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塬

韓炳哲
康德、??隆⒑诟駹枴⒌吕镞_……環視當今西方哲學世界,群哲早已殞落。于是有人感嘆“荒蕪年代,西哲一代不如一代”。直至最近10多年,荒蕪中現出一股熱浪,在世界范圍內持續翻涌,引人矚目。熱源便是韓裔德國學者韓炳哲和他那些花花綠綠的“批判哲學小冊子”。從暢銷不衰的《倦怠社會》到新作《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中國國內從2019年開始系統性地譯介其作,至今已有15本。這股哲學熱浪還持續蔓延到了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甚至IT界,這不禁讓人疑惑,韓炳哲掌握了什么“流量密碼”?
從新作中,我們或能窺見一二?!冻了嫉纳睿驘o所事事》里,韓炳哲一如既往地對“行動至上的現代社會”保持批判。他看到人像石頭一樣不停滾動,因績效過剩、積極過度、消費過多而疲憊不堪。即使閑下來,人們為避免無聊而消磨時間的方式也不過是“刺激與反應、需求與滿足”。這些盲目的行動缺失安寧,是一種赤裸的、動物般的野蠻。言外之意,不是“不做”,而是不停地“做”,導致文明退化。怎么辦?答案是“在沉思中無所事事”。無所事事不是行動的對立面,它為行動提供養分;沉思意味著“打開我們的耳朵”,聆聽是言說與行動的基礎;沉思的步伐“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即擺脫日新月異的社交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專注于被忽視的“他者”和“附近”。簡言之,韓炳哲認為,對當下的人們來說,與其信奉“行動就是律令”,不如“靜觀太陽光輝”,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的生活節奏更加有益。
他還巧借東方哲學闡釋自己的理念,提到“庖丁解?!钡墓适隆b叶∮玫吨辉谂9堑目p隙間游走,所以19年解剖數千頭牛,刀刃依舊如新。韓炳哲評價他“堪稱無所事事的大師”,因為他懂得“利用事物中潛在的可能性,而不對事物進行干預”,“無為是他的信條”,這和韓炳哲主張的“無所事事”異曲同工。
精準地拿捏時代痛點,東西貫通,正是韓炳哲的“流量密碼”。而他在寫作形式上的創新,干脆讓哲學逃出書齋,擠進了地鐵。相較于其他西方哲學界學院派的文章,韓炳哲有意“擺脫繁瑣的哲學論證”,文字清新凝練,舉重若輕,哪怕在嘈雜的地鐵車廂,順暢的語流也能使讀者輕松跟上哲學的腳步,遂被稱為“地鐵上的哲學家”。
東西貫通則源于他的經歷。1959年,韓炳哲出生于首爾,起初學習冶金學,后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文學和天主教神學?!皩5赂駹柕臒o條件偏愛,貫穿了他的寫作之路”。1994年,35歲的他拿到德國弗萊堡大學博士學位,又輾轉歐洲多地任教。一直等到2010年,《倦怠社會》《愛欲之死》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和譯介,令他聲名鵲起,被媒體稱為“哲學界的一顆新星”“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有趣的是,這位倡導“無所事事”的哲學家,一年可以出3本書,而按照哲學界的經驗,60多歲的他仍有向上發展的空間??梢?,韓炳哲在沉思,但絕不是無所事事。

《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