業總體基礎規模薄弱、產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作用也較弱,這些問題都制約著雙龍經濟區的發展。
抓好政策機遇,開展口岸平臺建設。國發〔2022〕2號文提出要加大貴陽作為貴州省航空口岸開放的力度,實施過境免簽等政策。雙龍經濟區立足于“十四五”規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政策將吸取更多外來投資,彌補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短板。
區域優勢明顯,產業集群活力待顯。目前,雙龍經濟區集聚了貴州民航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優質實力企業,在航空運輸服務業、文化旅游、總部經濟、特色食品制造、藥品制造等產業領域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產業集群逐漸形成。
優勢產業發展較乏力,產業定位不清晰。轄區產業規劃以航空產業、臨空高端制造業等為主,但谷腳工業園區等工業園區內砂石廠、門窗加工等低端制造業較多,缺少中高端科技企業,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發展趨向與整體規劃存在差異。

S(優勢) W(劣勢)區域優勢 交通優勢政策優勢 經濟基礎規上企業集群效應不明顯高新技術行業基礎較薄弱O(機遇) SO(優勢-機會) WO(劣勢-機會)抓好政策機遇,開展口岸平臺建設區域優勢明顯,產業集群活力待顯完善配套措施加大對外開放T(威脅) ST(優勢-威脅) WT(劣勢-威脅)優勢產業發展較乏力,產業定位不清晰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發展面臨挑戰利用自身優勢明確區域定位發揮優勢產業打造品牌效應補齊產業短板培植新興稅源


一是發揮優勢產業,打造品牌效應(ST優勢-威脅)。應繼續立足于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以“老干媽”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壯大完善空港代表的航空運輸業,轉型升級初級制造等傳統行業,圍繞空港特色,以“強省會”為工作主線,做好做精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品牌效應。
二是完善配套措施,加大對外開放(WO劣勢-機會)。應緊抓政策機遇,完善交通配套、路政設施等“硬實力”,深化稅收營商環境、招商引才政策等“軟實力”,提升區域吸引力,在政策“東風”中搶先機。
三是利用自身優勢,明確區域定位(SO優勢-機會)。應充分發揮貴陽“東出口”的地理優勢,抓住“強省會”機遇,借鑒成都、廣州等臨空經濟區發展經驗,主動規劃產業布局,明確產業定位,打造貴州特色臨空經濟。
四是補齊產業短板,培植新興稅源(WT劣勢-威脅)。產業發展亟需實現“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圍繞空港運輸和傳統行業完善產業鏈,在保證優勢行業的同時,重視發展新興數字產業、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立足長遠培植新興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