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松偉 李昊
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日益彰顯與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愈發重視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定空間范圍和鮮明地域特色,反映了城市發展歷程和社會變遷,體現了城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因而其保護與更新工作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以有機更新理論為指導,探討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及內涵,分析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原則和方法,并以湖南省長沙市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提出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潮宗街;有機更新;歷史文化街區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近現代長沙公館口述資料整理與研究”(S202210542097)研究成果。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這句口號,經濟飛速發展,無數的新建筑拔地而起,而一些老建筑被夷為平地。然而,大拆大建的模式造就的是建筑風格的千篇一律,老建筑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與記憶也隨之湮滅。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適度點,在協調與融合之間找到協調點,成為當下城市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有機更新理論作為一種城市更新理念,強調對歷史文脈和文化內涵的尊重和傳承,同時也注重對現代生活需求和功能要求的滿足。在面對城市更新的挑戰和機遇時,我們應該借鑒和運用有機更新理論,以達到城市更新的最佳效果。
一、有機更新理論與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及內涵
(一)有機更新理論的概念及其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舊建筑與新建筑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處理舊建筑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成為新的思考。吳良鏞教授基于“保護與發展”原則,在什剎海規劃中首次明確“有機更新”的理念,并在1987年的北京菊兒胡同改造工程中成功實踐。他批判過去的舊城改建寄托于大拆大改,不僅不重視對舊城居住區的保護,改建亦未從傳統環境出發。城市猶如有機生命體,時刻處于新陳代謝之中,其實體結構不斷演變,總是保留完好而剔除殘缺。“我們必須觀察認識這種變化,并因勢利導,把變化推向符合人們主觀需求和科學合理的軌道上來”[1],這一軌道便是“有機秩序”。
有機更新理論不僅適用于北京舊城居住區的整治,也可以推廣到其他城市和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更新中。吳良鏞教授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對它的保護不僅著眼于個體的歷史性建筑及其建筑群的保護,而應對其體形環境的有機秩序進行整體保護”。因此,在進行城市保護與發展時,不能只看到局部而忽視整體,不能只看到物質而忽視精神,不能只看到現在而忽視過去。
有機更新理論強調對歷史文脈和文化內涵的尊重和傳承,同時也注重對現代生活需求和功能要求的滿足。城市更新不應該是一次性的、割裂的、破壞性的行為,而應該是持續的、整合的、創造性的過程。因此,有機更新理論倡導在保持原有肌理和風貌的基礎上,通過適度的改造、增設、替換等手段,使舊建筑和新建筑達成和諧統一、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目標。
(二)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
早在20世紀,一些國際組織便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做出有益探索。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通過的《雅典憲章》認為“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理應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此后相繼通過《威尼斯憲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內羅畢建議》等文件,進一步明晰相關概念,豐富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方法。國內亦在1986年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時,正式使用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報告中強調“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現狀格局和風貌應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2]。
如何定義一個街區是否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評估。第一,歷史性:街區是否具有較厚重的歷史沉淀,是否見證了重要的歷史事件或人物,是否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第二,完整性:街區是否保持了原有的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是否存在較少的外來干擾和破壞。第三,代表性:街區是否展示了某一地區或民族的典型特征和風格,是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第四,稀缺性:街區是否屬于某一類別或類型中較為少見或獨特的范例,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或不可復制的特質。
總的來看,歷史文化街區是一種具有特定空間范圍和邊界的城市形態,它反映了某一時期或多個時期的城市發展歷程和社會變遷。歷史文化街區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風格的城市景觀,它包含了多種類型和風格的建筑物、街道、廣場、園林等要素,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氛圍。歷史文化街區還是一種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城市資源,它體現了某一地區或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是城市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載體。正因如此,2021年湖南省政府為了更好保護和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公布了53處湖南省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就包括本文所論述的長沙市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
二、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原則
歷史文化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和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基于有機更新理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應遵循保護性與更新性原則,以實現再生和復興。
(一)保護性原則
1.歷史性
建筑是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歷史建筑更是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因此歷史建筑本身就具有歷史性。在保護歷史建筑時,不僅要重視具有“使用的歷史性”的紀念性建筑,也要關注具有“時間的歷史性”的普通民居或街區。保護歷史建筑的歷史性,就是要尊重其不同時代的痕跡和價值,而不是片面突出某一時期的風格或特征,更不是隨意改變或刪除其原有的形態或結構。
2.真實性
真實性是指歷史文化資源所反映的信息與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之間的一致性和可信度。人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認知和理解,取決于其初始和后續的特征與意義所傳達的信息。因此,在評估和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時,要充分考慮其真實性,并盡量避免對其造成損害或失真。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適當的改造或利用是可以接受的,但要保證其最初的品質或特征不被破壞或淡化,任何消除或更改歷史性材料的行為都應該慎重考慮。
3.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歷史文化資源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時,不能孤立看待單個建筑或物品,而要將其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考慮到其與其他有形和無形文化資源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因此,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內部環境時,要注意保持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和統一,避免破壞原有的景觀或風貌。同時,要將建筑遺產保護與都市規劃、城市更新等現代發展相結合,實現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社會之間的有機融合。
(二)更新性原則
1.新陳代謝性
有機更新理論主張建筑應如生物體的細胞和組織一般,實現自身的新陳代謝。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城市細胞(單體建筑)與城市組織(街區)也要不斷更新。因此,有機更新理論并非強調建筑的僵化繼承,而主張在尊重保留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基礎上對城市街區進行有機更新。具體而言,即質量較好、具有文物價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者加以修繕,已破敗的拆除更新。
2.致用性
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強調保護與改造的致用性,即兼顧建筑保護與經濟價值的實現。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特定時期歷史文化的載體,內部往往存在古建筑,甚至是不可移動文物。傳統的古建筑保護,通常是將其作為一個靜態的展示間,僅注重保護而不加以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長此以往也不利于歷史街區的發展。有機更新理論關注古建筑的再利用,特別關注如何讓其在“活化”的同時,實現經濟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的統一。
3.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相較于傳統大規模改造式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言的。大規模改造作為中國舊城更新中長期沿用的一種實踐方式,統一規劃、設計、施工,見效快且風格協調。然而,大拆大建的改造卻使得原本各有特色的建筑及其承載的文化消失殆盡,導致建筑的千篇一律與文化的得不償失。而有機更新理論主張“按照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與發展”[3],實現資源保護、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的三效合一。
三、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
保護對策
(一)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概況
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潮宗街)位于長沙市開福區,瀕臨湘江東岸,處于營盤路、中山路、湘江大道和黃興北路四條城市干道圍合的區域內,屬長沙城區的核心區域。潮宗街得名于長沙城“老九門”之一的“潮宗門”,如今城門已湮沒于歷史而街區得以留存。作為湖南省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潮宗街現存金九活動舊址、真耶穌教堂、九如里公館建筑群、陳云章公館、民國旅社及戲臺、連升街民居建筑群等文物保護單位,另有眾多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保護建筑、傳統歷史街巷,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5年,潮宗街進行大規模整治改造工程,主要是對潮宗街兩廂的建筑進行“修舊如舊”的立面整治改造,恢復整個街區以明清風格為主的整體風貌。2019年,潮宗街進行有機更新工作,按照生活宜居性、歷史原真性、文化地域性、風貌完整性、街區活力性五項原則進行升級改造,在保持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引入眾多時尚元素,創意潮流的網紅店鋪與青磚白泥的遺跡建筑交錯點綴,實現歷史與未來的交融碰撞。
(二)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對策
一是優化延續潮宗街傳統肌理,規劃仿古一條街。街區全部都是某一時期的建筑時,將街區其他年代建筑拆除,這是現在大多歷史街區改造的現狀。而按照有機更新理論的要求,潮宗街應保留以晚清等風格為主的建筑,同時兼顧不同時期的建筑,而非僅保留特殊建筑符號。此外,合理拆除片區內與風貌不符的破舊棚戶,改造現代建筑立面,使其呈現清晰完整多元的歷史層次[4]。
二是結合地方特色,傳承保護潮宗街獨特歷史文化與記憶。近代以來,潮宗街曾是長沙最大的“米市”,稻米飄香,孕育獨特的米市文化;毗鄰湘江碼頭,地理位置優越,倉儲便利,堆棧文化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商業的繁榮也使得潮宗街客棧文化風生水起;從梁啟超主辦的時務學堂到毛澤東創建的文化書社,潮宗街的革命文化由來已久[5];還有真耶穌教堂代表的宗教文化。潮宗街傳承的歷史文化可謂開放多元,因而在保護與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時也應注重多元文化的賡續。
三是平衡歷史遺存與現實發展,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贏”。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的意義不在于靜態展覽,而是在保護文化遺存的同時,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多樣需求。因此,引進傳統手工藝店鋪、民俗技藝展示館、茶館、戲院等文化產業業態,以文化促經濟,是適合潮宗街未來發展的道路[6]。
四是兼顧街區居住與公共屬性。潮宗街作為湖南省著力打造的歷史文化街區,隨著近年來“網紅經濟”的迅速發展,其經濟效益與公共屬性也不斷提升。因而,潮宗街的有機更新在提升居住舒適度的同時,必須重視街區的公共屬性,以社區營造為抓手,打造層次多樣、規劃合理的公共休閑娛樂空間,實現二者的平衡互動。
綜上所述,有機更新理論強調歷史文化街區的再生和復興,既要立足于代表歷史文脈的過去,又要著眼于行之當下的現實,在延續傳統街區肌理格局的基礎之上,力圖實現其歷史性、真實性、完整性的再現,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街區改造中,尊重歷史街區的動態更新過程,在修繕的同時加以保護,促進街區活力的重塑。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6-7.
[2]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于請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6(35):1 075-1 086.
[3]方可.探索北京舊城居住區有機更新的適宜途徑[D].北京:清華大學,2000.
[4]顧欣.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空間肌理價值評估研究:以長沙潮宗街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5]楊孟凡.空間與記憶:長沙潮宗街的人類學考察[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6]侯澤華.長沙潮宗街歷史街區有機更新復合策略探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尹松偉,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歷史學。
李昊,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