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臥龍
(荊楚理工學院 湖北 荊門 448000)
在東歐電影的版圖中,捷克電影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作為一個小國,捷克對世界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貢獻令世人矚目。伊日·門澤爾被視為與米洛斯·福爾曼、薇拉·齊蒂諾娃比肩的“捷克新浪潮”電影大師,受到世界影壇的廣泛認可,他的《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曾獲第40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失翼靈雀》曾獲第40 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1997 年3 月,由于對捷克電影的長期貢獻,門澤爾榮獲捷克電影電視學院金獅獎。
目前國內(nèi)外學界較多探討的是門澤爾后期的長片創(chuàng)作,其早期階段的研究相對薄弱,因此,本文擬對其早期5 部短片進行初步剖析。1958 至1962 年,在布拉格電影學院(FAMU)學習電影制作的門澤爾師從捷克著名導演奧塔卡·瓦夫拉,在電影學院需要定期拍攝短片作業(yè)的要求下,從1960 年開始門澤爾共制作了5 部短片。他先后完成了《預制板公寓》(1960)、《布拉格電影學院新聞片:第一期》(1961)兩部學生短片以及畢業(yè)作品《我們的費爾斯特先生去世了》(1962),畢業(yè)后拍攝了紀錄短片《65號音樂會》(1965),此后還合拍了《底層的珍珠》(1965)這部集錦片中的短片《巴爾塔扎先生之死》。這個時期,門澤爾從獨立短片到集錦片中的短片,從紀錄片到故事片,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長篇敘事能力的成熟導演。
總體而言,《預制板公寓》、《布拉格電影學院新聞片:第一期》、《我們的費爾斯特先生去世了》、《65 號音樂會》、《巴爾塔扎先生之死》5 部早期短片,初步確立了門澤爾一生的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首先,對大自然景物的優(yōu)美呈現(xiàn)和平民主義立場所帶來的強烈詩意;其次,通過“看客”形象構(gòu)建的政治諷喻策略和說書人敘事視角;最后,以謳歌人性和禮贊生命為主題的喜劇內(nèi)涵。這三個元素共同構(gòu)成了門澤爾電影的“東歐性”。
門澤爾電影的詩意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大自然風景的浪漫呈現(xiàn),其二是關(guān)注小人物的平民主義視角。對大自然風景的浪漫歌詠使得門澤爾電影區(qū)別于卓別林戲劇化濃厚的喜劇,因為在卓別林喜劇中外部環(huán)境往往只作為人物生存的殘酷情境,比如《淘金記》中的暴風雪和懸崖峭壁,又如《摩登時代》中巨大的齒輪和機器等。門澤爾后來的“生活喜劇”如《反復無常的夏天》、《森林邊緣的寂寞》、《我的甜蜜家園》等都歌頌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偉大,在詩歌或歡快音樂節(jié)奏襯托下的移動攝影造就了強烈的詩意,同時對捷克鄉(xiāng)村風光的浪漫呈現(xiàn)也創(chuàng)造了空間上的真實感。對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了后來門澤爾電影的重要特征。
例如,在門澤爾的早期短片中,《預制板公寓》就顯現(xiàn)了導演對金色的油菜花田、草坪以及充足的陽光的喜愛。成片的油菜花海讓人直接聯(lián)想到門澤爾后期“生活喜劇”中對大自然的歌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花草樹木、動物、甚至是機械都充滿的感情色彩。除了對“鄉(xiāng)村”的影像探索,門澤爾還對“城市”中的詩情畫意進行了很好的表現(xiàn)。與維拉·希蒂洛娃等四年級學生合拍的紀錄短片《布拉格電影學院學報:第一期》(1961)中,雖然拍攝的場景是布拉格街景,但這部短片顯然更加充滿了實驗性質(zhì)。當時比較流行的快速剪輯、跳接等電影語言在這部影片里得到了大膽嘗試,影片的卡點節(jié)奏顯得十分成熟,富于想象力。比如將攝影機化作機關(guān)槍、往里面裝載子彈的畫面就極具詩意的幽默,預示了門澤爾后期的“黑色喜劇”中的典型風格。
在平民主義視角方面,門澤爾在與赫拉巴爾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底層的珍珠》中便強化了對社會普通人的關(guān)注。這種“拋開重大歷史事件及英雄人物,聚焦于大歷史中無關(guān)緊要的普通小人物,表現(xiàn)他們的日常行為尤其是家庭生活瑣事的敘事傾向”,是門澤爾早期短片中詩意的重要來源。在敘事手法上體現(xiàn)為將大事件和大人物后置,將生活小事和廣大的普通人前置,在對比中突出對普通人的人文關(guān)懷和詩意憐憫。在當時的文藝創(chuàng)作條件下,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無疑是一種歷史性突破。由此可見,平民主義的視角,決定了大人物在門澤爾電影里往往被有意地從前景放置到后景,在畫面中心的永遠是旁觀的普通人。他們是在“偉大時代垃圾堆上的小人物”,他們是赫拉巴爾筆下“巴比代爾”式的凡人。對弱者和普通人的關(guān)注使得門澤爾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具有悲天憫人的詩意情懷。從人性的角度憐憫普通人、揭露世道的不公又使得門澤爾的喜劇多了一重厚重感,從而在藝術(shù)品位上遠離了普通的滑稽喜劇。英雄人物的生活是傳奇,而普通人的生活則是日常的瑣事,門澤爾不僅關(guān)注普通人,而且對其生活中的詩意充滿著向往。
在1963 至1965 年,除了《底層的珍珠》以外,赫拉巴爾的《巴比代爾》(1964)、《中級舞蹈班》(1964)、《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1965)等作品紛紛問世,并在國內(nèi)屢次獲獎。門澤爾深受赫拉巴爾文學的影響。門澤爾等人以集錦片的形式合拍了《底層的珍珠》,其中,門澤爾的短片《巴爾塔扎先生之死》通過“看客”情節(jié),塑造了一部政治諷喻藝術(shù)的典范,表達了對極權(quán)體制的微妙隱喻。短片只講述了觀看摩托車比賽這一個事件,具體可以分為開車去看比賽、觀看比賽和散場回家三個部分。作為敘事短片,《巴爾塔扎先生之死》共23 分鐘,其中有15 分鐘描寫觀眾的觀看和散場。影片最精彩的段落也正是對于這樣一群“看客”的白描。觀眾席被摩托車賽道大致分為了兩個群體:少數(shù)上層階級觀眾坐在賽道里的正規(guī)觀眾席上,而更多的觀眾則站在賽道外面的荒郊野地。毋庸置疑,廣大群眾對面的是社會地位優(yōu)于他們的少數(shù)“權(quán)力精英”,而大眾所在的地方“景色盡收眼底,廢土就在腳下”。門澤爾最關(guān)注的是遠離舞臺中央的這樣一批旁觀的大眾。正如影片結(jié)尾那個失去雙腿的老人問道:“為什么我永遠是旁觀者?我自己的兩次事故,法利拉的事故,比羅王子在我眼前沖進觀眾席,博薩奇尼就在離我?guī)酌走h的地方因為賽道油漬送了命,還有黎波里大獎賽,小狗沖向車輪,每次我都在”。影片中的“看客”本應對摩托車賽充滿著興趣,但當最厲害的賽車手巴爾塔扎車禍身亡之后,所有的人群在歡快的音樂聲中散場,甚至沒有為這場摩托車賽最后的勝利者歡呼。賽場上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摩托車手,而是大量的觀眾人群,在導演眼里,他們這樣一群“看客”才是這場比賽的主角。
正是通過一個個“看客”形象的構(gòu)建,門澤爾割裂了斯大林極權(quán)體制下捷克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看客”們高談闊論著自己看過多少英雄的事跡,興致勃勃地觀看著摩托車比賽,摩托車賽車手巴爾塔扎在歡呼中出場、比賽、遭遇不測后竟然無人問津,大量的人群和觀眾在高昂歡快的樂曲中散場,似乎剛剛目睹的慘劇從來不曾發(fā)生。門澤爾建構(gòu)“看客”形象是有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的,自1948 年4 月的“民族文化代表大會”提出了“以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為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法”以來,捷克政府開展了日益嚴格的審查運動。
總體而言,在《巴爾塔扎先生之死》這部短片中,門澤爾進一步刻畫了“看客式”的人物,并且將他們的日常生活瑣事作為影片的主要內(nèi)容。這些人做的事情、聊天的內(nèi)容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在部分影片中甚至是苦澀和悲傷的,但是他們行為和表達方式卻富有想象力。由此,門澤爾電影的諷喻風格逐漸形成,門澤爾對“看客”形象的構(gòu)建符合捷克在重大歷史中一貫的被動地位,具有捷克的民族特色,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東歐性”。
門澤爾認為“笑是生存的藝術(shù)”,“幽默是捷克人的生存方式”,以喜劇的幽默形式寫悲情故事是門澤爾的常用手法。1958 年,捷克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捷共召開了第11 次代表大會,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已基本消滅了人剝削人和建成了社會主義基礎”。在高唱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文藝大環(huán)境下,門澤爾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也遵循著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要求,充分吸收了社會主義美學中描繪工農(nóng)群眾的長處,這使門澤爾的喜劇區(qū)別于大量熱衷描繪中產(chǎn)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商業(yè)喜劇,體現(xiàn)出鮮明的大眾性和更高的藝術(shù)品位,面向大眾情感與底層生活,呈現(xiàn)出“人民美學”的特征。
“人民美學”喜劇風格的典型代表是門澤爾的處女作《預制板公寓》。該短片歌頌了勞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并以一個母親和小孩的視角保留了對底層生活的描繪和對平凡小人物生活情感的關(guān)注。隨后陽光下嶄新的公寓出現(xiàn)在觀眾眼前,兩間破舊的公寓的爆破意味著舊的社區(qū)的消失。新公寓的大門打開,小孩和媽媽搬入新的預制板公寓,孩子們在新小區(qū)寬闊而明亮的草坪上愉快地奔跑、玩耍。影片完成的第二年,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洋溢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興奮,門澤爾作為曾經(jīng)的新聞工作者,通過這部紀錄片表達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題自然也不足為怪。雖然這部影片的配樂和鏡頭語言還略顯生澀,但是門澤爾對光影的敏感、對孩童和婦女等普通群體的關(guān)注、對鄉(xiāng)村的熱愛,就已經(jīng)有所顯現(xiàn)。
除了“人民美學”的喜劇之外,門澤爾的喜劇性還體現(xiàn)在“禮贊生命”的樂觀主義主題上。以短片《我們的費爾斯特先生去世了》為例,雖然片名指向了精英的悲劇,但實際上是以底層大多數(shù)人的視角去觀看了偉大人物的去世,這本身就沖淡了悲劇色彩,而且在肅穆致敬之后眾人又投入到了對生活的熱愛之中。這種辯證的喜劇主題在門澤爾“生活喜劇”中非常多,如《我的甜蜜家園》中反復出現(xiàn)的墓碑下的聚會鏡頭,《森林邊緣的寂寞》中葬禮后的狂歡和聚會,等等。而影片人物面對悲劇事件時只是稍作停留,而后就走向了狂歡和慶祝,似乎全然沒有經(jīng)歷過葬禮。其實這正是捷克人向死而生的樂觀主義生活態(tài)度:生命是短暫的,面對悲傷要莊重,但是悲傷之后就應該珍惜生命,投入到對生命的禮贊之中。
類似的“生命禮贊”的主題在門澤爾后期喜劇中進一步得到體現(xiàn),尤其是“生活喜劇”。《森林邊緣的寂寞》中祭祀之后就是啤酒盛宴,按照格雷馬克老人所言,對這些去世者,他們能做的都已經(jīng)做了,剩下的就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了,于是一群參加完祭祀的人一起去愉快地參加晚宴。又如《我的甜蜜家園》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墓地旁邊愉快地喝啤酒、開玩笑的場景。在這個意義上,門澤爾的電影具有著哲學上的辯證思維,正是由于對去世者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才使得人們更加熱愛生活,而不是沉溺在悲傷之中。對生與死、渺小與偉大等主題的思考,從《我們的費爾斯特先生去世了》開始,貫穿著門澤爾的電影創(chuàng)作生涯。門澤爾曾在采訪中將自己的電影比喻成“生命的盛宴”,正如《我們的費爾斯特先生去世了》開頭說的:“我懷念所有生命之中的事情,即使有些我可能還沒有做過,但是我慶幸還活著”。在面對一個重大歷史人物的去世時,門澤爾影片中的人物仍然是洗衣服、晾衣服、曬太陽以及插科打諢式的聊天,體現(xiàn)了捷克人樂觀主義的生命態(tài)度。
總體而言,門澤爾的5 部早期短片創(chuàng)作從電影敘事技巧和影片風格上都逐漸成熟:從學生記錄短片、實驗短片、故事短片到合拍片,從紀錄片、商業(yè)類型片到現(xiàn)實主義影片,門澤爾似乎并沒有刻意選擇成為一名實驗導演或者商業(yè)導演,就這樣走上了專業(yè)電影導演的道路。正如門澤爾所言,自己身邊的人都有共同的興趣,自己進入電影界是自然而然的。這些短片無一不是喜劇的結(jié)局,門澤爾在逐漸成長為成熟導演的過程中也建立了以大自然風景和平民視角為特征的詩意風格,嘗試了反思時政的諷喻表達,探索了散文化敘事的喜劇敘事風格。隨著“布拉格之春”的來臨,包括門澤爾在內(nèi)的“捷克新浪潮”電影干將們的黃金時代正隨著日益自由的文藝政策而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