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已故知名詩人余光中的這首《鄉愁》,對大家來說可謂耳熟能詳,而如今,詩中的“新娘”也走了……余光中的妻子范我存,由親友證實于11月24日晚間逝世于臺灣高雄,享年92歲。
“余先生跟范女士的關系,是戀人,也是文學藝術上的伙伴。范女士在攝影、玉器鑒賞等藝術方面很有造詣,對余先生有很多藝術上的幫助。余先生也為妻子作了很多首情詩?!庇喙庵杏讶?、廈門大學臺灣文學研究室主任徐學對記者說。
相識相愛72年
余光中和范我存是遠方表親。17歲那年,余光中隨父母回南京后,在一位姨媽家中遇到了范我存。回家后,余光中就給范我存寄了份他親自翻譯的刊物。因為害羞,他沒有詢問范我存的大名,只知道小名叫咪咪,就把收信人寫成了“范咪咪”。這也成為此后幾十年兩人之間的親密稱呼。1949年,范我存和余光中到臺灣后,不顧家長的反對,從知己發展成情侶。
在熱戀期間,余光中曾用一柄小刀,在廈門街自家院子里的楓樹樹干上,刻下“YLM”三個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愛,M是咪咪。兩人在文學和藝術上互相啟發,相互欣賞。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讓范我存欣賞,見面約會也會談音樂、繪畫、文學,有著說不完的話。1956年,余光中和范我存結束了11年的愛情長跑,終于結婚。之后幾年,范我存共生下四個女兒,承擔了繁重的家務。
范我存曾經訴苦似的說:“他(余光中)忙起來,可以連著幾天關在書房,對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來都要由我自己去擋,剛開始我也不能適應,后來覺得他的創作的確很重要,我們也以他為榮,就諒解他了?!毙鞂W回憶說:“范我存很堅強,一輩子過得也很辛苦。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她費心費力,都做得很好。”
后來談到范我存時,余光中說:“她的優點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們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業、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們不但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會不穩固呢?”
詩歌里的范我存
范我存一直在余光中事業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余光中第一次看到梵高的畫,就是在范我存的家里?!爱敃r,余光中覺得這些色彩太夸張了,很不習慣。細看幾遍后,漸漸覺得耐看,又看到范我存珍藏的《梵高傳》,于是想翻譯這本書。”徐學說。1955年,余光中開始翻譯《梵高傳》。他在白紙的正面用老式鋼筆、深藍色墨水寫譯文,反面寫情書,然后寄給在距臺北約25公里的中壢上班的范我存。
范我存用她的藝術史知識一一核對,重抄清楚,之后寄回臺北。她陸續將譯文謄寫在有格稿紙上,全文30多萬字,前后共花了11個月,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華晚報》發表。
在余光中100多首情詩中,有大量為范我存所作的詩。在《咪咪的眼睛》里,余光中寫道:“纖纖的翅膀扇個不停,但它們最愛飛來我臉上,默默脈脈地盤旋著下降,在我臉上久久地棲息?!苯Y婚6年時,在《蜜月——給仍是新娘的妻》里,余光中寫道:“如果你愛我,你可以把蜜月延長——到七十歲(像你的白發像我的白須)那樣的短”。結婚36周年,恰逢余光中出國講學。離家兩個月后,他在《風箏怨》中寫道:“只因有你在地上牽線,才能放我到天外飄浮……這顆緊繃的心,正在倒數著歸期,只等你在千里外收線,一寸一分?!?/p>
有一次,余光中在大學生活動中上臺朗誦《鄉愁》。念到“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時,他很自然地把手指向觀眾席上的范我存。范我存就在掌聲中起身,向大家揮手示意。改革開放后,范我存于1982年首次只身回到大陸,特地到老家漕橋,用相機記錄下一些兒時的記憶,以解余光中的思鄉之愁。
(摘自《環球人物》王喆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