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打工人做副業是對還是錯”的話題引發社會熱議。有機構發布的《2022雇傭關系趨勢報告》顯示,有53.9%的職場人員正在從事兼職。記者采訪發現,有人因此獲利,也有人因此被冷落、扣績效、降薪甚至被迫辭職。主業和副業如何劃清邊界成為難題。
年輕人開啟副業是一個很積極的信號——社會發展多元,就業應該立體。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下班后熱衷于從事副業,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多元發展,展現了年輕人對于青春和奮斗的理解,這是年輕人就業理念的順勢而為,我們應該鼓與護。
不是所有的職場人都適合做副業——《公務員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明確規定,公職人員、國企高管、商業銀行工作人員,不得通過兼職獲得經濟利益。雖然法律對普通職場人做副職沒有明確禁止,但若用人單位在相關制度、勞動合同、競業限制條款中有明確約定的,也不宜做副業。
須厘清法律和道德邊界——對政府和社會來說,既要鼓勵年輕人副業創新,又要為他們提供創業指導和權益保障。比如,針對兼職群體,可考慮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出臺具體政策依據和職業規范,明確劃定職場兼職的法律和道德邊界。
(綜合華聲在線、《羊城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