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英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403)
在當今社會,各種科學技術已經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像元宇宙、數字科技館、AI 技術、Chat GPT、3D 打印和VR 虛擬現實等。人工智能是模仿人的思想,思維模式下產生的數字科技,通過數的整合與運用,創造出代替人類勞動的成果,大大的解放了人的雙手,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技術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藝術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性。現代科技和藝術隨著自律性和他律性發展,不斷地探索和突破原有的界限,實現了現代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
科技則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而科學是在文明誕生的時候就同步而生了,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是將宇宙和事物運行的本質和規律以一種邏輯性,可行性的方式進行表達,解釋了前人以為是神學和宗教的原理,海市蜃樓不在是神話而是光的折射現象,追究科學就是追求真理。而技術是人類將觀念變成現實所需的方法、手段以及技能,技術是人類通過大腦儲存的經驗,再經過不同的材料、媒介物化成出新的形式的某種方式。藝術是反映人類社會中具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寄托人類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化。人通過對自然的觀照,借助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五大感官系統,從而引發主體對客體的創造性探索——藝術,而這種探索是自由的和有目的的。諸如傳統的詩書畫印、音樂、戲曲、建筑、雕塑等,科技的發展,大大地拓寬了藝術的門類,數字藝術順應新時代應運而生。科技和藝術隨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二者都需要創造力,科技和藝術不具備思想意識,因此只有將人作為主體,將二者聯系起來,在混沌的天地宇宙之間尋找新的表達狀態。
科技與藝術出現在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創造出了新的文化類型,使得藝術的形態更加的多樣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審美意境和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讓人不僅僅為生存和繁殖而存在,隨著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掌握事物運行和發展的規律后,人對生產工具和審美意識有了更高層次的了解之后,就開始追求更高質量和更美好的生活。人經過不斷的積累經驗,提高認識的前提下,開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開始從宗教,神話、祭祀走向人文、自然。電不僅帶動了科技的飛速崛起,而且也為藝術提供著養料和無限可能。因為電的發明,信息交流變得暢通無阻,電話、手機、電視、電冰箱,洗衣機,機器人等,這些電器家具不僅僅解放了人們的雙手,使機器代替了人工勞動,使得生產效率大大的提高,而藝術的審美性,決定了這些機器外觀形態的多樣化以及多元性,使人們在享受解放勞動的輕松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感,增強功能與情感的雙重統一。當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當代社會后,需要與時俱進,有意識地接受新事物,融合現代文化元素,增加藝術品的時代感和個性,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創意上的創新和發展。
從歷史角度來看,原始藝術體現宗教儀式活動,表達對自然的崇拜;古典藝術基本上是以模仿說為主,但模仿的對象是上帝,上帝作為美的化身,崇尚神學,將直覺作為藝術創造的來源,主張和諧寧靜的程式化,雖然后期已經具有藝術審美上的意義和價值,但其存在的方式可能仍然收到當時宗教環境的影響,但隨著人本主義思潮的到來,科技觀念的出現,此時的藝術形式呈現出空前的繁榮;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的到來為藝術提供了多維的創造空間,18世紀中后期,也就是浪漫主義開始形成的階段,這時期雖然繪畫的形式還是偏寫實,但開始關注思想的表達,強調藝術家內心情感的宣泄和個性的表達,這也和康德的“審美無功利,合目的性”相吻合,更加促進人去關注自身情感的表達,也使得藝術更加的觀念化;現當代科技為藝術的時空文化更是增添了雙翼,不僅僅追求純藝術,追求藝術中的烏托邦,而且隨著照相機印刷工業的的發展,便派生出了商業藝術、抽象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網絡科技的發展,不僅拓展了藝術發展的空間,而且藝術觀眾與藝術創造者形成了新的互動關系。
三次科技革命為整個藝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是在藝術創作觀念、審美價值上,而且對藝術的表現形式起到了革新作用,在科技革命之前,藝術的形式大部分以靜態的繪畫、雕塑、建筑;文字形式的詩歌、書法、以人的聲音、肢體動作傳達的音樂、舞蹈為主,傳播形式也是以交易為主。但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照相機的出現,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以及達達主義獨杜尚《下樓梯的裸女》的重復和復制無疑也是科技革命沖擊下的產物,絲網印刷、攝影等也變成了藝術的媒介、工具,這時藝術形式不僅僅拘泥創造性、新穎性,而是作為當時商業發展的時代元素。彩電的出現完全地將聲、光、電進行了融合,將原來靜態地畫面成為了立體的,有形的、動態的,使藝術的形象更加的鮮活飽滿,同時也使藝術富有了生命力,為人類開啟了視覺盛宴,這也是電影藝術被生活化日常化的最大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進入信息傳媒時代,數字技術不僅作為作為藝術的表達手段、媒介、載體,而且成為了藝術的本體所在,藝術形態產生了新的形式表現特征,藝術元素更加的動態、藝術傳播更加的虛擬、藝術語言更加的綜合,超現實主義將人潛意識的抽象觀念創造成畫境,也為信息時代的人工智能、交互虛擬藝術奠定了基礎。信息時代的數字媒體藝術形式也更加的多元,像裝置藝術、3D 打印技術、元宇宙、虛擬技術,Chat GPT 等,其表現形式有別于傳統的藝術形式,采用三維和思維的表現形式,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等客觀條件,將傳統的元素利用現在的表現手段呈現在大眾面前,打破了傳統的藝術觀念、創作思維以及學術理論研究。創造了屬于這個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價值。
技術的生成、演變以及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發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賴的科學基礎并必然體現出人類的藝術旨向。技術與藝術的創意融合,讓越來越多古建筑、文化遺產“活”起來,使古今對話成為可能。“經過數字化還原,壁畫里的人物、走獸、花鳥仿佛從歷史中走到現實,這使得我們不用出大門就能目睹古代畫師的智慧巧思和精湛技藝。”“臥游”不在僅僅靠傳統的繪畫才能實現,在數字時代的今天,我們不僅可以沉浸式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可以通過影像實行交互式體驗,實現了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的高度結合,在未來的科技的加持下,藝術將逐漸走向多元學科的交叉融合,藝術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統行業,而應該跨學科,轉變藝術思維,實現多學科,多行業融合與轉化,成為復合型選手,去尋找和突破新的藝術形式和內涵。蘇州灣數字藝術館推出“一襲華裳 穿越江山”漢服游畫活動,給“敢穿敢游敢拍”的年輕游客一個穿越畫中人的機會,技術的發展有助于藝術的從原本靜的狀態轉化為動的形象,實現了從畫里走出來的可能性,而且能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達到多維時空的對話。未來的“虛擬人生”與“現實體驗”不再被鴻溝隔閡,雙向溝通交流的互動體驗,讓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更加蓬勃。
互聯網為藝術帶來新的傳播方式和渠道,藝術以前的傳播主要以電視、手機、畫展、演出、演講等視覺的聽覺獨立傳播,但在日新月異的當代,人類逐漸擺脫了單一的以視覺或以聽覺為傳播手段的方式,在科學技術界限的突破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交互式影像,數字博物館,給人們帶來了沉浸式交互體驗,實現了真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AR(增強現實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3D 打印、全息影像技術、腦機交互技術和傳感技術等數字交互技術,影像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再局限于視覺觀賞和被動欣賞,而New Media Caucus、Mana、CAC、Fubiz、Ubuweb、Tate museu m、Dev Art等新媒體藝術網站更是為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為藝術傳播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而藝術的新形式和美學,也將推廣到教育、影視、音樂、健身、醫療、工業、游戲和電商等各個行業。
綜上所述,科技促進了藝術的發展,藝術為可以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二者屬于彼此成就的關系。人做為主體,將二者用來滿足自身的物質和審美需求,科技和藝術的融合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審美價值,通過科技與藝術的融合,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全感官、多方位的互動,從而促進藝術的傳播。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科技將使得藝術形象更加真實、更加立體,將使藝術獲得無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