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K
(-273.15℃)
“開爾文”是熱力學溫度單位,簡稱“開”,符號“K”,以絕對零度(-273.15℃)為起點(0K),每增加1K,相當于增加1℃。
9.2K
(-263.95℃)
在常壓下,臨界溫度最高的單質是金屬鈮,其臨界溫度為9.2K。
40K
(-233.15℃)
1986 年之前,物理學家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驗發現,超導的臨界溫度不可能高于40K。他們將這個溫度稱為“麥克米蘭極限溫度”。從1986 年開始,科學家擴大超導材料的研究范圍,才終于打破了這個限制。
93K
(-180.15℃)
臨界溫度約為93K 的釔鋇銅氧,是首種臨界溫度超過液氮沸點的超導材料。
298.15K
(25℃)
25℃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室溫”。如果超導能在這個溫度下運行,將讓我們的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4.2K
(-268.95℃)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將汞(水銀)冷卻到4.2K 的時候,它的電阻就消失了。昂內斯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超導”,即“超級導電”。
23.2K
(-249.95℃)
從1911 年到1986 年的75 年時間里,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臨界溫度更高的物質,但臨界溫度最高的鈮三鍺,也不過才23.2K。
77.3K
(-195.85℃)
77.3K 是液氮的沸點。臨界溫度高于這個溫度的超導材料,可以用便宜又易得的液氮來降溫,被稱為高溫超導,易于實用化;低于這個溫度的超導材料,需要用到危險的液氫或者昂貴稀少的液氦來降溫,成本很高。
203K
(-70.15℃)
硫化氫能在203K 的溫度下實現超導,這是首個被發現的“近室溫”超導體,但需要在150 萬個大氣壓以上的高壓環境下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