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金英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這也是我黨同其他政黨的顯著區別。周恩來具有高超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藝術,尤其是他的批評,不但讓人心悅誠服,而且還能使人受到教益。究其根源,在于周恩來具有偉大的人格魅力,他的批評有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周恩來高水平的批評藝術就是建立在“其身正”的高層次個人修養基礎之上的。雖然身居要職,位高權重,但是他以身作則,從不搞特殊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當批評別人過錯的時候,一定是在自身沒有犯同樣錯誤的基礎之上,所以被批評的人無不心悅誠服。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曾經在周恩來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說:“周總理說話硬氣,一是一,二是二,從不含糊,令人心服口服。”
周恩來“其身正”還體現在嚴格的自我批評、勇于進行自我批評上。他從不文過飾非,他常說:“要有點自知之明。”周恩來在1943 年《我的修養要則》中寫道:“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適當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糾正自己的短處。”新中國成立以后,他還談道:“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別人。”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無論任何問題,凡是他認識到自己有錯誤的地方,無一例外,總是反復地公開地作自我批評,深刻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認真糾正自身錯誤。他說:“犯了錯誤,不要當包袱,要把它丟開。丟開了還不算,還應該公之于眾,作自我批評。這不僅可以教育自己,同時也能幫助別人少犯這樣的錯誤。”
周恩來“正人先正己”的做法,形成了一種人格魅力,這種魅力是批評的前提,在批評中是不可或缺的。
馬克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這是批評的客觀基礎。脫離實事求是原則,尤其是缺少客觀依據、捕風捉影的批評,必定會失去正確性和針對性,使被批評的人難以接受并改正錯誤。
周恩來的批評堅持實事求是,他常說:“是好是壞,要從客觀存在出發。”他的批評,從來都不是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捕風捉影式的瞎批亂評,而是特別注意有根有據。
1961 年4 月,周恩來對北京人藝上演的戲劇《潘金蓮》持有不同意見。為了更精準地把握劇情,摸清編劇、導演等演職人員的演出指導思想,他專門抽出時間,兩次去人藝觀看此戲,并召開了有戲劇界知名專家學者、劇院領導、編劇、導演、演員參加的座談會,認真傾聽了各方面的想法。最后,周恩來才指出,潘金蓮受壓迫,進行反抗,值得同情。但是后來變了,走向墮落,這就不能宣傳這個戲劇人物了。劇院領導、編劇、導演、演員愉快地接受了意見,停演了《潘金蓮》這部戲劇。
1949 年3 月18 日,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和詩人柳亞子應邀到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其間,他感覺受到了慢待,從開始的發牢騷發展到后來的打門衛、罵哨兵。周恩來得知后,親自到柳亞子的住處,在表達因繁忙未能及時拜訪的歉意之后,向他解釋道:“門衛對生人阻擋詢問,是其職責。”隨后即轉入批評:“對工作人員,做錯事可以批評,動手打人就不對了。我們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黨的領導和群眾的支持。”“至于柳先生說的要‘投湖’‘上吊’,就更不對了。”最后,周恩來還“予之以希望”,說道:“先生可能有些誤會。不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的,不一定在政府里就不安排重要職位;希望先生把眼光放遠些,保重身體,今后有的是重要工作要您去做。”柳亞子聽后點頭稱是。周恩來的批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予之以望,使柳亞子口服心服。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周恩來是掌握運用這一原理的光輝典范,周恩來批評藝術的高超和巧妙完美地體現在這一點上。對事情本身,他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區別對待不同情況進行批評,把革命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對批評對象,同樣總是考慮到被批評者的特殊性,對不同層次、不同經歷、不同文化修養、不同脾氣秉性、不同工作責任的人,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作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批評。
周恩來的批評特別注意場合。在一般情況下,他從不在公開場合批評同志,以顧及被批評者的自尊心。據不少在周恩來身邊工作過的人員回憶,他們都曾接到周恩來的邀請,到周恩來的住所、辦公室交換意見,感覺溫暖而親切,如春風細雨、滴滴入土,仿佛他不是首長,而是一位兄長。
1959 年11 月16 日,《人民日報》違反中央規定擅自報道了當年1 月到10 月全國工業生產情況的材料,其中報道這10 個月工業生產總值比1958 年同期增長48.9%。這個數據是國家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沒有核實,只供中央領導同志參考,一般不能公開發布。周恩來得知后立即電話邀請總編輯吳冷西去西花廳面談,耐心地向他分析了這篇報道的錯誤原因及嚴重后果。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他的著作《領袖們》中這樣記錄周恩來留給他的印象:“1972 年訪問中國期間,周恩來無與倫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過多次長時間的正式會談和非正式交談,我終于了解了他,并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敬意。在個人交往和政治關系中,他都忠實地遵循著中國人古老的信條:決不‘傷人情面’。”
周恩來的批評尤其注意方式方法。1952 年,正逢“中蘇友好月”時,蘇聯文化藝術代表團到中國演出。在代表團演出前夕,周恩來親自到劇場檢查演出的保障工作。他在臺前臺后檢查,借著燈光,在舞臺地面上看見一個微小的亮點,立即走上前俯身察看,發現是一顆鐵釘露出了臺面。周恩來沒有立即批評工作人員,而是親自用錘子把這顆鐵釘敲入了木板,消除了這個安全隱患,防止了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隨后便問現場的工作人員:“跳芭蕾舞的演員一旦踩到這顆鐵釘,腳尖是否受得了?”周總理的這種提問式批評,雖然看起來不像是批評,態度也不是特別嚴厲,但卻使在場的工作人員深感慚愧、深受教育。
周恩來的批評,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作為批評的前提條件,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原則奠定批評的客觀基礎,把巧妙的辨證施治作為批評的重要途徑,使他的批評收到很好的效果。周恩來的批評藝術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即便放眼新時代的今天,他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靈活多樣的批評方法,以及隨之產生的強大說服力,對于發揚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作風,仍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