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11月24日,在新一輪巴以沖突持續近7周后,以色列政府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了一項為期4天的暫時停火協議。之后,雙方分批交換了人質和囚犯。11月27日,卡塔爾外交部宣布,哈馬斯與以色列同意將就要到期的臨時停火協議再延長兩天。
這樣的結果令人感到欣慰。自從10月沖突爆發以來,巴以雙方的死亡人數合計已超過1.5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沖突還給加沙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近200萬人流離失所。因此,停火的直接意義是拯救生命,同時還能使大量物資被輸送到加沙地帶,當地的人道主義災難有望得到適當緩解。
除了實際意義外,停火的象征意義也十分重要。作為釋放善意的合作行為,它說明沖突雙方仍未完全失去理性,也讓外界看到了進一步實現和平的希望。
當然,我們不能對局勢過分樂觀。只要巴以沖突的根源存在,雙方是很難徹底和解的,尤其是在短期內,雙方仍會處于敵對狀態。就像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所說,沖突并未結束。正是這個殘酷的事實,讓我們認識到短暫停火的來之不易,它不僅源自巴以雙方的努力,更離不開其他各方力量的博弈和斡旋。
眾所周知,巴以沖突的根源之一是美國的干涉。當新一輪沖突剛開始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謂一邊倒地支持以色列,但隨著人道主義災難的曝光,全世界呼吁停火的聲浪此起彼伏,這給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造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西方國家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日益感到不滿,甚至走上街頭進行示威抗議。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的領導人為了選票、為了“人權衛士”的形象,開始見風使舵。但歸根結底,西方改變態度的動機是利益考量,是內外部壓力所驅動的。
中國則不同。我們不是直接利益相關方,但作為奉行和平發展理念的大國,中國不愿意看到雙方沖突的加劇。為了勸和促談,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11月的輪值主席國,積極推動安理會通過了關于巴以問題的第2712號決議。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巴以問題特別視頻峰會上,中國領導人就推動停火止戰、實現持久和平安全全面闡述了中方立場主張。中國還以實際行動支持各方對沖突進行斡旋,努力為對話協商開辟政治空間。這一系列富有實效的舉動,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和平主義精神、人道主義情懷和真正的大國擔當。
巴以停火產生的影響也不止于中東地區。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能借鑒巴以的臨時停火,俄烏沖突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事實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在公開呼吁“結束戰爭悲劇”了。如果巴以停火協議能進一步延長時間,世界人民尤其是處于戰火災難中的人們,對于和平的信心會大大增強。
縱觀全球,各種民族沖突都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可能一日化解。但如果大家能遵循理性原則,努力為對話創造空間,那么無論是巴以沖突還是俄烏沖突,都有可能找到走出僵局的機會。我們不能低估解決沖突的難度,也絕不能因此喪失化解沖突的信心。和平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應當努力去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