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靜 王瑩瑩

摘 要:隨著鄉村記憶工程的推進,維系鄉愁情感和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古村落記憶場所的營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前,不少傳統村落面臨著空心化、地方傳統文化消逝等問題,需要設計者基于記憶場所理論,以更長遠的視角,結合現狀進行探索及微更新設計。以山東省煙臺市西河陽村為例,系統梳理古村落中的記憶要素,提出記憶傳承與再現的路徑,并通過對村落文化主題面域、記憶軸線及公共空間節點的活化設計,驗證了路徑的有效性。
關鍵詞:記憶場所;西河陽村;微更新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基于記憶場所的膠東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營建策略研究”(2022-YYYS-05)研究成果。
鄉愁是一種寄寓時代變遷的歷史見證,其表面承載的是對家鄉和人情的依戀,深層則是一種文化的皈依與寄托。維系鄉愁情感和傳統文化的載體——古村落記憶場所,是集體、個人記憶的重要承載地。當下,現代化的物質生產沖擊著傳統多樣化的社會文化傳承,導致一些處于遺產保護名錄之外但蘊含著豐富鄰里情感與地域文化信息的記憶場所遭到破壞,同時部分傳統村落面臨著空心化、地方傳統文化消逝、環境惡化甚至瀕臨消失的困境,使得棲居于此的村民愈發找不到情感依賴,存在文化記憶消逝、地方文化認同感消解的危機。留住鄉愁,保護、活化記憶場所,現已成為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谟洃泩鏊暯茄芯抗糯迓涞奈⒏略O計,有利于塑造古村落的地域文化認同感,故本文基于記憶場所理論,以煙臺市西河陽村為例,通過調查、訪談了解當地村民的記憶場所分布,分析現存問題,開展記憶場所微更新設計實踐,努力傳承和保護紅色記憶、商幫、黃水河文化,提高古村落居民的空間認同、文化認同,推動鄉村記憶工程的開展。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記憶場所
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于1978年提出了“記憶場所”這一概念,他認為其在大眾生活中承擔著多樣化的人文內涵。陸邵明重新定義了記憶場所,并對記憶場所的內涵進行了延伸。他認為記憶場所不僅僅包括建筑、空間、景觀,也包括場所內日常發生的實踐與活動,而這種活動及承載活動的場所可以是儀式性的,也可以是生活性的??偟膩碚f,記憶場所涉及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它是“場所”和“記憶”二者共同構建的能夠喚起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的空間場所。
(二)古村落
古村落亦稱傳統村落,具體指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2012年9月,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為突出古村落的文明價值及傳承意義,決定將對古村落的傳統稱謂改為傳統村落。本文選取的案例——煙臺市西河陽村在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也是膠東保存完好、面積最大的古村落。
二、煙臺市西河陽村記憶場所調研
(一)環境概況
西河陽村位于煙臺市西北部,依靠在黃水河畔,歷史悠久,物產豐饒,是一個美麗淳樸的村莊。村中現存200多處能完整體現當時的封建禮教傳統、呈前堂后室多重庭院布局的哈瓦房建筑,其中,有闡述著悠久故事的吉元號、同德店、馬氏故居、張氏故居等老房,也有見證著清咸豐年間全村上下一致對抗捻軍傳奇歷史的古圩墻。村中還有一棵具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槐樹,以槐中新生幼槐而稱奇,又稱老仙槐。村子中的龍街貫穿南北,也略顯彎曲,街兩旁順彎就勢而建的民居、商鋪等分別向兩側輻射,構成了獨特的街區格局。
(二)記憶場所分布及要素梳理
通過查閱西河陽村志、地方刊物等相關史料書籍,結合訪談調查、認知地圖等方法,收集、統計村民們印象較為深刻的記憶場所,共有11處。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西河陽村的記憶要素進行梳理,如圖1所示:
(三)記憶場所存在的問題
第一,知名度相對較高的名人故居、歷史性傳統建筑保護良好,但對蘊含地方情感記憶的代表性記憶場所的實質性保護不夠。
第二,傳統建筑類記憶場所重在實體修葺,在一定程度上輕視地方特色與精神文化內涵的延續,對其保護僅停留在物質空間本身,忽略了周邊環境與人群活動的關聯性,導致村落文化認知與記憶傳承產生隔閡。
第三,村落中存在祖先堂、古井等有記憶但無功能的場所廢棄閑置,無記憶但有功能的場所缺乏地域特色元素表達的現象。另外,因村中景觀的地域文化特色遺失,記憶者對場所文化的認知淺薄,人群與場所的依戀關系被打破。
(四)記憶要素傳承與再現的路徑
宏觀層面的記憶要素傳承與再現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第一,新舊融合,延續古村落傳統風貌。延續古村落中民居建筑的材質、顏色等,新建建筑在滿足村民現代生活需求的基礎上,使門窗樣式延續原有的木質雕刻門頭、窗花等,建筑顏色以白色、青灰色、土黃色為主色調;第二,整合街巷,傳承空間格局記憶。延續古村落“兩街多巷”的街巷空間結構,以縱橫兩條街道空間為依托,開辟支巷,使游客及當地村民在街巷的慢行系統中感受古村落的歷史氛圍。
中觀層面的記憶要素傳承與再現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第一,保護、重構記憶載體。重點保護可延續、承載場所記憶的載體——傳統民居、古圩墻等;針對村中已廢棄閑置的記憶載體——祖先堂、義校等,根據歷史記憶要素的位置,對其進行意向性修復、重構。第二,營造記憶要素體驗場所。據調研,村落中缺乏能增強環境與人互動關系的記憶場所,所以可嘗試沿街規劃商業場景等可體驗式記憶場所,增強空間參與性及體驗感;還可在古村落中增加展示商幫文化、非遺文化等的記憶裝置,利用它來重新激活人們對古村落歷史的記憶。
微觀層面的記憶要素傳承與再現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第一,強化表達記憶符號。村落中蘊含著多種文化,可通過有形的物質環境表達無形的古村落文化,如商幫文化。抽象提取特色文化要素,在村落各類空間營造中進行表達,可將其用于導視牌、公共設施等,充分融入生活場景中,加深村落記憶,彰顯村落文化。第二,植入敘事性景觀小品。合理利用觸媒技術進行景觀小品融入設計,將其與地域文化、歷史環境結合起來,講述歷史故事,直觀展示場所記憶,鞏固、加深村民及游客對古村落中歷史事件的記憶。
三、西河陽村記憶場所的微更新設計實踐
(一)宏觀尺度——村落整體保護與文化主題面域、記憶軸線設計
西河陽村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情感意蘊,因此在對村落進行記憶場所設計時,要傳承古村“西河—南山—北?!钡臍v史空間格局,形成“一心、兩軸、多節點”的公共空間結構體系?!耙恍摹奔创迕穹罩行模弧皟奢S”即貫通南北的老龍街與貫穿東西的中心街;“多節點”即散落在古村落各處的空間節點,包括古圩墻文化節點、官槐休閑節點等。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主題的形成離不開當地村民在生活體驗、分析后的感悟,其包含著村民自身的主觀看法及評價,是敘事的內在核心及設計理念,能在為村落記憶軸線規劃和節點活化提供脈絡的同時,向人們傳達古村落地域文化?;趯Υ迓浒l展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梳理,可將涉及的建筑場所關聯在一起,以記憶為核心,合理改造周邊場所,進行文化主題面域設計,展現黃縣民居文化。如:將吉元號、張氏故居對應商幫文化進行改造;村中至今保留著黃縣窗染花、花餑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可以通過村民俗文化館展示非遺文化;將村中的農耕文化展覽館與村西側的農產品采摘園對應農耕文化進行改造。
確定好村落文化主題內容后,需思考如何圍繞主題展開活化,并對整體記憶發生進行軸線設計,一則擴展街巷寬度,二則使記憶場所間的聯系性更強??梢岳淆埥峙c中心街為主要交通軸線,適當拓寬東西街巷通道,重新連接相關街巷,使不同主題記憶場所之間的可達性更強,將村中不同時期的記憶場景陸續激活。
(二)中觀尺度——村落建筑、街巷、節點空間重塑設計
選取村落中吉元號街道對面的民居做重塑設計,以延伸記憶。修復建筑破損部分,并融入非遺文化。將展示和傳承當地傳統技藝的非遺工坊設置在民居空間的東南角,在庭院西側設置非遺文化墻與科普墻,展示非遺的歷史、技藝和文化內涵,讓觀者近距離體驗傳統手工藝,了解、傳承非遺文化。在庭院西北角設置寓意吉祥、長壽的松石景觀,營造自然、宜人、美觀的環境,讓觀者在感受傳統黃縣民居建筑之美的同時,增強對黃縣傳統民居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街巷休憩空間的重塑設計圍繞村中千年官槐展開,將其作為主要景觀元素融入街巷空間中,加設木質座椅、花壇等設施,為村民提供可休息、聊天的舒適宜人的空間,激活街巷活力。選取馬氏故居附近一處空地做健身休閑空間重塑設計,旨在為老年與兒童群體打造一個集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功能于一體的記憶場所。在該節點的重塑設計中,可融合海洋文化符號,如將鯨魚骨架作為休閑設施的主體造型,結合沙丘元素設計攀巖坡壁,融合漁船、船槳等造型元素打造秋千架,借助海浪符號進行地面鋪裝,以此展示西河陽村獨特的海洋文化氛圍。
(三)微觀尺度——村落建筑細節、景觀小品融入設計
在建筑細節的重塑設計中,將矮墻作為展示非遺工藝品的窗口,合理運用銅錢符號作為裝飾元素,展示商幫文化,再現古村落的記憶要素;在村中游客服務中心東向中心大街南側的臨街閑置空間設置景觀小品,將歇山頂樣式演變融入其中,使屋頂曲線與周圍民居的屋頂曲線相呼應;景觀小品的色、質延續黃縣民居中應用的木材、諸由觀石,呈現古樸之感;景觀小品中月形木質隔斷的應用可表現空間和思緒的流動,在滿足村民與游客遮陽避雨需求的同時,營建出停留休憩的互動交流空間。
四、結語
古村落中的傳統民居、歷史街區是最能展示村落歷史風貌和文化的區域,其不僅承載著村民的記憶,還是一個村落生生不息的精神集結地,是村民集體記憶的總體表征,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以西河陽村為例,本文采用實地調研、訪談等方法挖掘記憶要素,梳理重要記憶要素的特征,以記憶場所為媒介,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展開記憶重塑設計,具體通過村落歷史格局保護、黃縣民居建筑活化利用、傳統街巷空間延續、記憶節點重塑設計、景觀小品融入設計等方式,以點帶線、從線到面為古村落注入新的生命力,進一步提升村民對集體記憶和歷史記憶的認同感,讓記憶在代際之間傳承成為可能,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古村落記憶場所微更新設計提供思路。此外,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公眾對記憶場所的保護意識并不強烈,建議出臺相關公共政策,加強政策引導,這是規范古村落記憶場所的更新保護、延續記憶場所的重要保障。希望日后的古村落公共空間改造與微更新更多建立在人與空間的雙重考慮下,多方參與,促進人與空間良性互動,營造有記憶、有特色的記憶場所,為保護古村落記憶、傳承村落文化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乃舉.基于DEMATEL-ISM傳統村落文旅融合影響因素測度[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5-92.
[2]陳惠蕾.陜北延川縣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空間格局初探[J].城市建筑,2020(36):45-48.
[3]李芳.傳統村落的更新與可持續旅游開發研究:以張家樓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1(4):93-95.
作者簡介:
孫楊靜,碩士,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王瑩瑩,碩士,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