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架美制“莫哈維”短距起降無人機在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上完成起降測試。這款無人機長9.1米、翼展16.8米、最大起飛重量3.175噸,可攜帶12枚“地獄火”導彈。負責該項目的英國皇家海軍少將詹姆斯·帕金稱,測試成功預示著皇家海軍的航母戰斗群朝著混編型無人作戰力量演變邁出重要一步。
最早的無人機上艦試驗與作戰使用,出現在越南戰爭期間。1969年底,美海軍多次從“突擊者”號航母上發射147型偵察無人機,抵近北越沿岸執行偵察任務。由于安裝在航母甲板上的無人機發射裝置對艦載機起降造成干擾,該試驗最終被叫停。2000年前后,美軍先后啟動X-45和X-47B項目,驗證艦載無人機相關技術。2013年至2015年間,美海軍密集進行了X-47B無人機在航母上的起降、空中加油和艦載機協同等相關測試,證明高性能無人機具備在航母上進行部署的能力。
無人機上艦測試表明,雖然面臨技術難、作戰效能發揮受限等問題,但隨著無人控制、自主學習和集群操縱等技術的發展,艦載無人機與有人艦載機以及航母之間的協作已變得越來越順暢,編組模式和作戰運用方式越來越多,艦載無人機優勢逐漸凸顯。
MQ-25無人加油機和“莫哈維”無人機的上艦測試,驗證了部分艦載機協同作戰設計。另外,在“莫哈維”無人機上艦測試前,該機已經完成跨域飛行、與F-35C等艦載機協同飛行等測試。今年8月,該無人機還完成了陸上短距起降測試,最小起飛距離179米,著陸距離在102米內,顯示出該無人機在航母等海上平臺和野戰機場的起降能力,確保未來能在英美海軍遠征打擊群中承擔相應任務。
分析認為,未來艦載無人機的規模化運用,將引發海戰概念、作戰樣式等發生改變,特別是隨著智能化無人機母艦等平臺的快速發展和大范圍運用,目前以反艦導彈攻防作戰為主的海戰形態,將發生較大變化。? ?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