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敏
(江蘇港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鎮江 212400)
土壤是地球地表上由礦物、有機物、水、空氣和生物構成的松散的土層。對全國范圍內的土壤污染現狀進行調查,了解其現狀和污染現狀,是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進行有效治理的一個重要前提?!度珖寥牢廴緺顩r調查公報》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土壤環境現狀并不樂觀,一些區域出現了嚴重的污染,農用地的土壤環境質量令人擔憂,而工業用地的土壤環境問題則較為嚴重。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土壤環境的義務和責任。《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頒布,使土壤污染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在體制改革之后,上至中央、下至省級、市級各部門均設立了相應的內部組織,標志著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按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中的規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就是對某一土地的污染情況,以及該土地的污染程度、范圍等進行的一項系統性研究。土壤污染調查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二、三階段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其中,若經初步調查確認,該地塊及其周圍目前或歷史上均無潛在污染源,則認定該地塊的環境狀態為可接受,調查可終止。第一階段的土壤污染情況調查,主要是通過收集數據、實地踏勘、人員訪談等方式,對土壤污染情況進行定性,并在此基礎上,對土壤污染情況進行定性以及對土壤進行采樣分析[1]。
(1)針對性原則:根據樣地特點及可能存在的污染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監測點,以保證對樣地土壤質量情況的整體把握。(2)規范化原則:以程序、系統的方法對站點布局過程進行規范化,確保站點布局的科學、客觀。(3)可操作性原則:綜合考慮時間、經費等因素,結合當前的科技發展和專業技術水平,使點位布設在實際施工中具有實用性。
1.系統布點法?!跋到y布點法”是指根據污染程度和區域的大小,通過對污染場地進行網格劃分,并調整網格密度,從而達到對污染場地進行監測的一種方法。當研究對象為某一區域的土壤污染特性不明且有較大的區域時,可以利用系統布點的方法來布設監測點。在實際應用中,將監測區劃分為幾個等面積的工作單位,在每個工作單位中布置一個監測點。采樣點通常以格子中央為準,格子太大時仍需進行細化,細化后格子間的采樣仍需混勻。
2.分區布點法。對具有不同用地功能和顯著差別的各地塊,可以采取分區布置的方法。所謂分區布點法,就是把整個區域分成若干個區域,然后按區域大小和污染特點來決定區域內的位置。對用地功能相近,但單位面積不大的地區,可以將若干單位合并為一個單位進行監測[2]。
3.專業判斷布點法。此方法適合于有明顯可能被污染的地區。通過對前期人員的面談和現場踏勘,確定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地區,例如:有過泄漏或環境污染的地區;各種地下儲油槽、管道、集水井、檢查井等處所;用于堆存或填埋物的地區;生產、儲存、處理、使用、處置原輔材料、產品、化學制品、有毒有害物質、有害廢物等的場所;對其它有明顯污染跡象或有臭味的地方要有針對性地布置[3]。這種方法將資源有針對性地投入可能受污染的地區,確保監測的高效性與準確性。透過前期的面談與踏勘,可以明確潛在風險,包括泄漏、儲油、化學品處理等。對于敏感區域,例如化工廠、廢物堆填區,更應精細布點,以確保早期預警。借助專業判斷布點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捕捉污染跡象,實現及早發現、預防與響應,以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關鍵所在,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冶煉排放、長期的廢水灌溉與污泥利用、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沉降、化肥與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企業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與污染物等,導致我國土壤受到嚴重的污染,從而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從而及時發現在土壤利用中所出現的問題,找到科學合理的方式去解決,從而提升土壤資源的利用率。應對土壤污染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通過深入調查,及時揭示污染狀況,對源頭控制、治理技術進行研發與實施,是確保土壤健康的關鍵??茖W合理的土壤修復方案,包括生物修復、物理修復等,將有助于減輕污染影響,保護人體健康和生態平衡。政府應加強監管政策,促使企業采取環保措施,限制有毒有害物質使用,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提倡綠色農業,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倡導循環經濟,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對于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資料收集是土壤污染現狀調查中最基本的工作,它直接關系到現場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在進行資料搜集和分析工作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收集資料的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地塊利用歷史變遷資料、地塊環境相關資料、地塊相關記錄,以及地塊所在地區的自然和社會信息等方面的內容。
1.資料收集的全面性。一是由于歷史與客觀因素造成的歷史數據的缺損,一些地塊因為沒有建立相關的檔案,因此,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檔案數據。所以,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加強與相關機構的聯系,爭取其支持和合作,并在實地采集時,到多個檔案室走訪,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二是資料收集不夠完備。例如,在該地塊的各個歷史時期,有關企業的資料不完整;如果只收集該基地現存企業的一項數據,而沒有將其歷史狀況或所有與之有關的資料納入考慮;在收集資料之前,應先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制定一份詳盡的資料收集表,然后再逐一對照[4]。
2.資料收集的規范性。一是沒有根據相關的標準規定編制相應格式;二是資料缺乏特定的來源。例如,項目所處地區的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資料,可通過網絡檢索,然后轉錄或其它技術報道。建議在收集信息時,應依據權威信息,并將特定信息的來源做好記錄。
3.資料分析的準確性。一是未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核對與篩選。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資料的對比和篩選,導致了資料的不一致性或者資料的表述不符合實際。同時,還應對現有資料進行適時的整理和對比分析;二是對搜集到的資料缺乏系統性的分析;對于所搜集的資料,有的編撰人員只是簡單地運用,并未進行系統性的論述,有時還會出現言不達意的現象,難以體現所用資料的用途,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此,建議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有目的地利用資料,并得出一定的分析結論,以便評審者能夠在閱讀報告時更加直觀、明確地做出判斷。
1.現場踏勘前準備。一是要對現有的地質調查資料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詳盡、切實可行的地質調查計劃;二是要配備踏勘設備,比如地塊紅線圖、照相機、定位儀、無人機、測距儀等。
2.現場踏勘的范圍。一是對土地紅線內的土地進行調查,包括土地紅線的劃界范圍和土地紅線以內的土地面積;二是對土地紅線周圍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四至調查和土地周圍的敏感地帶調查,這里土地四至調查以土地邊界50m 為準;周邊敏感區域通常是以地塊中心點為圓心、半徑1km 的圓形區域,如果涉及特別敏感區域,則可以適當擴大調查范圍[5]。
3.現場踏勘的主要內容。深入了解該地區的現況及歷史狀況、周圍地區的現況及歷史狀況,以及詳細了解該地區的地質、水文地質和地形地貌情況。在對地塊、相鄰地塊以及周邊區域進行實地踏勘時,重點在于準確記錄當前狀態,運用相片和無人機等拍攝技術,詳細捕捉圖像資料,并特別關注是否存在異常痕跡或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的設施設備。必須以真實、客觀的態度對現況進行記錄。
針對歷史狀況,踏勘過程中主要關注邊界情況,同時結合歷史檔案和歷史衛星圖片,進行比對和確認,以確保準確性。
在考察區域的地質、水文地質和地形特征時,需要特別重視影像資料的記錄。水文地質方面,對于地塊內水體的水力聯系和關聯情況要有明確了解。
3.3.1 訪談內容
訪談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于收集準確信息至關重要。以下是主要訪談內容的詳細探討:(1)土壤使用歷史:通過了解土地的過去利用情況,我們可以洞察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是否曾用于工業、農業或其他潛在的污染活動,都有助于揭示潛在的土壤污染來源。(2)可能污染源:探討導致土壤污染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廢水排放、化學品使用等。這有助于識別可能的污染途徑和關鍵源頭。(3)污染物種類:詢問關于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種類,如重金屬、有機化合物等。對污染物種類的明確了解有助于評估污染的類型和嚴重程度。(4)地下水關系:調查地下水與土壤污染之間的聯系,是否存在潛在的地下水污染風險。這有助于了解污染物是否可能通過地下水擴散,進而威脅到飲用水源等。(5)環境影響:了解土壤污染可能對周邊環境、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這涉及污染的潛在風險和長期影響,需要特別重視。
3.3.2 訪談對象
選擇適當的訪談對象對調查的質量和深度至關重要。以下是主要訪談對象的詳細探討:(1)土地使用者:地方農民、居民等是重要的信息提供者,能夠提供關于土壤利用情況和潛在土壤污染的實際情況。(2)企業代表:工業企業的代表能夠提供關于生產過程、廢水排放和環保措施的具體信息。他們的見解有助于確定污染源和可能的影響范圍。(3)環保部門:地方環保部門的專業人員具備已有的污染監測數據和歷史記錄。他們的數據和見解能夠為調查提供基礎數據支持。(4)專家學者:土壤污染領域的專家學者能夠提供科學建議和技術支持,確保調查方法和分析得以科學合理地進行。
3.3.3 訪談的要點
為了確保訪談的有效性和信息的準確性,以下是在訪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1)明確目的:在訪談開始之前,向受訪者清楚地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以建立信任和獲得配合,確保信息提供的真實性和全面性。(2)開放性問題:確保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受訪者詳細描述情況,避免引導性問題,以保持信息的客觀性。(3)逐步深入:從整體情況開始,逐步深入細節,確保信息的層次性和完整性,避免遺漏關鍵信息。(4)交流技巧:使用適當的交流技巧,傾聽受訪者的意見和看法,避免產生沖突和爭議,以促進有效信息交流。(5)保密與隱私:確保受訪者提供的信息得到保密,特別是涉及企業商業機密等敏感信息,以建立合作關系的信任。(6)多樣性考慮:在選擇訪談對象時,考慮到不同層面、不同角色的人員,以確保獲得更全面的信息,避免信息片面性。
在土壤污染的第一階段調查中,根據相關的規定,對土地及其周邊地區是否存在潛在污染源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并對土地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1)工業和礦產的使用,大型養殖,有毒和有害物質的存儲和運輸。(2)有無環境污染事故,危險廢物的堆存,固體廢物的堆存和傾倒,固體廢物的填埋等。(3)有無工業污水排放的歷史記錄。(4)過去的監控資料是否顯示存在污染。(5)歷史上有沒有其他可能會引起土壤污染的情況。以上的調研可以通過查閱歷史資料,采訪知情人士,使用相關的網站資料進行收集。(6)有無受到污染的征兆。(7)有沒有被污染風險[6]。
在對結果進行分析的同時,還應當提供相應的具體證據,以及對有關情況的描述,例如:政府機構的文件、照片記錄等。
與此同時,在第一階段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結論部分,一般需要進行不確定分析,主要是針對調查過程中遇到的限制條件和欠缺信息及其處理情況和對調查工作和結果的影響,同時,還可以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一些具體的要求和建議。當對該土地進行再開發的時候,再開發利用企業應該對該土地的開挖等施工過程進行密切關注,如果發現了土壤、地下水等不正常的現象,就應該立刻停止相關的工作,并采取切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保證該地區的環境安全,并將相關情況報告給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綜上所述,對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的土地利用率,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土壤環境的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在土地資源開發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規范進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地塊開發利用過程中,落實土壤環境質量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對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調查。因此,土壤責任人應該對土壤污染狀況更加重視,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查,從而有效地履行對土壤環境的保護責任和義務,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