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意
每天深夜,在運營里程全球第一的上海地鐵隧道里,有一批身穿藍色制服的維保人員給隧道做著“體檢”。上海地鐵維保應急救援隊技術負責人何小玲,是這個200 余人團隊里的“大當家”,而且是唯一的女性。何小玲團隊在上海守護著8 條地鐵、300多座車站以及170 多座聯絡通道的建設安全與維護重任。何小玲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巾幗標兵”“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并連續當選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代表。
何小玲的父親是隧道工程師,是中國第一條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的技術員。
1993 年,何小玲從上??茖W技術大學畢業后,成為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術員。入行的最初兩年,她都在辦公室里從事科研工作。20 世紀90 年代上海地鐵剛起步,何小玲看到了機遇,化學專業出身的她,主動向領導建議:“現在大家都還在重視土建的階段,以后隧道、地鐵越來越多,就需要有一支隊伍做應急維保,就讓我做這個行當吧?!鳖I導看了一眼何小玲,說:“你一個女同志,下隧道從事維修?不適合?!北M管被領導潑了一盆冷水,但何小玲還是“纏”著領導不放?!拔业墓ぷ餍枰凸さ卮蚪坏?,我發現材料的價值體現在應用上,如果研究出來的材料沒有得到實際應用,也毫無意義?!薄昂?,那你就試一下,可不許后悔!”領導無奈地答應了。就這樣,何小玲從坐辦公室搞科研轉到了施工一線,她主動和心愛的“白裙子”告別,專注于隧道維保工作。
最初,這支隊伍只有3 個人?!拔覀冏鳛樘厥夤しN的專業施工單位,隨叫隨到。”管技術的何小玲晚上跟著去現場,白天忙著寫方案。為了弄清楚情況,何小玲經常白天晚上連軸轉,有時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父親告訴她,搞隧道維保是件苦差事,必須眼尖、心細、腳勤,而且要具備相關技術與經驗。何小玲謹記在心,并從父親那里學到了不少隧道維保的技術。
從那時起,何小玲的精彩屬于夜晚。地鐵每天運營近18 個小時,留給維保團隊的時間只有晚上12 點至凌晨3 點。此時,人們早已進入夢鄉,何小玲和同事們卻開始抓緊時間進入隧道區間,巡查軌道,發現問題,拾遺補缺……為地鐵新一天的運行做好充分準備。行業里,他們被稱作“破解地下密碼”的夜行俠?!懊刻斓墓ぷ鼽c都要在一周前就排好?!焙涡×嵴f,給地鐵隧道“看病”和給人看病一樣,先由相關工作人員“預檢”,然后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排“就診”時間。
隧道里長年悶熱、氧氣不足,穿著工作服在里面稍微動一動就汗如雨下,工作兩個小時以上還容易呼吸不暢。正因為是個苦差事,所以多年來從事維保任務的基本都是男人。一次,何小玲帶著十幾個工人深入到隨時可能垮塌的隧道內部搶險,因氧氣不足差點昏倒在工地……隨著地鐵的發展及團隊的擴大,目前,何小玲成了200 人團隊里唯一的女性,是行業里有名的“鐵娘子”。
如今的何小玲擔任技術、經營和施工管理等多項職務。何小玲說:“這差事雖苦又累,不過,我從未想過放棄。雖然我是團隊里唯一的女性,但我從來沒有因為性別給自己設限,哪怕我的體力可能稍遜,但毅力會支撐著我堅持下去。我的目標是做行業的‘領頭羊’!”
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一條隧道建成貫通了,工程就建完了,其實并不然,后續長期、科學、系統的維護保養,才是“百年工程”的建設之道。
2007 年,何小玲團隊第一次承接整線維保,從原來的定點應急維保,變成了日常巡視巡檢。為了做到胸中有數,何小玲和伙伴們用了1 個月時間,白天走車站,晚上逛區間,把整條線看了個遍,最長紀錄是一天跑了8 公里。
2010 年,第41 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這之前,上海市新開通了幾條地鐵線路,地鐵維保應急救援的工作量大增,現場人手不夠,所有科室人員都輪著上夜班。何小玲有條不紊地指揮,保證了大會期間地鐵的暢通,出色完成了任務。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上?!笆懈惶柟こ獭北睓M通道需要下穿運營中的11 號線,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坍塌下沉。那時,何小玲帶領團隊白天在現場待命,晚上進入隧道檢修,連續5 天4 夜的緊張忙碌,終于換來了北橫通道的完美穿越。
2019 年初,一個在建工地因操作不當造成隧道內涌水,何小玲接到通知趕到現場時,已是傍晚6 時,隧道內的水混雜著淤泥已積了40 厘米深,管片還在不停地掉落,而滲漏點在距離隧道口大約800 米的地方,走這段路如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險。這個時候,隊員們聽到何小玲毫不猶豫地說:“我們進去!”于是,她第一個帶頭走了進去。一行人有驚無險地抵達滲漏點后,發現頭頂的管片已經完全變形。隊員們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只是默契十足地開始搶修工作。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經過12 小時的艱苦奮戰,最終險情得到控制。事后,有人問何小玲:“當時你怎么就帶頭進去了?”何小玲說:“我是團隊的領頭人,我不進去,讓別人進去怎么行?這樣我會瞧不起自己的?!?/p>
憑借著高超的專業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何小玲和她的團隊多次避免了基坑和隧道等重大隱患事故的發生。她還經常應邀參與南京、杭州、哈爾濱、天津、武漢、西安等地的重點工程施工和隧道搶險工作。
何小玲說:“每條地鐵線路,都有各自的特點,必須針對不同的漏水情況,采用不同的創新方法進行施工。這需要經驗的積累,也需要針對新工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币淮?,何小玲在例行巡檢時,發現區段內有一攤細小的流沙。她當即判斷存在重大險情,必須立即上報并采取相應措施。經過核查,該區段壓載變形嚴重,何小玲在現場堅守了3 個小時,與技術人員及時排除了險情。通常,在發現漏水點后,何小玲會在隧道管片的縫隙處打入一根金屬物件——“止水針頭”,約10 厘米長。通過止水針頭向滲漏處注入特殊的防水材料。這些材料會很快發生化學反應,起到固化和防水效果。
上海的軟土地質,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地鐵運營安全。“在上海建設地下工程,就像是在一塊吸飽了水的海綿里打洞,堵漏水、防沉降是一項‘必修’工作。”何小玲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為了解決這個令業內專家頭疼的問題,她和團隊日夜奮戰,在治理隧道沉降的過程中,總結點滴經驗,進行技術創新,首創了“軟土地層地鐵隧道變形控制的微擾動注漿加固技術”,解決了軟土地基地鐵隧道沉降的世界性難題。何小玲和團隊將微擾動注漿工法應用于地鐵隧道收斂變形治理,在上海多條地鐵隧道的整治中取得成功。這項被簡稱為“微擾動”的技術榮獲了第二十七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優秀發明金獎,并獲得了專利。結合大數據、互聯網+,何小玲又開創了“微擾動”工法2.0版。2021 年,該項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2 年,上海地鐵運營里程突破800 公里,躍居世界第一。何小玲團隊負責了8 條地鐵、300 多座車站以及170 多座聯絡通道的建設安全維護重任。地鐵線路日益變多、變長,檢修時間依舊限定于夜間兩三個小時。因此,何小玲和團隊著手構建起全生命周期數字管理模式,創新城市智慧運維服務體系,讓城市交通大動脈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
從人工徒步、研發代步工具,到使用數據系統,如今,何小玲和團隊在巡檢中用上了各種高科技設備,其中部分智慧元件能幫助技術人員進行軌道全斷面掃描,開展風險預判,提前感知潛在隱患,并準備好技術方案。為筑牢城市地下空間的安全屏障,何小玲和團隊還構筑起全時域地下工程服務體系,配備了專業應急隊伍。這套由實踐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地鐵運行“上海方案”,已走出上海,走向全國。
2020 年起,何小玲團隊走南闖北,肩負起了全國21 條線路共計1000 公里的隧道維保任務,并在全國6 個城市設立了專業的救援基地,城市地下安全守護進入全新時代。2021 年,鄭州遭受特大暴雨災害。當時上海正值梅雨季節,地鐵防汛防臺風任務重,何小玲不能離開上海。她指揮團隊第一時間完成集結,攜帶救援物資前往鄭州。
對于自己的團隊,從一開始3 個人到現在有200 多位成員,何小玲感到很自豪。她的伙伴、維保項目經理黃永清贊嘆:“這個團隊就像是個大家庭,有農民工也有大學生,何小玲把他們當家人一樣嚴格要求、盡心照顧。她先后培養出了4 個項目經理、15 個項目副經理和18 個帶班骨干?!?/p>
何小玲的丈夫也是上海隧道的技術專家,兩人都忙。眼下,他們的兒子已上大二,是一個獨立、善良、陽光的小伙子。作為救援隊的“當家人”,何小玲要管好團隊。盡管在單位里,大家看到她24 小時待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并沒有因此而疏于照顧家庭。相反,她的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那時候,何小玲每天下班已是凌晨四五點鐘,到家她就睡一兩個小時,然后起來做營養均衡的早餐,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再去單位開會。家里的晚飯,也總是何小玲來做,她說,丈夫體貼包容、兒子懂事自立、家人全力支持才換得她全身心投入工作。
工作起來的何小玲,雷厲風行,猶如“女漢子”,可在生活方面,她又特別具備中國傳統女性的優點。何小玲把地鐵維保應急救援隊基地當成了自己第二個家,在這里養了一排花花草草,還種上了南瓜、絲瓜、扁豆、秋葵等?!斑@是一種緩解壓力的好辦法?!焙涡×嵴f,澆花、培土,看似是在進行一種勞動,其實也是在修身養性。每年除夕,她會帶著家人和沒能回家過年的員工一起包餃子,一起吃年夜飯。何小玲說救援隊也是她的家,作為救援隊的“家長”,她就得把“家”管好,把隊伍帶好。這么多年來,每次單位有療養的機會,何小玲都放棄了,她把機會讓給了辛苦的農民工伙伴。團隊里的每個人對何小玲除了欽佩,就是贊美!
在家里,何小玲與丈夫和睦和諧,她說:“夫妻相處,凡事都好商量,遇到問題,不要生氣?!彼恼煞蛐χf自己有幸遇上了個好妻子。同伴們羨慕何小玲的家庭幸福和諧,更羨慕她能連續當選黨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對此,何小玲謙遜地說:“組織關心、群眾信任,我唯有把工作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