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工業版圖上,湖南株洲舉足輕重,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293項“第一”,催生出聞名中外的“中國動力谷”,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航空、汽車三大動力產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湘江無聲流淌,城市日新月異。伴隨著呼嘯而去的高速列車,人們對株洲這座城市歷史的記憶也變得日益模糊,但那一個個古老而又鮮活的地名卻依然在訴說著這座城市那或喜或悲的故事。
火把沖的“火把”
“火把沖”位于今天株洲荷塘區果木園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株洲市工業學校和湖南工業大學東校區那一片區域。火把沖的“沖”在湖南方言里指的是“山區的平地”。《株洲市志》記載,“火把沖”在歷史上是醴陵到長沙的必經之路,因為長沙和醴陵的商業聯系非常密切,這個地方成了一個十分繁華的小商埠。
談到“火把沖”名字的由來,要從太平天國起義說起。1852年9月,太平軍北上攻打長沙正是選擇了這條交通要道。為了便于行軍時的指揮和聯絡,太平軍兵卒手里的火把照亮了整個天空,隨手丟棄即將燃盡的火把時卻意外地引燃了附近的蓮花山。這把大火燒了整整七天七夜,也就是從那時起,這個地方被當地人稱為“火把沖”。
鑿石浦與慶霞寺
鑿石浦,又名鑿石埠,區域大致相當于現在天元區湘水灣和楚天花園。鑿石浦曾經建有一座著名的慶霞寺。據《鑿石浦志》記載,慶霞寺始建于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香火曾經一度十分的旺盛。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仲春,詩人杜甫溯湘江而上,途經鑿石浦,留宿在鑿石浦邊上的慶霞寺。夜深了,在慶霞寺的孤燈下,伴著悠長的鐘聲,杜甫輕聲吟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早宿賓從勞,仲春江山麗。飄風過無時,舟楫敢不系。回塘澹暮色,日沒眾星嘒。缺月殊未生,青燈死分翳。窮途多俊異,亂世少恩惠。鄙夫亦放蕩,草草頻卒歲。斯文憂患馀,圣哲垂彖系。”
《鑿石浦志》記載:南宋時,書法大家米芾鐘愛杜甫的詩文,曾沿著當年詩圣的足跡溯湘江而上。在鑿石浦,米芾曾揮毫寫下“懷杜崖”三字,遺憾的是,如今,鑿石的慶霞寺和懷杜崖石刻早已湮滅無存了。
蘆淞區的由來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在此設建寧縣,作為株洲發祥地的蘆淞區就此發端。1997年5月31日,國務院批準株洲市在南區的基礎上設立蘆凇區,因為該區的政府所在地設在蘆淞路,故命名為“蘆淞區”。
蘆淞兩個與抗戰有關。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在此期間大量涌入的難民讓株洲的商業和手工業出現了繁榮。1937年9月至1939年9月,日寇對株洲進行了多次轟炸。為阻斷日寇南下進攻,國民黨軍隊拆毀了當地一座橋梁。1941年,大橋修復。為了牢記歷史,修復者從“盧溝橋事變”和“淞滬會戰”中各取一字,將新修復的鐵路橋命名為“蘆淞橋”,而毗鄰的街道也就被稱為“蘆淞街”了。
(摘自《株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