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紹波
(福建省南平市教師進修學院)
高三階段,題目的綜合性及難度加大,基于知識記憶的淺層復習容易造成知識的碎片化、理解的膚淺化、思維的呆板化。深度復習指在深度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學生批判性地將眾多知識進行聯系整合,形成內容結構化、認識思路結構化、化學觀念結構化,并能夠將其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高考復雜問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能依據物質及其變化的信息建構模型,建立解決復雜化學問題的思維框架”。對復習課亦然,高三復習課型有很多種,如復習課、講評課、習題課等,建構課例模型,促進深度復習,對提高高三復習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有很大的意義。因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議期待和老師們交流討論。
復習課可以分為基礎復習課、新情境復習課、專題復習課等。一輪復習中需要將新教材挖深挖透,精耕細作,掌握必備知識。必備知識是學生達成核心素養的基礎,也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高中化學知識點繁雜,相似、易混淆的問題也多,學生對于機械記憶的知識容易遺忘,且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不能靈活應用,故復習時不能照本宣科,純粹“填鴨式”復習,知識應該是經過理解加工、結構化的知識,將知識點轉化為問題,將問題設置于真實的情境之中,適應情境化命題的趨勢。這樣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形成的課堂才是“活”的課堂。
基礎復習課即最常規、廣大教師應用最多的復習課,目的是夯實基礎,扎實復習好教材最核心知識,為后期復習打好地基,從熟練掌握到融會貫通,形成知識網絡體系,使核心知識結構化。基礎復習課在實踐中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這樣無法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主動性,復習氛圍沉悶,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具體掌握情況,從而無法調整教學進度和難度。故筆者認為前期學生的預習和教師對學生基礎情況的了解必不可少,講解完后一定要有練習當堂鞏固成果,課堂復習環節需要教師認真備課,梳理知識使點脈絡清晰,有拓展延伸,對典型例題講解要有深度,講透講精,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效率。必要時在課前課后用小測檢驗,特別要注意的是預習和課后作業的落實,可通過小組長、課代表進行監督管理,獎勵和懲戒。基礎復習課思維模型如圖1。

圖1 基礎復習課模型圖
課程標準指出:“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重視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設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國高考報告(2023)》中指出:“無情境,不成題”。新情境復習課是目前較主流的一種復習課型,項目式復習,主題式復習都屬于這類復習課型。該課型強調從真實情境入手,教師設置一系列挑戰性任務,拋出一個個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在這個過程中重構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推理、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等關鍵能力,解決新情境下的復雜問題。所以,情境的選擇和呈現非常重要。張寧認為:“為了保證任務具有帶入感,盡量真實呈現;為保證任務具有連續性,盡量滿足“一境到底”;為保證任務具有挑戰性,情境素材不能過度加工;為保證任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情境素材呈現需符合邏輯”。同時開展情境教學對老師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需要廣泛閱讀信息,找出適合的情境串聯起必備知識,需要課前做大量的資料準備。也可以“教材新用”,把教材中的內容特別是微項目的內容進行重組,以適合高三復習需要。如魯科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化學必修1中的微項目“探秘膨松劑”,高一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在高三復習中便可以把“鹽類的水解”融入進去,分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堿性強弱。新情境復習課模型如圖2。

圖2 新情境復習課模型圖
專題復習課通常應用于二輪復習中。二輪復習是鞏固一輪復習成果,對重點難點的內容進行提煉,完善知識體系,形成立體知識網絡,同時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解題能力,掌握解題技巧,形成應試能力。備課組應加大教師集體備課的力度,研究《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等,及時把握高考動向、考查方式、考查難度和命題特點等。同時要研究學生,包括學生的知識薄弱項、學生的心態等。復習時創設高質量的問題情境,不可機械重復一輪復習的思路,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等策略使知識網絡化,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重視思維形成過程和方法指導,不可一味死記硬背,直接給出答案。練習要分類,可以以模塊知識、高考題型、高考熱點等為線索全力突破。預測高考走向,注意答題能力和考試規范性的指導。還可以是微專題復習,微專題短小精悍,可以精準明確地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同時,專題訓練不需要面面俱到,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補缺補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實現重點問題反復練、易混問題對照練、易錯問題糾正練,真正做到有效復習。專題復習課模型如圖3。

圖3 專題復習課模型圖
試卷講評課在高三復習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講評課的效率是老師們一直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課前一定要發放答題卡,讓學生自行糾錯,把錯題錄入“錯題本”,并用紅筆糾錯訂正,且重復練習。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有“錯題本”,對學生的問題了然于胸,后續復習中反復強調易錯知識點,設計適合自己學生的校本作業。課前五分鐘可以對班級平均分等考試情況進行通報,對成績好的個人、小組表揚鼓勵,分析得分率較低的題目的情況,適時展示典型答題卡。講題要講審題、講思路、講方法、講技巧、講規范。另外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有目的性,不能就題論題,應該明確要向學生講清楚“哪類題”而不是“哪道題”;二是要有針對性,避免泛泛講解,抓不住重點,明白要解決的具體知識點和方法;三是要有創新性,避免“教師一直講”的模式,可以按知識點講,可以按題型講,也可以按錯誤率高低的順序講;四是要有節奏感,要有適當留白的時間,除了講還要有練習,跟蹤補償,二次變式訓練。變式訓練后要有評價,包括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五是要有啟發性,教師提問題要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堅決避免教師全部包辦。試卷講評復習課模型如圖4。

圖4 試卷講評課模型圖
《中國高考報告(2023)》中指出:“高考試題考查的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習題鑒賞課正是為了培養學生這些關鍵能力而設置的。習題鑒賞課重在“品”,所以一節課題目要“少”而“精”,題目精選且有代表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慢慢審題,找出關鍵詞進行分析推理,審題要注意前后瞻顧,要有全局觀。指導學生解題時重視化學用語規范性表達,如陌生化學(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從“點、線、面”看圖、表格數據的處理,計算演算時書寫規范整潔等方面。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和學生講清楚考點分布、題目背景、考查的能力要求、常考的思路和創新變化等,達到“精講一題,通一類題”的目的。而變式訓練必不可少,教師精選或親自原創改編和例題相近的題目進行練習,以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習題鑒賞課模型如圖5。
習題訓練課重點在于學生的訓練和教師輔助講解,是在習題鑒賞課后為了鞏固成果設置的。筆者認為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有主題,即這節課重點解決什么具體問題,而不是盲目的一節課做幾個題目而已,主題可以是知識模塊,也可以是方法訓練,還可以是各類專題;二是精選習題。要從茫茫題海中找到典型試題,可以是原創題、高考真題、各地精選模擬題等,思考選的題目是否能考查必備核心知識,是否體現了常見高考命題思路,是否能考查學生的能力,難度是否合適等。要定時定量,一節課做題時間不超過20分鐘,要體現層次感和選擇性;三是突出方法指導。教師點撥時通過“一題多變”和“多題歸一”相結合,體現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帶領學生跳出“題海”;四是力爭實效。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及時補償訓練,力爭不拖延,問題盡量當堂解決。習題訓練課模型如圖6。

圖6 習題訓練課模型圖
高三深度復習最關鍵的是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促進思維高階發展,從而解決問題。教師們在運用各類復習課例模型時都要緊緊圍繞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們要多思考以下問題:對新高考了解了嗎?方向是否正確?難度把握是否準確?對學生了解了嗎?學生還有哪些遺漏點,應如何補救?對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用了哪些教學策略?設置的問題合適嗎等。總之,教師選擇的方式策略都必須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培養高階思維,把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復雜問題情境,并能解決新情境下的復雜問題。
高考的主體是學生,故所有復習課的前提都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們可以通過歷次考試閱卷把握學生的學情。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通常有:畏難情緒、審題不清、計算能力較差,文字表述不準確,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不足、數據和圖表分析能力差等。我們還可以依據學生考后自我反思和開展調查問卷發現問題。上課時教師要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切不可只有簡單地老師講學生聽,課堂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沒有思維碰撞和交流,這樣掌握的知識勢必容易遺忘,學生的思維必定呆板,便無法適應新高考試題靈活性、探究性和創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