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提倡存量發展的今天,城市更新已成為主流,其涉及方方面面。在當前的諸多更新改造活動中,工業建筑遺產的活化利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工業建筑遺產進行合理的、適宜的更新利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優化城市的功能結構,同時助力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品質,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以江蘇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為例,針對其現存的問題,從多個層面入手對工業建筑遺產的活化利用策略進行探討、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工業建筑;城市更新;遺產保護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城鎮人口大規模增長,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城市邊界不斷向外擴張。原來位于城市邊緣的工業區逐漸被推向城市中心,原有的機器化工業生產由于區位、生產方式的改變等,已經不合時宜,不得不面臨停產、外遷或者轉型的局面。于是,城市中便有了不同規模的工業建筑遺產,且有的被閑置、荒廢,甚至被拆除,生存狀況堪憂。但是在提倡存量、低碳發展的今天,“拆”顯然已經不是被認可的方式。在當今城市發展中,如何實現工業遺產的保護性、合理性、適宜性的活化利用,已經逐步引起社會各界和專業人士的關注和思考。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通過了《下塔吉爾憲章》,對工業遺產進行定義,指明工業遺產具有承載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價值,具有記錄人們生產生活的社會價值,具有兼具時代性和獨特性的建筑設計藝術價值,具有象征人類技術文明進步的科技價值,具有特殊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工業建筑遺產的價值往往也是其得到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根本依據。
工業建筑遺產由于需要滿足工業生產的需求,因此通常和普通民用建筑有著較大區別,例如工業建筑往往采用獨特的框架結構,有高層高、大跨度、大面積采光、空間規整、造型識別性強等特點。因此,從工業建筑遺產本身的特點來看,對其進行合理的活化利用具有先天性的優越條件。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是南京近代工業建筑保護與更新項目中的典型案例,因此人們對其的關注度頗高,與其相關的研究也不在少數。本文主要以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為例,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其活化利用的可行性,提煉可取之處,同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整理、研究,并提出相應改進策略。
一、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現存問題
在對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整個園區中的工業建筑保存狀況均良好,且在改造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工業建筑原貌。大多數只在建筑入口處或者外立面的局部進行微改造,使得整個園區充分保留了工業遺產的歷史痕跡和文化氛圍。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并進行了相關思考和研究。
(一)交通系統缺乏統一規劃
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中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非機動車出行和機動車出行三種,但是這三種交通形式并存,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人車混流問題。人在園區行走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需要躲讓通行車輛的情況,人行系統在整個園區中設置不充分,大大降低了行人在其中活動的舒適度。二是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停車混亂的問題。在園區當中,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多是沿路停放。這樣隨意的停車行為使得整個園區顯得交通混亂,缺乏統一規劃,影響建筑展開面及空間體驗。
(二)親民性基礎設施及外部空間設計不足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無論更新的對象是哪種類型,服務的群體歸根結底都應該是該區域及周邊的居民。而在整個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園區內除了工作人員及來園區參觀、研學的團體、散客之外,很少有居民群體,且整個園區中的親民性基礎設施也不充足,除了一些餐飲店有外置的可供休息的座椅之外,園區中基本沒有其他可供人們休閑、休憩的設施。
整個園區的外部空間設計不足。除了西南入口有一個入口廣場,A3和A8號樓之間有個噴泉水池,東北側汪正影業國際兒童攝影機構前有個廣場之外,園區中基本很少有可供人停留、駐足的外部空間。西南方向的入口廣場和東北側汪正影業國際兒童攝影機構前的廣場,其尺度偏大,而且太過空曠,基本沒有綠蔭的覆蓋,所以只是一個交通空間,基本沒有休憩的功能。同時,作為工業遺產,園區外部空間中對工業景觀的營造和利用不足,很多廠區遺留的機器部件等缺乏合理的場景再設計和應用,只是簡單放于路邊,觀賞性弱,居民參與度低。
園區地塊類似于三角形,地形高差變化豐富,道路交叉布局構成了整個園區的路網體系。在園區中參觀,如若沒有地圖的幫助,則容易出現重復、錯看、漏看的情況。園中缺乏系統性的導覽標識系統,使得參觀者不能及時明晰自己的所處位置并對建筑有所了解。
(三)建筑外部改造缺乏統一性
漫步在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人們最明顯的感受是仿佛走進了鬧市區中的一片靜謐之處。這里保存有完好的工業建筑,道路兩旁也樹影斑駁,到處都散發著一抹歷史的余香。園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工業廠房建筑的外立面實現了最大化保留,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廠房建筑在外部改造時缺乏統一性。例如F7號樓中有餐飲業態,在主入口的右側能明顯看到油煙機的排煙口,雖然其用了紅色的鏤空金屬板進行遮擋,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排煙口下方順著墻體流下的厚重油漬。同時,油煙機上方高窗的位置處隨意安放著直接外露的空調外機,且這種隨意、直接外露的做法在園區其他建筑外立面上相對常見,大大降低了人們對園區建筑的觀感體驗。
此外,部分建筑在外立面改造過程中出現了“陰陽臉”的現象。例如A3號樓是改造后的大士茶亭所在地,其地勢較高,拾級而上可到達建筑主入口,建筑主立面鋼筋混凝土柱子外突,一層柱子之間完全改造成黑色鋼框架的落地玻璃窗,二層下部保留一小段青灰色磚墻,上部改為木框架的大面積玻璃窗。主入口采用倒“L”形木格柵搭配玻璃的組合樣式,與底部一層黑色鋼框形成對比,但是又與整個外立面相協調。然而繞過建筑山墻走到建筑背面,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建筑背面通風管道、空調外機、各種電線縱橫依附于墻面之上,沒有任何的改造設計,和建筑主入口立面形成“陰陽臉”般的強烈對比。
(四)主體廠房內部改造空間單一
通過對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的實地調研發現,整個園區缺乏活力,氛圍顯得有些沉悶。例如A1號樓和A2號樓,這兩棟樓無論是外部造型還是內部空間都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外部墻體為灰黃色的面磚和大面積玻璃窗,屋頂則是韻律感極強的鋸齒形式,側面開高窗,增加屋頂采光,是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風格。
在功能定位上,A1號樓被定義為1865創意街區,A2號樓被定義為1865創意空間,但在實際的參觀過程中發現,建筑內部空間格局顯得過于單一。從改造平面上看,長條狀內走廊為公共空間,各個商鋪空間整齊并列于內走廊兩邊,整體內部空間改造缺乏創意。內部公共空間以線狀空間為主,缺乏面狀核心、聚集性空間,空間多樣性缺失。內部廊道頂部采用格柵將屋頂鋪平,使得整個廠房屋頂形式被遮擋。光線從屋頂進入,透過廊道上方的格柵滲透到室內,但整個建筑內部進光量有限,光線昏暗,體驗感欠佳。這兩棟樓的改造都偏離了廠房建筑的自身特點,空間缺乏活力。
(五)沿街特色街區面開放性不足
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北側緊鄰掃帚巷,沿街區域被定義為特色活力商業休閑區。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北側商業街并沒有沿街商業,而是由圍墻將園區圍起,呈半封閉狀。產業園的地勢比掃帚巷高,因此臨街面下部為擋土墻,上部為欄桿進行圍合。整體園區北側界面空間太過單一,封閉性太強,街面與產業園互動性遠遠不足,活力缺失。
二、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活化利用策略
(一)強化聯系,形成系統旅游帶
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地理條件優越,北側緊靠秦淮河、南京城墻,西側緊鄰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西北方向與中華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老門東這些著名景區距離適中。結合優越的地理條件,強化這些文化旅游節點之間的空間聯系,形成城市系統旅游帶,打造別樣的城市名片,消除屏障,帶領游客體驗多元的、不同維度的城市文化。
(二)考慮需求,提升居民參與度
產業園區的改造應充分考慮該區域及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首先,系統優化交通導覽系統,以便人們更加深入地解讀歷史文化信息;其次,系統整合車行系統與人行系統,合理分區,結合相關分區劃定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停車區塊,避免雜亂停車的現象,提升步行舒適度。
結合當地居民需求,增加親民性基礎設施,例如沿步行線路設置可供休息的樹下空間。同時,使線狀空間與面狀空間有機聯系,增加外部景觀空間節點,結合場所屬性,設置多樣化的室外空間,滿足不同時間段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提高空間的利用率。也可以在這些空間舉辦展覽、集市、文化演繹等多種類型的活動,如工作日以園區工作人員及周邊居民活動為主,周末以參觀游客群體為主,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舉辦相應的活動,增強園區開放性、可介入性,提升居民參與度,提高園區的整體活力和吸引力。
(三)強化結合,突出園區工業屬性
工業建筑遺產與其他建筑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有基于原有生產模式遺留下來的獨特機器構件和場景,具有濃郁的工業氛圍。在對工業建筑遺產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可以將廠區原有的機械構件結合室外空間設計成景觀設施,在展示工業園區主題的同時可以進行陳列展覽,有助于人們從中解讀工業建筑遺產的發展歷史。除此之外,也可以結合機器構件本身的特點進行室外娛樂休閑設施設計,真正做到更新利用,使其重新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南京國創園的機械景觀設計方法就多樣且獨具一格,值得借鑒。如:將工業機器構件結合道路體系進行設計,使其成為道路邊界及引導性設計的一部分;將綠化草坪和機器構件相結合,以色彩和質感形成鮮明對比,增強視覺沖擊力;原有廠區的“門”形機械構件剛好適合作為園區入口的空間限定標志;獨立的機器構件也可作為道路的隔離裝置;等等。這些做法充分發揮了機器構件的特性,使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更新再利用。
(四)尊重本體,重塑建筑空間
就工業建筑遺產而言,其保護性活化利用的重點是園區中遺留下來的廠房等建筑本體。針對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中建筑保護更新的問題,提出以下針對改造策略的優化建議。
針對外部空間,需要對建筑外立面進行凈化、整合,將建筑外立面上附著的雜亂的各種管線進行統一整合。改造時,還要對空調外機進行統一設計規劃,同時避免后期使用對外墻面的損壞。
對于廠房建筑內部空間的改造,以A1號樓和A2號樓為例。A1號樓和A2號樓是典型的包豪斯式工業建筑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建筑外墻大面積開窗和鋸齒狀屋頂別具特色,廠房內部空間規整,極具震撼力。在改造過程中,要尊重建筑本體,結合工業建筑獨特的結構形式,打造創意性、多樣化空間。首先,拆除廊道頂部格柵,將獨特的屋頂形式展露出來,同時增加空間內部采光。其次,打破單一的線形廊道空間和矩陣式商鋪布局,增加室內共享空間、聚集性空間,展現空間創意性與個性。重塑各個商鋪空間,破除空間均質性,結合廠房建筑層高較高的特點,設計不同尺度的空間、錯層空間、夾層空間等,實現內部空間多層次、多視角的流通,增強空間滲透性。
南京國創園對廠房建筑的改造方式就豐富多樣,打造的室內外空間在不經意間轉換、融合。工業廠房建筑根據其價值和保存狀況,進行適宜的更新改造,有的保留結構框架,打造成室外景觀空間或者供休息停留的灰空間;有的保留部分原始墻體和結構節點,將鋼結構的樓梯、平臺自由穿插于墻體之間,使人們游走其中時,無形中在內與外、高與低、過去與現代空間之間切換,在感受歷史的同時獲得豐富的空間體驗感。對于北側的沿街商業空間,可以適當打開圍墻及建筑界面,增強空間開放性及可觸及性。
三、結語
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性活化利用是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產業轉型、產城更新的發展背景下,如何讓曾經作為生產場所的工業廠區重新回歸,適應當下人們的生活,延續其歷史、社會、藝術、經濟價值,重新賦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基于對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的調查研究,以該產業園為例,針對園區交通、環境及建筑更新利用等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相應建議和解決策略,希望能對工業建筑遺產的活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龔愷,吉英雷.南京工業建筑遺產改造調查與研究:以1865創意產業園為例[J].建筑學報,2010(12):29-32.
[2]章明,張姿,張潔,等.滌岸之興:上海楊浦濱江南段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J].建筑學報,2019(8):16-26.
[3]薛林平.建筑遺產保護概論: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4]左琰.德國柏林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生[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賈艷艷,碩士,河南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