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繼紅
父親用一盤炒豆渣,在我們心里播下了詩意的種子。
小時候,家里很窮,一家五口的生活、我們姐弟仨的學費,還有父母雙方的老人要贍養,諸多開銷靠父親不到40 元的月工資實在難以應付。
為了補貼家用,在我12 歲那年,母親開始賣起了豆腐。老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父親母親起早貪黑,用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為全家人換來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為了盡快把豆腐賣出去,母親常外出送貨,這樣就不能按時給我們做飯了,不擅長做飯的父親只好勉強頂上。
有天中午我們放學回家,看到父親正在灶臺前和面,見我們仨進門,父親笑呵呵地說:“今天爸爸給你們做家常手搟面,等著哈,一會兒就好。”平日母親做飯麻利得很,從面粉到順滑筋道的面條用不了20 分鐘,可到了父親這兒,光是把面粉和成團就費了半天勁,還弄得盆上手上沾滿了面糊。
好容易把面團搟成片狀,父親操起刀切面條,誰知道切完剛放下刀,就發現切開的面條又粘到了一起,根本拿不起來。看來面條是吃不成了,父親“嘿嘿”笑著,把面條重新揉成團,說要改烙蔥花餅。
經過一番努力,餅終于出鍋了,盡管外皮焦黑賣相不佳,但我們早已餓得眼冒金星,每人抓起一塊就啃,咬下去才發現,外面焦了里邊還是生的。父親抱歉地說:“下次吧,下次爸爸保證烙出香酥可口的蔥花大餅?!?/p>
遺憾的是,父親在做飯上實在沒啥天賦,此后他預想中完美的烙餅始終沒能面世。不過,他獨創的一道菜,卻令人終生難忘。
那是一個冬日,家里實在沒什么菜下飯了,父親瞅見早晨濾出的豆渣,靈機一動,說要為我們做一道千古絕菜。他把豆渣加油和鹽炒了,裝一大盤,撒上蔥花,再取一個煮雞蛋,剝去皮,用刀切成兩半,將蛋黃小心翼翼地碼在豆渣上,又把蛋白切成小條,在豆渣上齊齊擺成一列。
一切就緒,父親搓搓手,煞有介事地說,今天這道菜啊,可是有來頭的,乃詩圣杜甫之首創。話說當年,杜甫窮居成都草堂,某日有文友來訪,詩人苦于無米下炊,就做出了這道菜,并當即賦詩一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p>
聽了這詩,再看這菜,白色的豆渣輔以鵝黃翠綠作點綴,簡直詩意盎然啊!我們姐弟仨撲上去,搶著下箸,“我吃黃鸝”“我要千秋雪”“你的萬里船”……
一晃多年過去,我永遠記得那段物質貧瘠的歲月,父親用一盤炒豆渣,在我們心里播下了詩意的種子。它已經化作無盡的營養,融進血脈,長進身體,滋養一生。
想想現在,生活條件如此優越,即使在寒冬臘月,新鮮蔬菜也應有盡有,我卻時時為做飯而煩惱。跟父親相比,我缺的不是一雙巧手,而是一顆有詩意有創意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