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陽,高藤瑜
(1.四川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四川冶金》編輯部,四川 成都 61000)
意識形態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性質,事關國家政治安全和人心向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尤其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學術期刊作為優秀科研成果的發布傳播平臺,在促進思想交鋒、引領學術創新、推動實踐轉化的同時,更兼具著闡釋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必須實現政治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但現階段有關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研究相對匱乏,尤其是缺失對相關文獻的計量分析,未對這一主題及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分析和評述。有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獻統計分析法對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梳理、回顧,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采用文獻統計分析法對中國知網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分類和梳理,在研究過程中,利用中國知網平臺的文獻可視化工具以及Excel圖表,繪制出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的相關圖表,并進行系統性分析,從而更深入地掌握這一主題的研究現狀和熱點問題。
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作為唯一數據來源,以學術期刊and意識形態安全、學術期刊and習近平為檢索關鍵詞,檢索時間范圍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檢索日期為2023年6月10日,檢索到372篇文獻。通過瀏覽文章的標題和摘要,排除會議記錄、新聞報紙、碩博論文以及其他文章內容明顯與本研究主題不符的文獻,總共篩選出114篇作為本研究的有效數據。
如圖1所示,學術期刊意識形態研究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13~2017年發表論文較少,處于研究的起步階段。2018年開始呈逐年波動遞增趨勢,2019年相較2018年有所下降。自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以來,引起了社會和學術期刊界廣泛關注,2021 年關于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的發文量達到 36篇的頂峰,2022年穩定在35篇。說明學術期刊意識形態研究正處于穩步上升階段。

圖1 年度發文量
通過對發文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對新時代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的主要力量進行具體的界定。
表1是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發文量排名前二十的期刊。2013~2022年間,學術期刊意識形態研究發文期刊分布廣泛,以《科技與出版》《傳媒》等期刊為主,刊物類型主要集中于信息科技類、社會科學類和工程科技類,其中信息科技類期刊占絕大部分;期刊涉及的具體學科有出版、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新聞與傳媒、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馬克思主義等。由此可見,刊載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的期刊主要是出版、新聞與傳媒、教育、社科類,出版與新聞傳媒類占比最高,成為展示學術成果、促進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

表1 學術期刊意識形態研究發文量排名前二十的期刊
在對114篇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通過系統性分析,嘗試厘清現階段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研究現狀、回答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等現實問題,因此本文將從提出背景、當代價值、常見錯誤、實踐路徑這4個視角來梳理總結這一問題的研究概況。
通過對全部樣本文獻的深入研讀和細致分析,最終確定了3個主要的背景視角,即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新時代學術期刊的新使命和“去政治化”傾向。
首先,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是多數研究者普遍關注的視角,因為“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無處不在,政治領域沒有槍炮的較量一直未停。”[2]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西方媒體鼓噪“中國崛起”“中國威脅”的聲音甚囂塵上,有關國家也加緊變換滲透手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學術話語權解構思想話語權,運用“西方理論”解讀中國社會發展,發布所謂“民主指數”“清廉指數”等研究報告,[3]不斷質疑、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性、合法性。其次,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在學術界引起了熱烈討論。回信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4]這一重要論斷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充分說明了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下,學術期刊不僅承擔著傳播科學文化、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科學繁榮的學術使命,更肩負著展示中國文明成果、重塑文化自信、建設期刊強國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政治使命。[5]最后,“去政治化”傾向也是引發一些學者思考的現實淵源。當前,全球化加速演進,國際交往日趨頻繁,社會思潮多元化凸顯,“與國際接軌”“價值中立”“純學術”等不良思潮滋生泛濫,妄圖以西方價值觀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動搖民族立場,消解中國情懷。[6]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構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歷史背景下,深入探究學術期刊如何扎根時代沃土、為時代發聲具有極強的實踐意義。首先,從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傳播主流輿論聲音、鞏固意識形態陣地的角度而言,學術期刊不僅是刊載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更具有探索真理、引領社會思潮的功能,[7]是宣揚、解讀、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從來不是單純的業務工作,講政治是第一位的。[8]”學術期刊作為宣發思想、引導輿論、立言樹人的重要渠道,當然應該堅持“政治家辦刊”的原則,闡釋好中國理論、解讀好中國實踐、傳播好中國聲音。其次,從學術期刊自身發展而言,政治底線是期刊的“生命線”,意識形態上的方向性錯誤將會導致期刊背離正確的辦刊宗旨和政治初心。可以說,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還是自然科學期刊,政治方向和政治屬性都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學術期刊的立場、觀點和導向。[9]實務工作中,對于期刊政治性標準的審核也是極為嚴格的,如每年的重慶市期刊綜合質量考核中,政治系數占100%。[9]最后,從整治輿論亂象、回應民眾關切、構建良好輿論生態的角度著眼,當今社會,社會思潮多元化、利益需求復雜化、社會輿論撕裂化,文化產品單一娛樂取向、類型泛化趨同,內容深度與人文關懷缺失,[10]“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現象野蠻生長、屢禁不止,惡意煽動公眾情緒、制造輿論沖突[10]的行為時有發生。學術期刊應該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關照社會現實,從學理的角度澄清事實、破除謠言、傳播科學,以不偏不倚、秉承公理的態度引導社會輿論,著力構建風清氣正的社會輿論生態。
通過對所有研究文獻的系統梳理,筆者將學術期刊中常見的意識形態或政治性錯誤劃分為內容錯誤、文字表述錯誤和編校錯誤,下面將逐一展開分析。首先,學術期刊作為闡述個人學術觀點、進行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在討論、研究純粹的學術問題時,觀點傾向和具體內容稍有偏差很有可能引發政治性風險,造成政治性錯誤。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重大政治原則、涉港澳臺、涉民族宗教、地圖標識等情形,例如一些人打著“學術自由”的幌子,侮辱革命先烈、否定英雄人物,歪曲篡改歷史、解構共同信仰,典型案例如羅某公開發帖侮辱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冰雕連”英烈,[11]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又如在領土主權問題的相關表述中,出現“英、美、法和臺灣等國家”[12]這樣的字眼,嚴重破壞了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性。其次,由于作者或編輯人員的用語不恰當、表述不明確等因素,如在對外傳播中,尤其是在與其他國家名稱連用時,單獨使用“香港”“臺灣”等表述,而不使用“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等規范性用語,沒有用“國家和地區”來限定,[5]從而嚴重違背歷史和法理事實,引發輿情風險。最后,在學術期刊的審核、編校過程中,也可能存在意識形態或政治風險。如近年來時有發生的“毒教材”“毒繪本”事件,由于編審人員把關不嚴、審核不到位,性暗示、篡改歷史、丑化國人等內容充斥其間,在潛移默化中毒害、誘導青少年的價值觀。
目前,對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具體路徑這一問題,學術界主要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了探討,下面將逐一分析其主要觀點。首先,宏觀層面主要強調堅持“政治家辦刊原則”,將政治意識貫穿于辦刊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辦報辦刊辦臺辦網都需要堅持這個原則”。[13]因此,在選題、組稿、審稿、校對、印刷等流程,都必須始終堅持政治意識和黨性原則,尤其是要自覺服務于黨和國家事業大局,通過設立專題/專欄,深入引介相關領域內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熱點問題,形成品牌效應,以突顯科技期刊的輿論引導和社會責任功能。[14]其次,中觀層面主要關注學術期刊(社)黨組織建設,強調要強化支部的政治功能,不斷提升“政治三力”。杜生權等提出學術期刊編輯部應定期召開意識形態建設專題會,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理論學習,提升編輯對意識形態重要性的認識。[7]最后,微觀層面主要從制度構建、編輯素養提升等方面進行討論。在現行的“三審三校”制度基礎上,朱國棟提出加強對期刊的日常監測并納入評價體系,對在日常監測中發現偏離正確政治方向的,應當在期刊評價時堅決剔除出評價系統[15]。武曉耕認為,期刊應當建立政治問題審核機制,具體措施如將政治問題自查表附在版權協議中,制定編輯部內部的“政治問題管理部分”[16]。姚春娜[17]、孫菊[18]等學者從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關注時政要聞、增強政治素養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通過對中國知網上2013~2022年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梳理和計量分析,發現這一問題已經受到了部分學者關注并展開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但這一問題研究的頻度、深度、廣度仍然不夠,主要體現為發文數量不多、研究成果質量不高(載文期刊以普通期刊居多,核心期刊偏少)、研究視角局限于個別問題且未緊跟最新政策要求。因此,未來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充分領會《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提到的政治要求,借鑒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思想精髓,緊盯現實問題和工作實際,進一步展開全面、深入、系統的理論探究。
通過系統分析發現:一方面,學界針對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雖有一定研究,但發文數量不多且發表的核心期刊的論文較少,研究深度亟待加強。另一方面,存在理論研究不足、整體性不足、比較研究不足等問題。以后,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研究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拓展。
一是強化理論研究。目前關于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少,研究基礎較為薄弱。筆者認為,學界應當深入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安全、意識形態、新聞輿論等方面的論述,對于這一問題的概念、內涵、底層邏輯等進行深層次研究,進一步總結提煉基礎理論框架,為后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二是注重整體研究。目前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片面化”“碎片化”趨勢顯著,研究的主題、內容較為單一。譬如在具體應對策略方面,對期刊自身、編者等進行單獨研究的多,缺失從主管單位、期刊、編者、投稿人等多主體的研究。下一步,應緊跟國家或行業主管部門的政策要求,開展聯合研究,注重研究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通過擴大研究深度,加強課題合作,避免出現研究片面化、表面化。
三是加強比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問題的比較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開展域外研究,加強對國外學術期刊政治問題審查機制、編審人才培育、相關技術應用的研究;二是國內不同層次期刊的比較研究,鼓勵期刊間的交流互鑒,推廣優秀期刊的經驗做法,為其他期刊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