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璇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403)
在藝術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觀念和手法各有不同,但它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以陶瓷裝飾設計為例,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既體現在紋樣和裝飾手法的選擇上,也體現在對材料和工藝的運用上。
通過對傳統陶瓷裝飾與現代陶瓷裝飾變化上的分析得到只有將傳統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并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展示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能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設計拆分開來理解“設”是“設想”“創造”,“計”是“計劃”“安排”,設計二字可以理解為對“目的創意管理”。可以把設計的本質定義為——人為了實現某種意圖進行有目的性管理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作為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表現,由各種生產活動,展示了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系到思想關系的人類全面的社會生活。藝術的目的是創造令人賞心悅目的精神產品,以滿足人類對美的渴望和追求。
藝術設計的概念源于對美的追求和創新意識的發揮。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審美創造,更是一種對人類情感、文化、歷史和環境的反思和表達。
因此,藝術設計是一項特殊的創造性活動,既有實用價值,又蘊含審美價值。它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還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文化素養。同時也展現了人類創造力和智慧的魅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總而言之,設計是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而藝術設計則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事物的特殊審美創造活動。它們都是人類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的長河中關于陶瓷裝飾設計的演變與中國不同時期的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時代的變遷,陶瓷裝飾設計也從手工藝設計時代發展到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現代設計階段。從不同的時期我們可以看到陶瓷裝飾設計從原始社會的彩陶圖騰;商代的饕餮紋;六朝的蓮花紋;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蓮,不同時代影響下裝飾風格的變化,技巧的精進,工藝的成熟都被后人所研究和驚嘆,也通過這些卓越精湛的裝飾技藝,把我們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和友誼聯系起來。
2.1.1 宗教對中國陶瓷裝飾設計發展影響
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宗教觀念對陶瓷裝飾設計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類認為世界不能造出自然界的一切,天地才是“造物主”,比如中國民間神話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等,中國古代對天敬畏和依賴,認為未知的自然事物都是上天給的。在原始社會,每個氏族都會選擇特定的動、植物作為部落的象征。他們認為圖騰是祖先的轉化,是神圣的存在,能與自然界建立起一種神秘的聯系。
這種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種重要形式,常被用來繪刻在器皿上,這就有了早期的陶瓷裝飾圖案,這時候的裝飾圖案實用意義較強。
在商代,統治階級的宗教信仰由原始社會的多神教轉變為單一神教。因此,商代的陶瓷裝飾設計都帶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逐漸擺脫了宗教神秘的氣氛,轉而創作出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的裝飾,比如宴會、狩獵和戰爭等場景。
這時出現暗紋陶,在陶坯上按壓出花紋也出現了早期原始青瓷,以全器包釉為整體顏色,或加以按壓劃刻的紋飾。戰國時期戰亂頻起,厚葬之風盛行,彩繪陶興起,彩繪陶不同于原始彩陶,彩繪陶是在燒成后的胎體繪畫,用色多為黑、白、褐和紅色進行裝飾,紋案和先秦差別不大。
漢代初期,采取了修身養性的政策,陶瓷裝飾延續了戰國厚葬之風的特色,由于漢墓的流行,隨之而來的畫像磚與畫像石也極為流行,例如成都鳳凰山出圖的弋射收貨畫像磚。在燒制上出現早期青瓷,燒成已經達到1 300℃裝飾還是較為簡單樸實,只有釉色的發展,即出現早期黑瓷。此時立體造型為主的陶塑則蓬勃發展,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圖的說唱俑,以形象生動簡練,裝飾性強為主。
六朝時代由于長期的動蕩和不安,人們急需尋求精神寄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佛教傳入中國,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信仰。佛教宣揚因果輪回,蓮花和忍冬作為佛教的象征,因此成為這一時期陶瓷裝飾的主要內容。盡管當時的裝飾手法相對簡單,主要采用平刻、凸刻、模印等技巧,但是其中所展現出的淳樸質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了隋唐,由于六朝北方連年戰亂,南方相對安穩,于是出現大量南遷,唐代經濟空前繁榮,思想的解放,唐代是及漢代以后更為繁榮的,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對于宗教允許道、佛并立。此時出現“南青北白”的陶瓷釉色裝飾風格,“南青”指南方浙江地區,唐代成為越州的青瓷,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峰翠色來”唐代飲茶文化十分流行,“北白”指北方的邢窯,陸羽認為,邢窯白瓷“類銀”、“類雪”。
2.1.2 中國傳統繪畫對中國陶瓷裝飾的影響
中國古代繪畫講究“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中國畫在唐代以前主要是壁畫和帛畫形式,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卷軸畫,唐以后卷軸畫盛行,壁畫則日漸衰落。在古代中國畫中,人物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在唐代以后山水畫和花鳥畫則是才逐漸發展起來。在五代之前,繪畫主要聚焦于人物描繪,而山水畫和花鳥畫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和補充。
進入宋元時期,宋代院體畫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的快速發展,以及元代水墨寫意的流行,對陶瓷裝飾的風格和樣式產生了影響,出現了更多的變化和多樣化的表現手法。這一時期,陶瓷裝飾開始融合繪畫中的各種元素,如線條、色彩、構圖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宋代的工筆重彩畫注重細節和寫實,這在當時的陶瓷裝飾中得到了體現,例如在釉上彩繪方面,注重色彩的層次感和細膩的線條勾勒。而水墨寫意畫則影響了元代陶瓷裝飾的風格,追求簡潔、意境和氣韻的表現。
明清時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展現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多樣化風格。水墨寫意繪畫方式運用在陶瓷上逐漸成為陶瓷裝飾的主要手法之一。
如青花斗彩、琺瑯彩、粉彩、刻瓷等裝飾手法逐漸發展并應用于陶瓷裝飾中。這種多樣化的裝飾手法不僅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視覺效果,也展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
現代設計與古老制陶手藝的相遇,催生了新機器時代的到來,成為了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喬賽亞·韋奇伍德出生在英國的陶瓷家,在紐卡斯爾創辦陶瓷工廠,將美學形式與實用性、耐用性相結合。韋奇伍德對陶瓷設計風格的差異認識很清楚,特別是實用性陶瓷和裝飾性陶瓷的差異。他創造了工業革命的基本原則:勞動力分工。
工業革命是現代設計的起點,機器美學的興起打亂了之前藝術設計的平衡關系,導致了現代設計的萌芽與發展。
在現代設計發展過程中,從藝術、裝飾為主導的發展歷程轉向了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機器美學思潮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陶瓷裝飾設計分為:①工業生產;②人工繪制。2者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并存,相互不可替代相持發展。機械化的出現,讓陶瓷學科門類也細分為陶瓷日用設計和陶瓷裝飾設計,前者偏向機器大生產,后者更偏向藝術化。
有些現代陶瓷裝飾設計會采用新型材料如陶瓷金屬化材料、納米陶瓷材料等,工藝上也會采用一些新型的加工方法如3D 打印技術等,使得陶瓷裝飾更加具有科技感和現代感。
在機械生產的對比下也使人們看到手工陶瓷裝飾具有的溫度,陶瓷裝飾設計中的青花、釉上彩、五彩、斗彩等傳統工藝由于機械化的便利,使制作工藝程序更為省時省力。技術進步能夠極大地減輕藝術家的負擔,讓他們更加專注于創作本身,而不必為瑣碎的細節和低效的工作流程而分心。另一方面來說,由于現代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藝術設計欣賞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們不滿足裝飾單一化的陶瓷用品,陶瓷手工制作的具有獨特性和其附帶的情感內涵都是批量生產出來的陶瓷所不能達到的。
陶瓷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璀璨明珠,具有別樹一幟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陶瓷裝飾也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現代審美要求。對當代藝術家的啟示,是既要傳承和發揚傳統裝飾藝術的優秀精華,又要在吸收中有所鑒別和創新。同時,融匯外來文化的有益營養也是陶瓷裝飾發展自身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陶瓷藝術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融匯世界先進文化的能力,這也是中華民族不斷得以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陶瓷裝飾必須是不斷改革、提高,并向著更高要求的方向發展,體現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美學特色。
中國陶瓷裝飾設計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又根據新時代的設計進行了諸多創新。民族特色乃是藝術成熟的標志,中國傳統陶瓷裝飾設計以其大眾化的審美趣味與民族化的風格,為中國的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國風格的陶瓷裝飾設計,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不同形式包含不同內涵底蘊的形式,積淀了豐富的民族生活形態和情趣,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財富。
現代陶瓷裝飾需要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融匯外來文化的有益元素,不斷創新發展。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固守舊傳統會導致藝術僵化,失去光彩。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陶瓷裝飾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失去自身的藝術特色和民族性。
相反,它應該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優秀傳統。只有這樣,陶瓷裝飾才能在創新和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才能不斷展現出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美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