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 南婷婷 譚虹 袁帥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志丹采油廠 陜西 延安 717600
志丹油田位于陜西省志丹縣雙河鎮,屬典型的低滲透油田[1],S區長2油藏早于2000年投入開發,到2019年后進入規模開發階段,但與相鄰已開發區域相比,開發效果差,生產井投產后初產較好,但油層天然能量不足,采油速度慢、產量降低明顯,關停井增多,平面上有采無注和單向受益油井多,縱向上層間、層內矛盾突出,長2油藏水驅控制面積和水驅動用程度低。針對S區長2油藏[2]在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次主要主要研究思路為對S區長2油藏沉積微相[3]等地質特征再認識,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完善注采井網,在地層能量恢復區域對低產低效井措施改造,遏制主力油層快速水淹,提高單井產量,采出程度及最終采收率[4]。
鄂爾多斯盆地現今構造形態為東翼寬緩,西翼陡窄的不對稱大向斜。根據盆地現今構造形態、基底性質及構造特征,共劃分為六大構造單元。S區位于陜北斜坡南部,現今區域構造為一平緩的西傾單斜,地層傾角小于1°內部構造簡單,局部發育差異壓實形成的鼻狀構造。S區主力油層段為延長組長21、長22、長23以三角洲平原沉積為主。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順物源方向剖面上砂體連成條帶狀,在垂直物源方向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鏡狀;水下分流間灣微相中,在順著物源方向呈不對稱上凸下平的透鏡狀,且近物源端陡、遠物源端緩,在垂直物源方向上一般呈上凸下平對稱的透鏡狀(圖1—2)。

圖1 長2油層組垂直物源沉積微相剖面圖

圖2 長2油層組順物源沉積微相剖面
長22沉積時期,S區長2生產位置在區塊的東北部六號站的位置,也是本次長2油層沉積相研究重點,長22時期,沉積微相主要有分流河道,天然堤和漫灘沼澤相,該區塊呈現3條河道,呈現北東南西向,在S區交匯,見圖3。

圖3 長22砂體沉積微相平面圖
長21-3沉積時期,長21-3時期,沉積微相主要有分流河道,天然堤和漫灘沼澤相,該區塊同樣呈現3條河道,呈現北東南西向,主要以西邊河道為主。成為六號站區塊砂體主要來源,見圖4。

圖4 長21-3砂體沉積微相平面圖
總體上,長2層總體物性表現為孔隙度主要分布在8%~12%之間;滲透率主要分布在(2.0~12)×10-3μm2,從物性統計分析結果來看,S區含油儲層孔隙度、滲透率均較低,綜合來看S區長2油藏的儲層屬低孔隙度、特低滲透率儲層。
對S區長2各小層非均質參數的計算分析見表1,通過結果看出,S區從變進系數、級差值和突進系數(非均質系數)來看長22小層值最大,說明其層內非均質性最強,其次為長21-3和長23油層段。

表1 長2不同油層組、段砂體滲透率的變化
通過大量砂地比值統計和油層亞組平面上滲透率變化表明,長2油層亞組存在層間和平面非均質性。
S區長21-3油藏剩余油分布較廣,全區都有分布;但結合歷史產出和生產現狀分析;長21-3油藏剩余油分布相對集中,位于S區南部,六號站與甄家峁交匯區域,剩余油潛力較大。
S區長22油藏剩余油分布較廣,全區都有分布;但結合歷史產出和生產現狀分析;長22油藏剩余油分布相對集中,位于S區北部,中部剩余油與長21-3油藏交匯合采,剩余油潛力較大。
統計分析S區長2油層組累計產油量,目前的采出程度,小層長21-3采出程度僅為3.62%,長22采出程度為8.52%,后期長2油藏各小層開發潛力巨大,長2油藏圈定含油面積內注采井網基本已經完善,下一步以提高注采對應,實施精細注水方案為主,見表2。

表2 S區長2S區各小層儲量動用統計表
應用油藏精細地質研究成果,以單井組和油藏為基本單元,逐步完善井網、確定主要開發層位,優化油水井注采參數,從地質工程,油藏工程等方面綜合考慮,通過區塊綜合治理措施,大幅度降低低產低效井比例,提高單井產量,采出程度及最終采收率。
部署新井,S區長2計劃部署5口新井,部署注水井2口,投產長21-3長22油層,排液后擇機轉注;部署采油井3口,1口投產長21-3油層,2口投產長22油層;采油轉注,S區長2計劃轉注3口采油井,全部轉注長21-3長22油層,計劃2023年轉注完成。
采油井措施:采油井補孔改造,計劃對15口井進行補孔改造,提高長2油藏的水驅動用程度,增加單井產能;采油井原層復壓,計劃對7口井進行原段復壓引效,查看地層能量恢復情況,增加單井產能。
注水井措施:注水井補孔,在水驅范圍內,根據砂體對應關系,注采對應關系及生產情況,計劃對15口注水井進行補孔措施;注水井原層復壓,針對現有高壓注水井,進行活性水原段壓裂增注,增加油層吸水能力。
1)儲層受水下平原三角洲相沉積環境影響,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沉積微相控制了油區的砂體展布,同時控制油氣聚集和儲層巖性、物性、含油性及非均質性特征。
2)依據各種測試資料,結合生產動態單分析結果,表明平面上有采無注和單向受益油井多,縱向上層間、層內矛盾突出,長2油藏水驅控制面積和水驅動用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