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雅潔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今,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下,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奮進新征程中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我們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立足新發展階段,推進共同富裕須發揮區域經濟的引擎作用,走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青海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高質量發展道路,在經濟建設、生態保護、城鄉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民物質精神生活得到極大提高,為青海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新征程、新起點,要深刻領會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把握好共同富裕與區域發展間的關系,立足“三個最大”的省情定位,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從而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1]由此可見,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具有深刻的內在關系,共同富裕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徑。首先,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徑。從唯物史觀來看,共同富裕包含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富裕必須建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基礎上,高質量發展則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可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保障。其次,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人民,主要特征是精神與物質全面富裕。因此,必須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3]黨中央提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制度保障和動力引擎。因此,推進共同富裕要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根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讓市場主體充分釋放活力。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作用,彌補市場失靈帶來的負面效應,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監管,深化營商環境改革,為市場主體營造風清氣正、活力自由的營商環境,助推市場主體不斷壯大。
從經濟學角度看,共同富裕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要求,富裕反映的是生產力發展實現物質富裕的過程,共同則是生產關系體現分配財富的過程,共同富裕是“公平”與“效率”的動態平衡。黨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從局部富裕到共同富裕。因此,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公共服務差距,保障人民在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領域的權益,構筑全體人民參與構建共同富裕的社會環境。
青海省始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三個最大”省情要求,忠誠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來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在推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1.打造生態保護靚麗名片。青海省把生態保護作為“國之大者”成功創建國家公園,舉辦首屆國際生態博覽會及“6 月5 日世界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打造大美青海生態名片,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2.生態經濟成為發展新引擎。不斷克服青海生態脆弱、發展相對落后的困難,通過“生態+產業”模式,積極打造生態旅游、有機農畜等綠色產業,探索符合本地資源稟賦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生態價值有效轉換,提升青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
3.將“生態+文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既注重硬實力建設,還把提升生態文化軟實力作為工作重點,將生態保護融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中,創建生態文化品牌,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共識,營造出和諧、低碳、綠色的生態文化氛圍。
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在全省人民的拼搏奮斗下,積極搶抓國家發展機遇,立足地區實際,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從經濟指 標 來看,GDP 從2012 年1884.5 億 元 增長到2021 年3346.63 億元,突破了3000 億元大關,經濟規模不斷壯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 年1.1萬元增長至2.59 萬元,實現了翻一番,逐步縮小了與東中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從產業發展來看,青海省緊抓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并加大引進新興產業力度,以“四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搶抓政策機遇,打造經濟“增長極”,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從吸引投資來看,青海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縱深推進營商環境2.0 建設,圍繞痛點堵點難點問題,靶向出擊。其中,西寧市營商環境成效最為顯著,西寧市將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以“包保制+鏈長制”帶動西寧市成為產業投資的“熱土”,通過西寧市實踐調動青海省積極性,營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青海省始終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政策,緊抓“一帶一路”建設、蘭西城市群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形成東西并進、內外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外循環方面,通過青洽會、城洽會等平臺對青海特色產品進行推廣,與“一帶一路”30 個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投入建設綜合保稅區等對外商貿平臺,打通外貿發展經絡。在內循環方面,激活城市鄉村需求潛力,大力開展促消費活動,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產品供給質量與品質,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提質升級并壯大現代服務業規模,助推服務業成為青海經濟增長點、創業就業平臺,提升經濟活力的同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服務。
進入新發展階段,青海省必須貫徹好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本地實際,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目標實現。
1.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新發展階段,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民營企業活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為市場主體發展破除行政壁壘,營造風清氣正的經營環境。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打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2.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要做好“加減法”。首先,做好加法,明確政府職能清單,理順各部門職責關系,避免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不斷完善政府在宏觀調控、公共管理、生態發展等方面的職能。其次,做好減法,把政府不該管的、管不了的、管不好的讓渡給市場和社會,做到還權于民,讓利于民。
3.做好頂層設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做大做強傳統產業,提升地方產品市場份額的同時,以“四地”建設為抓手,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把青海省地區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1.堅持創新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生產動力。在新征程中,青海省要加大創新投入,鼓勵研究機構、企業自我改革創新,加大對創新成果的支持力度,建立容錯機制,形成良好干事創業氛圍。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引進與激勵,為人才搭建平臺,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進度,實現科技成果向產品的實際轉化。
2.堅持協調發展,保證共同富裕的共享性與全民性。要注意區域發展的平衡性與協調性,進一步明確各區發展定位,發揮各區優勢集中力量資源,重點發展各區產業。同時,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解決農村地區在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加農民群眾就業與增收渠道。
3.堅持綠色發展,保證共同富裕的可持續性。將目前綠色發展、生產、消費方式逐步升級,滿足未來綠色發展需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來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與提升生活品質的動能。
4.堅持開放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空間。利用好兩個市場巨大作用,搶抓國家戰略發展機遇,利用好合作平臺,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加大與周圍地區在產業協作、商貿合作等方面的交流。
5.以共享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保障。探索三次分配的機制改革,發揮好政府的兜底功能,引導社會三次分配,支持引導慈善、公益志愿等事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公共事業,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法制保障。
共同富裕要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雙富裕”,在新征程中,青海省要繼續鞏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實現精神文明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
1.大力弘揚崇高精神。如建黨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地區發展軟實力。
2.加大宣傳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鼓勵大學畢業生和待就業群體避免陷入“躺平”陷阱與“內卷”的社會焦慮,鼓勵大家勤勞致富。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交流交融更上臺階。
注釋:
[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報,2021 年8 月18 日。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
[3]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