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芷寧
水晶晶新城學校805 班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蕓蕓眾生,我皆可見。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詩人用詩歌幫助我們看見世界的美。孟浩然寫下“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體會到洞庭湖的雄偉壯闊,看見那排山倒海的氣勢欲要推翻岳陽城。韓愈寫下“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百花齊放,一朵比一朵艷麗,給人滿眼風光、耳目一新之氣象。而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讓思鄉之情呼嘯而來。大詩人王維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讓人看見詩人對于歸隱深林、遠離塵俗的渴望。
看見世界容易,看見人心不易。有人說,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看世界的同時,也要看自己的心。別人或許是你的鏡子,你也可能是別人的標桿。從心出發,做好自己,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慢慢向內使勁。

現在有一個非常火的詞叫“內卷”。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它是“看見自己”的一種表述。很多人覺得這是個貶義詞,究其原因在于“度”沒把握好,急于求成而導致內耗。王陽明想“格”竹子以致知,于是他搬來板凳坐著看竹子,整整七日,最后病倒,這就是急于求成的后果。也許王陽明在“格”竹子時,也悟出了道理,比如感受到竹子的堅韌不拔、謙遜高潔、君子品性等,但這些卻不是我理解的“內卷”的意思。
后來王陽明在貴州龍場的三年里,終于明白了“格物”的真正意義:原來,天下事物本來沒什么好“格”的,“格物”這件事,只需要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上下功夫就好了。
這也正是我想表達的“卷”。在我看來,“卷”是看見自己,向內使勁。“卷”是自律,是明事理。“卷”是對自身、對社會有益的行為。
各人有各人的個性,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人生,只用眼看世界而不見自己的內心時,外面的世界會讓你迷失。看清自己的內心,再去看見世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更精彩。
詩人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想做看風景的人,還是想成為他人的風景?
蕓蕓眾生,我皆可見。你亦可,他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