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觀兵,劉宇涵
(1.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2.江蘇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伴隨著我國創新進程向縱深推進,眾創空間發展“一日千里”,被認為是我國經濟轉型關鍵時期推動全民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均指出要落實稅收促進政策、引導金融資本支持、鼓勵科研院所提供研發成果等,政策利好推動眾創空間進一步發展。《中國眾創空間白皮書2018》數據顯示,我國眾創空間在數量、規模等方面已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眾創空間服務企業數達21.8萬家,獲得財政補貼超過32.2億元,獲得技術支撐的企業數有8.8萬家,獲得投融資總額突破426.2億元。
然而,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后,眾創空間卻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多數眾創空間一味“享受”國家財政支持,拒絕改變“二房東”發展模式,無法為入駐企業和其他利益主體創造價值,最終走向破產倒閉,可謂“故步自封,難以善終”。例如,曾作為明星項目而紅極一時的“孔雀機構”因虧本嚴重而不得不倒閉。在此情形下,眾創空間要突破困境,必須改變傳統線性單向鏈式價值創造方式,通過互動合作和資源整合等方式與新創企業等主體進行價值共創。然而,眾創空間作為創業生態系統的微觀載體,內部價值共創的順利實現是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依賴于眾創平臺服務行為、新創企業資源投入以及第三方主體支持力量等多種投入要素,因此采用整體協同法探究多主體投入要素組合是回答“如何實現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的關鍵。基于此,本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投入要素是什么?這些投入要素之間的關系怎樣?有沒有組合形成價值共創發展路徑?
現有文獻對眾創空間的研究集中在眾創空間創新環境對創業團隊創新行為的影響(黃鐘儀等,2021)、眾創空間網絡關系對新創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1]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眾創空間由協同創新多主體組成,除服務對象新創企業外,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風投機構等第三方利益主體也會與眾創空間發生價值交換而不斷向眾創空間集聚。除此之外,雖然現有部分文獻將眾創空間和價值共創相結合,但大多從價值共創視角探討眾創空間特征、發展模式[2]、動態能力[3]等,并未研究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機理,且對眾創空間多主體如何進行價值共創缺乏全面分析。
因此,本文從組態視角出發,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明晰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前因構型,識別驅動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實現的前因條件及其作用機理,探究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實現路徑,以期明晰眾創空間價值共創過程機理,促進眾創空間高質量發展。
基于服務生態系統視角,價值共創是復雜網絡系統中參與主體通過資源整合與互動合作共同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4]。在整個價值創造過程中,參與主體扮演資源提供者和獲得者雙重角色,各主體基于自身資源稟賦異質性進行價值分享,并通過資源整合和互動合作實現各自的價值獲取。伴隨著價值共創理論的不斷拓展,有學者認為復雜網絡系統中價值共創由多方價值創造主體共同促進[5],強調一切參與者都是價值共創資源的整合者。
根據價值共創理論,眾創空間作為一個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系統,具備實現價值分享(價值共創投入)—價值獲取(價值共創結果)這一價值共創過程的條件。在此系統中,新創企業、政府部門、投資機構、服務機構等多元價值創造主體以眾創空間為核心[6],在堅持開放合作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分享,并不斷通過內部網絡聯結參與創業實踐,促進內部資源高效傳遞與流通[7],從而實現多主體價值共創。實現價值共創的眾創空間具有不同凡響的發展實力,能夠為眾創空間內各主體持續創造創新機會[8],促進創新主體價值最大化[9];與此同時,各主體不僅能夠反哺眾創空間,促進眾創空間高質量發展,還能夠帶動其他主體通過價值分享參與價值共創,從而在不斷互動合作與資源整合中形成良性循環[10]。
因此,本文根據“價值分享(價值共創投入)—價值獲取(價值共創結果)”理論框架,從眾創空間、新創企業、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3個層面提取驅動價值共創實現的投入要素。
眾創空間作為各方價值創造主體共生共演的連接界面,是服務資源價值的提供者和創造者,為價值共創活動搭建服務資源共享的“橋梁”和互動平臺。項國鵬等[11]研究發現,眾創空間擁有規范的硬服務和軟服務,能夠幫助新創企業及其他相關主體進行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其中,諸多學者都將眾創空間硬服務置于價值創造的重要地位,認為提供物理場所、辦公設施、機器設備等硬件條件是眾創空間的主要功能[12],便于新創企業等主體在眾創空間開展創新和價值創造活動;除此之外,人力資本、管理咨詢等軟服務是眾創空間參與價值共創的決策行為。一方面,眾創空間專業管理人才能夠廣泛吸收并分享市場供求信息和資源管理服務[13],避免價值共創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信息價值流失;另一方面,眾創空間內擁有豐富知識結構體系的創業導師能夠為新創企業提供合理化建議,提升創業者對創新創業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幫助新創企業避免創業實踐中的致命錯誤[14],從而增強價值共創合作動力。因此,本文認為眾創空間硬服務和軟服務能夠促進價值共創,是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的投入要素。
在眾創空間平臺生態系統中,價值共創的實現離不開新創企業的合理參與。盡管新創企業具有新生弱性[15],素來是眾創空間中的被服務者,但隨著部分新創企業依靠眾創空間平臺實現異軍突起,新創企業也成為發揮價值互補作用的參與者,通過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影響價值共創。其中,創新能力是新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16],創新能力強的新創企業能夠提出富有吸引力的價值主張,通過創新網絡激發眾創空間其他主體價值創造;研發投入是新創企業的價值表現,研發投入越多,眾創空間內部多樣化產業集聚的知識溢出效應越強[17],越會對價值共創產生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人才是一切價值共創活動中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新創企業中技術專家能力對眾創空間總體績效及價值共創具有正向影響[18]。因此,新創企業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是價值共創實現的重要影響因素。
網絡資源觀認為,社會網絡能使組織從外部獲取異質性資源[19]。作為綜合性服務平臺,眾創空間通過構建社會網絡聯結眾多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本文主要選取眾創空間內能夠提供較大價值的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政府部門、創投機構、科研機構進行重點分析。
(1)政府部門。眾創空間具有鮮明的政府推動色彩(黃鐘儀等,2020),眾創空間價值共創離不開政府“雙創”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相關研究表明,稅收補貼政策影響眾創空間與新創企業的互動合作行為[20],進而影響價值共創。一方面,政府補貼、稅收、采購政策能夠改善眾創空間創業環境[21],為價值共創提供資源和機會;另一方面,從信號理論角度,政府政策對眾創空間的大力支持具有一定的“風向標”作用,通過釋放眾創空間質量信號,吸引其他價值創造主體積極參與眾創空間價值共創[22]。
(2)創投機構。資金是創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23]。在價值共創過程中,眾創空間作為資金接口,聯結創投機構資本、新創企業項目和人才[24],創投機構提供的良好金融支持環境不僅可以保障價值共創的順利進行,還能夠提升眾創空間服務管理能力[25],進而提升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水平。
(3)科研機構。技術供給環境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息息相關[26],高質量技術供給能夠促進創業活動價值最大化。科研機構進駐眾創空間不僅能夠促進眾創空間多元化發展,還能為新創企業營造良好的技術供給環境,在創業過程中為其提供技術研發保障,實現技術資源供給與新創企業需求有機匹配,從而加快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因此,本文認為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是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層面進行價值分享的投入要素。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價值分享(價值共創投入)—價值獲取(價值共創結果)”這一價值共創過程理論框架,從眾創空間、新創企業、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3個層面構建硬服務、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政策補貼、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8個投入要素促進價值共創實現的理論模型,對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協同效應進行闡述,如圖1所示。
圖1 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理論模型Fig.1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multi-agent in the maker space
本文將各省域眾創空間作為一個整體,選取中國內地30個省域眾創空間(西藏地區因數據不全,故未納入統計)作為研究對象。眾創空間、新創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主要經濟指標來源于2020—2021年《中國火炬統計年鑒》、《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20》、北大法寶,考慮到價值共創各項產出指標存在一定周期,故前因條件采用2020年數據,結果變量采用2021年數據,具體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本文選用定性比較分析法(QCA,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進行數據分析。QCA方法由社會學家Ragin(1987)率先提出,旨在通過案例比較,探尋條件組態與結果間的復雜因果關系。不同于分析凈效應問題的傳統回歸分析,QCA方法基于整體論視角,是一種能夠有效解決多條件相互依賴耦合效應、組態等效性以及因果非對稱性等復雜問題的管理學新方法[27]。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是定性比較分析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同時具有定性和定量屬性,能夠處理連續變量程度變化或部分隸屬問題(朱桂龍等,2021)。近年來,fsQCA已成為研究復雜動態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方法,在管理學領域備受青睞。因此,本文在選用定性比較分析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選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進行實證檢驗。
2.3.1 結果變量
價值共創(Value Co-Creation)是多元主體在互動合作基礎上進行深度交流和資源共享而創造額外價值的過程,在整個資源整合過程中能夠創造貨幣形式價值和非貨幣形式價值,如經濟價值、社會價值、體驗價值等。本文將價值共創作為結果變量,采用眾創空間總收入反映經濟價值,采用新創企業吸納就業人數反映社會價值,采用眾創空間舉辦的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反映體驗價值。根據現有文獻做法[28],采用一種較為客觀的賦權方法——變異系數法確定三者權重分別為42.51%、35.16%、22.33%。為消除各評價指標之間由于單位和量級不同而存在的不可公度性,本文采用極值處理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最終得出價值共創綜合指標。
2.3.2 前因條件
(1)眾創空間。眾創空間作為價值共創的必要主體,為價值共創提供基礎性和關鍵性投入要素。本文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將眾創空間孵化服務劃分為硬服務和軟服務。其中,硬服務是指眾創空間為新創企業提供經營場地、基礎設施等硬件服務,采用眾創空間提供的工位數和服務總面積度量;軟服務是指眾創空間為幫助新創企業成長而提供的管理咨詢服務、創業教育培訓等,采用眾創空間服務人員數、管理費用、創業導師人數度量。由于硬服務、軟服務均利用多指標度量,同樣采用變異系數法和極值處理法確定兩者的綜合值。
(2)新創企業。新創企業作為眾創空間中的被服務對象,同樣能夠在價值共創中投入相應要素促進價值共創的實現。根據以往研究,本文認為新創企業層面投入要素包括創新能力(Innovation ability)、研發投入(R&D investment)和人才供給(Talent Provision)。其中,創新能力是指新創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采用各地區新創企業有效知識產權數之和度量;研發投入是指新創企業為眾創空間和其它新創企業提供的科研支持,采用新創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情況度量;人才供給是指新創企業中的重要人力資本,采用各地區眾創空間創業團隊人數度量。
(3)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除眾創空間平臺和新創企業兩個必要主體外,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風投機構、咨詢機構等作為眾創空間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同樣能夠為價值共創提供支持。根據既有研究,本文選取政府部門、創投機構、科研機構3個主體作為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層面研究對象,選取政府部門政策補貼(Policy and Subsidy)、創投機構資金支持(Financial Support)、科研機構技術支持(Technical Support)作為價值共創投入要素。其中,政策補貼(政府部門)采用各區域截至2019年仍有效的與眾創空間相關的政策以及政府對各區域眾創空間的財政補貼度量,并運用變異系數法和極值處理法計算其綜合值;資金支持(投資機構)采用眾創空間內新創企業獲得各類投融資的總額度量;技術支持(科研機構)采用第三方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撐服務的新創企業數量度量。
表1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Tab.1 Variable selection and data sources
通過校準對案例賦予集合隸屬是fsQCA操作的重要步驟。為符合fsQCA操作標準,本文選用最常用的校準方法——直接校準法。借鑒Fiss[29]的研究,采用四分位法對前因條件和結果變量進行校準,將完全隸屬、交叉點和完全不隸屬的3個校準點分別設定為案例樣本的上四分位數、中位數、下四分位數,前因條件和結果變量校準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結果變量與前因條件校準結果Tab.2 Calibration of outcome variables and precedent conditions
在進行組態分析前,本研究采用fsQCA3.0對單個前因條件是否構成價值共創的必要條件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一致性大于0.9的前因條件構成必要條件。由表3可知,僅有眾創空間硬服務的一致性大于0.9,故構成必要條件。除此之外,其它前因條件不構成必要條件,需通過相互組合方式對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產生影響。
3.3.1 價值共創組態
3.3.1.1 條件組態充分性檢驗
本文參考以往研究(杜運周等,2017),將原始一致性閾值設為0.8,PRI值一致性閾值設為0.7,案例頻數設為1。通過對真值表進行分析,得到簡約解、中間解和復雜解,并采用嵌套關系對比方法確定每個解的核心條件,即既在中間解又在簡約解中出現的條件為核心條件,只在中間解中出現的條件為邊緣條件。
組態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從中可見能夠實現價值共創的路徑包括4條:組態A(~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組態B1(硬服務*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組態B2(硬服務*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組態C(硬服務*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其中,由于B1、B2核心條件一致,因此構成二階等價組態[29]。這4條路徑的總體一致性達到0.97,總體覆蓋率達到0.753,均高于QCA研究的最低標準。
通過對表4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相對于眾創空間軟服務,眾創空間硬服務更有利于價值共創的實現,在4條價值共創組態條件中,組態B1、B2、C的硬服務和軟服務對價值共創的影響一致,但在組態A中,軟服務不存在,硬服務則可有可無;②新創企業投入要素對價值共創的積極影響效應不顯著,從新創企業層面看,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均不存在核心條件,只是作為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實現的輔助條件。可見,相對于眾創空間和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來說,眾創空間內部對新創企業參與價值共創的要求不高;③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在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中發揮核心保障作用,并能夠提高新創企業對價值共創的正向影響,通過分析組態A和C發現,只有當政府部門政策補貼和創投機構資金支持較高時,新創企業研發投入才不會阻礙價值共創的實現。
表3 單個前因條件必要性分析結果Tab.3 Necessity analysis results of single antecedent condition
表4 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組態結果Tab.4 Configurations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multi-agent in the maker space
3.3.1.2 組態構型
根據核心條件不同,表4中4條組態路徑可歸納為3種價值共創模式,分別為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主導型、以眾創空間服務為主的技術支持型、全要素集聚型,基于此繪制三種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模式圖,如圖2所示。其中,眾創空間的硬服務(hs)、軟服務(ss),新創企業創新能力(ia)、研發投入(rd)、人才供給(tp)以及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的政策補貼(ps)、資金支持(fs)、技術支持(ts)等投入要素根據主導要素不同形成不同的價值共創實現路徑。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主導型以政策補貼、資金支持為主導要素,以研發投入為輔助要素;以眾創空間服務為主的技術支持型以硬服務、軟服務、技術支持為主導要素,以新創企業的部分投入為輔助要素;而全要素集聚型則要求各要素間形成全面而系統的協同關系。
(1)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主導型(組態A):組態A路徑存在的可能性為0.901,能夠解釋9.2%的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在該組態路徑下,價值共創的實現主要依靠政府部門提供的政策補貼和創投機構提供的資金支持,輔之以新創企業研發投入。眾創空間的存在僅發揮“橋梁”作用,能夠加強各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一方面,眾創空間致力于打造最佳的投融資環境以促進新創企業孵化成長;另一方面,眾創空間作為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的中介,幫助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識別優質新創企業,有助于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對新創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和投資。同時,從組態A中可以看出,除政府部門政策補貼和創投機構資金支持作為核心條件外,新創企業研發投入作為輔助條件,表明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大量補貼以及創投機構加大投資力度使新創企業擁有更多資金用于自身技術開發,從而提升新創企業價值共創研發投入。
圖2 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模式Fig.2 Model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multi-agent in the maker space
這一組態路徑表明,無論眾創空間能否提供完備的場地、培訓和管理咨詢等服務,新創企業能否投入創新能力優秀的創業人才,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創投機構資金供給充裕,就能實現眾創空間內多主體之間的價值共創。但在該類型中,眾創空間服務單一、造血功能較弱,無法通過場地租賃、創業培訓服務創造價值,且存在較高的功能弱化風險;同時,入駐該類型眾創空間的新創企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只能一味接受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的“哺育”,無法較好地參與價值共創。
(2)以眾創空間服務為主的技術支持型(組態B1和B2):組態路徑B1存在的可能性為0.983,能夠解釋15%的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組態路徑B2存在的可能性為0.938,能夠解釋13.2%的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在這兩種組態中,眾創空間硬服務、軟服務以及科研機構提供的技術支持是價值共創實現的核心條件。該類型一是強調價值共創的實現需要借助眾創空間與生俱來的場地資源優勢和管理咨詢、創業導師服務優勢。場地資源優勢能夠解決新創企業資源匱乏問題,通過出租場地獲取的收入提高經濟價值;管理咨詢和創業導師服務優勢能夠幫助新創企業培養創業者創業素質,強化創業者的創業意識,為新創企業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吸納更多就業人數,提高價值共創社會效益。二是強調價值共創的實現需要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科研機構以深厚的技術背景為特征,融入眾創空間,為價值共創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持,促進新創企業參與眾創空間多主體間的交流互動,使更多價值創造主體為追求核心技術而參與價值分享。同時,新創企業人才供給也是價值共創實現的輔助條件,說明企業優秀人才在價值交換中嵌入眾創空間社會關系網絡,成為價值共創的穩定投入要素。
眾創空間服務結合科研機構技術支持能夠有效形成價值共創路徑。但在該類型中,無論是B1中的政府部門政策補貼還是B2中的創投機構資金支持都處于價值共創次要地位,因此本文認為該類型價值共創的實現資金投入力度不足。除此之外,組態B1和B2中的新創企業研發投入作為核心條件不存在,因此組態B1和B2無法通過研發創新知識溢出效應對價值共創產生影響。
(3)全要素集聚型(組態C):組態路徑C存在的可能性為0.974,能夠解釋62.2%的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該類型組態路徑包括除新創企業人才外的所有要素,其以完善的眾創空間服務、新創企業創新研發以及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為投入要素,旨在通過全方位投入保障價值共創的實現。不同于組態B1和B2,該模式中政府處于核心主導地位,運用其資源優勢和公共服務能力,幫助眾創空間和新創企業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工商注冊等創業“痛點”問題,在促進眾創空間穩定健康發展的同時,給予各價值創造主體參與價值共創的機會。同時,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增強創投機構、科研機構等其他價值創造主體投入要素的集聚效能,各主體利用資源互補優勢進行互動合作、交流共享,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眾創空間的良性運轉和新創企業健康成長,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體驗價值。
通過比較分析3類價值共創實現路徑發現,第三方服務支持主導型存在眾創空間服務能力弱、新創企業創新能力低、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但是該構型政府支持力度大、創投機構給予的資金充裕,盡管因弱化了眾創空間硬服務、軟服務等功能而不常見,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省份(四川)同樣能夠實現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而以眾創空間服務為主的技術支持型則以眾創空間硬服務、軟服務和研發機構技術支持為主,能夠有效形成價值共創路徑(山西、江西);相比之下,全要素集聚型因具有完善的價值共創投入要素,價值共創實現可能性更大,覆蓋度也最高,因此本文認為全要素集聚型是價值共創的最優路徑。
結合實際看,全要素集聚型符合我國大部分地區眾創空間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政府對眾創空間發展的質量要求。例如,鎮江五洲創客中心位于鎮江高新區,是一家集聚各類創新資源竭誠為新創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的眾創平臺。該中心功能齊全,提供載體空間和綜合配套服務,同時集成政策咨詢、財務幫辦、知識產權、科技金融、創業輔導等一站式服務;在政策方面擁有省創新券支持、鎮江高新區科技創新券補貼和地方配套獎勵等;在金融投資方面擁有20多家金融機構負責提供天使投資和創業引導基金,同時配備標準化“貸款申請—準備材料—現場路演—跟蹤落實”融資貸款服務流程。眾多價值創造主體通過資源和服務集聚實現價值共創。因此,全要素集聚型價值共創實現路徑能夠推動眾創空間在未來可持續發展。
3.3.2 非價值共創組態
由表4可知,非價值共創路徑包括兩種類型:構型1(~硬服務*~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構型2(~硬服務*~軟服務*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人才供給*~政策補貼*資金支持*技術支持),這兩種構型組合均未實現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
(1)構型1:該組態路徑表明,無論新創企業能否提供給充足的人才資源,只要眾創空間服務資源、新創企業創新研發資源和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資源供給不充足,就無法實現價值共創。
(2)構型2:該組態路徑表明,盡管新創企業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尚可,創投機構、科研機構也投入相應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但如果眾創空間不提供服務資源、政府部門不大力支持,價值共創就難以實現。這說明,眾創空間服務資源是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政府部門是眾創空間最重要的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眾創空間價值共創的實現離不開政府部門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
通過與實現價值共創的3條路徑進行對比發現,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既可以通過政府部門政策補貼和創投機構資金支持的協同聯動實現,也可以通過眾創空間硬服務、軟服務和科研機構技術支持的協同聯動實現,還可以通過眾創空間服務、新創企業創新研發以及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支持等全要素的協同聯動實現,但不能由此推論這些前因條件是非價值共創的原因。因此,影響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因素具有典型的非對稱性特征,即促進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因素并不是抑制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對立面。根據因果非對稱性研究,可為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提供有限組合策略,并幫助眾創空間避免非價值共創風險。
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實現是多種投入要素協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基于中國內地30個省域眾創空間案例,運用fsQCA方法整合3個層面8個條件,探索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實現路徑,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1)本文基于眾創空間、新創企業、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3個層面,識別出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存在4條路徑,根據核心條件不同歸納為3種類型,分別為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主導型、以眾創空間服務為主的技術支持型、全要素集聚型。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主導型是指眾創空間具有良好的政策補貼和豐富的資金支持,輔之以新創企業研發投入,便能實現價值共創。以眾創空間為主的技術支持型通過建立完善的眾創空間服務功能,加大對科研機構技術的引進,為價值共創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全要素集聚型是指在政府引領下,眾創空間內各要素持續投入從而促進價值共創的實現。
(2)全要素集聚型是最優實現路徑,該類型價值共創的實現使眾創空間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眾創空間內,單個投入要素對價值共創的影響微乎其微,且價值共創的實現由多個創新主體共同完成,因此從長遠看,只有眾創空間內各相關主體投入要素完善,形成全要素集聚模式,實現資源的相互補充和靈活轉換,才能實現穩定的價值共創。
(3)相比于其它要素,眾創空間硬服務是價值共創的關鍵投入要素。通過單變量必要性分析發現,眾創空間硬服務是驅動價值共創路徑形成的必要條件。
(4)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投入要素是價值共創的重要保障。由組態分析結果可知,4條路徑中均存在不同于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的投入要素。無論是政府部門政策補貼、創投機構資金支持還是科研機構技術支持,均對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的實現起促進作用。
(5)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與非價值共創之間存在因果非對稱性。因果非對稱視角認為,價值共創與非價值共創原因不一,不能簡單用價值共創成功原因的反面來解釋失敗。通過對價值共創組態和非價值共創組態進行探索發現,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非集并不是非價值共創的有效組態,說明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存在因果非對稱性。
本文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文根據“價值分享(價值共創投入)—價值獲取(價值共創結果)”價值共創理論框架,從眾創空間、新創企業、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3個層面構建實現眾創空間內多主體價值共創的組態分析模型。與現有研究側重于單一層面因果關系不同,本研究采用整體視角,強調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并非由某一層面要素單獨決定,而是依賴于跨層次、多因素聯動,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加深了對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前置因素及作用機理的認知。
(2)本文將定性比較分析法引入眾創空間領域,探討眾創空間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關系,明確各主體在價值共創中所發揮的作用,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實現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3條組態路徑和非價值共創的2條組態路徑,提出全要素集聚型是最優實現路徑,并檢驗價值共創與非價值共創實現路徑的非對稱關系,不僅準確揭示了各主體投入要素與價值共創之間的復雜因果關系,而且還為未來研究眾創空間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全要素集聚型是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的最優實現路徑,并提出如下啟示:
(1)眾創空間孵化服務既是促進價值共創實現的基本保障,也是關鍵驅動因素。作為價值共創的發起者,眾創空間平臺應努力提升自身硬服務和軟服務水平,強化對新創企業需求的感知力,針對新創企業需求異質性分配不同的服務資源,為新創企業塑造良好的共創前提條件;同時,眾創空間應發揮主導優勢,利用自身開放性平臺特征,發揮平臺網絡效應,積極與眾多新創企業、政府部門建立聯結機制,引導一定數量的創投機構、研發機構等相關利益主體主動與眾創空間合作,并對其不同階段決策給予一定優惠激勵,深度挖掘并整合價值創造主體的優勢資源,推動價值共創向善發展。
(2)新創企業資源要素投入能夠在價值共創實現過程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為避免因新創企業人才和研發投入不足而導致的價值共創無序,新創企業應激發自身共創意識和活力,努力申請更多有效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不斷強化自身核心技術并借助眾創平臺進行更多技術創新,爭取在共創過程中作出更為合理的行為決策。眾創空間可以通過與新創企業定期會談、設置激勵措施、適當提升入駐企業門檻等舉措,強化新創企業的共創意愿,吸引更多優秀企業主動將資源要素投入眾創空間。
(3)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投入要素是營造價值共創良好環境的有力支撐。良好的眾創空間內部多主體價值共創氛圍需要政府部門、創投機構、科研機構等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發揮積極作用,從政策、金融和知識等多方面努力,彌補眾創空間資源不足;同時,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應充分利用市場有效信息,幫助眾創空間和新創企業制定價值評估機制;眾創空間亦可通過與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共同制定利潤分配機制、共創行為規范機制、共創風險評估機制等,確保各主體之間形成較好的戰略合作關系,在防范共創風險的基礎上促進價值共創的實現。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①本文主要選取眾創空間內最為常見的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政府部門、創投機構、科研機構作為研究主體,但從眾創空間平臺生態系統看,眾創空間內還存在高校、中介機構、管理咨詢機構等更多主體之間的價值交換,未來將從創業生態系統理論視角探討更多第三方服務支持主體對價值共創的影響;②隨著時間演變,各主體投入要素對價值共創的相對重要性會發生改變,但本文僅從靜態角度研究眾創空間多主體價值共創,未考慮價值共創實現路徑的時間演變,未來將從動態視角進一步探究價值共創演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