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中多數居住區或多或少存在著邊角空間的閑置問題,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特別在一些老舊社區中,需要對邊角空間進行資源整合再利用,以改善民生環境,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基于國內外對居住區邊角空間的研究,結合常州居住區實地調研,分析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存在意義、現狀、成因及再利用策略。
關鍵詞:居住區;邊角空間;再利用策略;常州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常州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引入本土美術類非遺元素可行性研究”(2020SJA1320)研究成果。
隨著城市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和人們公共意識的增強,城市的閑置邊角空間集聚了眾多目光,人們對公共空間環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很多公共設施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特別是在研究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下,對社區居民文化的提升更是無從下手。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在緩解土地資源壓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營造社區文化氛圍、提升社區居民整體素質等方面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城市發展中,新城舊城交替更新,導致部分土地資源缺乏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空間資源,實現城市用地的集約化發展和優化配置,已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位于常州中心城區的朱家村小區為研究對象,對其邊角空間的再利用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居住區邊角空間概述
(一)研究進展
國內外很多學者在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邊角空間的形成是多個因素造成的,如空間位置、空間大小、管理方式、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在老舊社區邊角空間的改造中,國外學者主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并在改造與評估當中融入了新的技術和研究方法。國內部分學者認為居住區邊角空間在社區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區空間的構成要素之一,但是他們在具體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居住區邊角空間的認識不夠全面;二是對其的再利用缺乏系統性;三是對其的再利用策略和途徑研究尚淺。
我國對居住區邊角空間再利用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其再利用方法、策略和途徑的研究也比較少。故本文以位于常州中心城區的一個居住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居住區內的邊角空間進行實地調研,歸納當前常州居住區邊角空間存在的問題,并從多角度分析其成因,最后結合案例探討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策略。
(二)范圍界定
邊角空間是指城市規劃過程中被廢棄或閑置的空間,其形狀大多不規則,面積規模較小。從城市規劃的視角來看,邊角空間是伴隨城市各種功能空間的誕生而產生的過渡性或邊緣地帶,例如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道路之間、濱水區域與建筑之間等。從使用屬性來說,邊角空間具有極高的可塑性和可變性,能夠隨著鄰近空間特性的改變而改變,與鄰近空間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它不僅能作為一種連接載體,而且加強了周邊空間之間的互動和功能的融合。
居住區邊角空間主要指居住區規劃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零散空間,例如居民小區的樓棟與樓棟之間、樓棟與綠化之間、綠化與圍墻之間及樓棟與活動廣場之間等等。在新建的居民小區中,閑置的邊角空間相對老舊社區要減少很多。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發現,閑置的邊角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二、常州居住區邊角空間的產生原因及現存問題
常州是一座人杰地靈的城市,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擁有眾多省市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州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形成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早期的城市規劃設計不合理,導致居住區用地布局分散、面積不足,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其次是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住宅建設數量迅速增長,而居住區內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積卻越來越少。
對常州居住區邊角空間進行實地調研后,歸納出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用地性質不明確。公共綠地性質的邊角空間和非公共綠地性質的邊角空間被分割開來,不能得到統一規劃管理,而住宅用途的邊角空間和非住宅用途的邊角空間被統一規劃管理。二是空間利用缺乏系統性。調查發現,在常州居住區邊角空間中,閑置土地的占比較高,且閑置時間較長、被利用時間較短的用地占比較高。這些閑置用地往往分散在居住區的各個角落,缺乏系統性。三是使用效率低下。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居民對于居住區邊角空間的使用存在“不夠用”、“不方便”和“不喜歡”等意見。這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缺乏規劃意識,另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缺乏對邊角空間功能和價值的正確認識。四是欠缺統一管理。調查發現,部分居民對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持反對態度,因為其想將閑置的邊角空間作為私用。
三、居住區邊角空間研究的意義
(一)從公共空間角度來看
居住區是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中具有較大比重。因規劃欠合理而產生的邊角空間占據著居住區的土地資源,又因雜亂無章給社區環境增添了負擔。其面積較小,形狀各異,常常被忽視,而規劃師們又較多專注于大型公共空間的設計和營造,對邊角空間的利用較少。這類空間的利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提高這部分空間的利用率對改善公共空間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二)從人的行為習慣角度來看
人們生活在空間中,常常會基于道路、邊界、區域等形成一定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小區草地中間走出幾條路,把安靜的邊角空間變成聊天的好場所,等等。人們對空間的使用方式和自身的行為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相對于寬闊的廣場空間,人們更傾向于選擇身邊有趣且簡單的點狀空間。居住區邊角空間就是這樣的點狀空間,在給人們提供便捷的同時,還能給人們帶來近距離的小空間體驗感。
(三)從改善社區環境角度來看
居住區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其整體空間格局,而是在社區內各個角落彌體現著的文化氣息和特有的生活方式。居住區能反映社區居民的精神風貌,其邊角空間是體現社區特色的載體。改造邊角空間既不影響社區建設大局,又能對社區環境產生有益的影響。例如空間中本土非遺文化的引入、景觀綠植空間的規劃、人們交往活動空間的設置及便民設施等,如若能利用邊角空間進行完善,就能從根本上改善社區環境。
(四)從經濟性角度來看
居住區邊角空間改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推平再建,但是這樣既不利于文化傳承,又浪費了城市資源,于普通居民而言亦是利弊參半。在居住區大興土木,不如合理規劃邊角空間。居住區邊角空間改造是設計成本低、見效快的項目,短時間內即可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具有實際意義。
四、常州朱家村小區邊角空間再利用實踐
常州朱家村小區建設年代較為久遠,缺乏規劃,與周邊的居住小區相比各類設施不齊全,小區內居住人員以老年人與城市外來人口較多。在老舊小區的更新和改造方面,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2010年開始,國家開始逐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2018至2022年,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成了城鎮發展的新方向。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速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使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提升。本次對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實踐也是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進行的,對朱家村小區邊角空間進行再利用,以期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一點思路,希望能使居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本次調研主要針對朱家村小區的南北兩部分,兩部分規劃稍有差異。本次調研時正值常州高溫天氣,多數居民選擇居家避暑,少數居民在外納涼或鍛煉身體。調查結果顯示,小區內有多處邊角空間可考慮更新再利用。
(一)邊角空間現狀
通過實地走訪觀察,發現小區內部有三類邊角空間:第一類是建筑與建筑之間及道路兩邊的區域。部分居民在建筑前后搭建小房屋,使得原本的道路空間變窄;也有居民在建筑前后設置小花壇、高臺階,直接占用道路空間,使原本的寬闊道路變成了羊腸小道。第二類是建筑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原本這類區域面積較大,但是由于安裝了路燈、電線桿等市政工程設施,且位置規劃不夠合理,所以被劃分得很零碎。第三類是建筑與城市道路之間的區域。這類邊角空間基本處于閑置或私用的狀態,有些被改為停車場、店面坡道等。
調研時還發現,小區內基本沒有整體規劃的綠化,只有居民自建的花壇,用來種植花草或蔬菜。小區內也基本沒有設置文化宣傳的區域。小區內的居民住宅基本是早期規劃的住宅。因建設年代久遠,缺乏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造成了邊角空間利用率低的現象,間接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小區內的部分居民還私自占用建筑周圍的公共土地,由此形成了多處不規則的邊角空間,其面積小,難以利用。小區內老年居民較多,但缺乏無障礙設施。居民的休閑區域也沒有得到規劃,且不能較好地實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規范停車。這些基礎設施的不足也是形成居住區內邊角空間的原因之一。
(二)邊角空間的再利用思路
筆者在對常州居住區邊角空間進行調研時發現,大部分居住區邊角空間為閑置狀態,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維護。因此,需規范居住區邊角空間的規劃設計,加大管理力度,明確其使用范圍、使用時間、適用群體等,從而實現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合理利用;營造適宜環境,提高使用頻率,完善配套設施,優化使用體驗;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鼓勵居住區邊角空間的開發利用;在居住區邊角空間開發利用過程中引入公眾參與機制。在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過程中,還要注意結合居住區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用地規模、綠化結構等,對不同性質和功能的邊角空間進行合理劃分。需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休憩娛樂空間品質,在不改變原有功能的基礎上,為居民提供舒適便捷的休閑娛樂環境。
第一,挖掘文化內涵,提升空間品質。充分挖掘居住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象征意義,將其融入邊角空間,使之成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景觀空間。例如在居住區邊角空間中引入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以此更好地宣傳、弘揚當地特色非遺文化。金壇刻紙的構圖和造型元素以及大量精彩的刻紙作品可以進行多樣組合,如《采菱圖》《水仙》《牽牛》等作品就可以巧用在邊角空間中,通過結合墻繪、圍欄等,讓金壇刻紙的魅力無處不在。常州留青竹刻巧用刀工,線條靈動,通過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等變化來表現圖案的不同特點。留青竹刻作品可以被創新設計成景觀小品,運用到居住區邊角空間中。常州梳篦的造型也能作為景觀小品創作的重要素材,其制作在常州有著悠久歷史,可提取的元素也是數不勝數。常州的亂針繡,一針一線光影交疊,可以作為墻面展示出現在邊角空間。還有其他的非遺元素,均可以不同形式運用在居住區邊角空間中,讓不同年齡的人們日日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在社區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第二,拓展立體空間,對建筑屋頂、外墻、圍墻等進行再利用。根據屋頂和建筑外墻的面積、形狀、用途等特點,合理采用裝飾材料;在不影響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將邊角空間開發成立體停車場、休閑廣場、文化展示空間等;圍墻上可以設置透空花池或花墻,以吸引路人視線,彰顯小區品位;利用地勢高差,合理設計居住區邊角空間,增加綠化和鋪裝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將邊角空間開發為活動場地和健身廣場,使其成為小區居民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
五、結語
居住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是改善城市環境的一種有效方式,其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可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對老舊社區的環境進行改造提升,亦能給新建小區的初期規劃帶來一定的啟示。常州城市居住區存在較多的邊角空間,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再利用,為解決社區問題提供了可實施的方向。將常州本土美術類非遺元素引入居住區邊角空間,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能讓社區居民更深入地了解常州非遺文化,在社區環境中沉浸式學習和傳承非遺文化。老舊社區邊角空間的再利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品質,關乎人們的使用體驗,關乎鄰里的和睦相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凱.常州市老城區歷史名巷青果巷[J].檔案與建設,2017(7):35-36.
[2]熊勁彬.基于景觀植入的城市邊角空間激活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0.
[3]李晶晶.城市“邊角空間”的再利用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8(8):66-68.
[4]王芬.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的提煉與推廣分析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2(10):98-100.
[5]王宇.基于環境行為理論的居住小區公共交往空間探究:以綿陽市榮府·山水城為例[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3.
[6]張落塵.長沙市老舊小區街巷更新中的社會向心空間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2.
[7]周浩.歐陽文.微型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策略研究:以北京市車公莊北里40號院為例[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23(2):76-83.
[8]陳鵬.太原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評價及優化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23.
作者簡介:
王芬,建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