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禹羲
“釣魚不釣草,等于瞎白跑”是釣魚人常說的一句話,可見釣位的選擇有多么重要。
選釣位是垂釣者,尤其傳統釣玩家無法回避的話題,因為魚獲數量的多與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釣位的選擇。這就要求垂釣者必須在觀察分析釣位是否合適之后再下竿施釣,盲目下竿就只能拼運氣了,而好運氣是很奢侈的。當然了,在選釣位之前我們需要先確定釣場,把路線規劃好再出發。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里的野水塘越來越少,即便是黑坑也多位于郊區,外出釣魚的油費路費、時間成本均需考慮。
人們大多習慣在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區使用傳統釣法,這類地區大大小小的水塘往往比較多,河網遍布密集,水道縱橫交錯且水流不急,便于垂釣者靜心施釣,這種環境比較容易出現魚群扎堆聚集的現象,這是山區激流所不具備的。
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花草樹木煥發出勃勃生機,魚類也不例外。在里下河平原,很多內河的魚群都會到集中到沿岸淺水塘,特別是臨近產卵的日子,這種現象更為明顯,這種魚情再適合傳統釣法不過了,可見我們選擇釣點時必須結合某些特殊的自然規律。不過,我國平原水域有限,因此垂釣者要學會在那些彎彎曲曲的山間河溝尋找稍大一點兒的靜水區下竿。總的來說,先挑釣場,再選擇你滿意的釣位,要比盲目出釣更加保靠。
磨刀不誤砍柴工。到了岸邊,垂釣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判斷此處是否允許垂釣、能夠垂釣、值得垂釣。一些人員活動頻繁的小河、公園都是禁止釣魚的,一是為了保障人身安全,二是為了保護水域環境。對于垂釣者而言,挑選人員較少的地方下竿可以避免有人扎堆圍觀,影響上魚效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釣場的情況有所了解。
一些農村的尤其是岸邊種著莊稼的水道,我們要詢問當地人此處可否站人,會不會踩踏種子秧苗,有些種子播撒不久,尚未發芽,來回走釣會把種苗踩壞,垂釣者應避免這種事情發生。還有一些天然河道已被他人承包,承包人在里面投放了大魚,垂釣者貿然下竿勢必產生糾紛。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周圍是否有攔網或中間位置是否有增氧機來判斷某水域是否有人承包、是否為有主人的半野化護養河。如果水草較多,并且有其他釣魚人,則大概率為無人管理水域,垂釣者在確定它允許釣魚后再下竿。
輪船較多的碼頭也要盡量遠離,在這種場所釣魚不得不面對三種狀況。第一,若航道不寬,窩料會被航行的船舶卷走,比如一艘船向北快速行進時,兩岸的水藻、水葫蘆等會逆流往南,打下去的酒米窩料會夾雜著渾濁的底泥漂得到處都是,浪費不說,魚還會被四處分散的窩料引走,嚴重影響垂釣,這種現象在岸邊淺水處格外明顯,整片水域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清澈。第二,即便是在較寬的大河,漁船啟動時也會驚擾水下的魚群,導致窩子無法聚魚。第三,受碼頭附近水質影響,附近的鯽魚、鯉魚等“定居”型淡水魚會帶有一些煤油味,這些魚釣著玩玩尚可,吃則不建議。不過,若是船長時間不走或是廢棄的碼頭,魚類資源往往比較豐富,這是一個大型的藏魚區域。
找到釣位后就可以尋找釣點了。要先判斷水深,看此處是否適合傳統釣,可用調好的七星標線組進行嘗試,看看水有多深,掛不掛餌皆可,按個人的習慣操作即可。七星標傳統釣法的特點是長竿短線,正常情況下魚線長度能滿足4米之內的水深,平原地區天然水域深度通常為1~2米,小一些的池塘深度通常為10~50厘米,大江大河水深可以達到2米,有些較大的湖泊可以超過4米。過深的水域就不適合傳統釣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選擇水深1~1.5米的位置下竿(在天氣溫暖時,水深20厘米甚至10厘米也是可以下竿的),釣過深的水域就要配更長的線組,這將導致魚鉤下沉速度變慢,須用較重的魚鉤或鉛墜才能提高釣組下沉速度。當然,在一些水深達10米的山區水域,魚鉤難以沉底,傳統釣法就明顯不適用了,但是在釣鲌類等頂層魚種時,傳統釣法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夏季和初秋,水溫和氣溫都較高,我們可以選擇較淺的位置下竿。此外,魚在夏季通常會集中出現在水草密集的地方。各淡水魚種的生活習性不同,活動位置也時有變化。不過,大多數淡水魚種都有成群分布于某一個區域的特點,這就使得垂釣者能夠在某一位置連竿上魚。這些魚類大多喜歡躲在水花生、水葫蘆或落入水中的生活垃圾下面。除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大型魚類,很多中小型魚類夏天都喜歡躲在離岸邊較近的淺灘,比如鯽魚就喜歡躲在有障礙物的位置,一攤水草、幾根樹枝都是它們理想的藏身之所。鯉魚則有洄游習性,它們每年都會游到其出生地覓食產卵。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則各不相同,比如野生草魚喜歡躲在較深的水域,中層、底層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青魚則比較少見,只有在較深的水庫才能發現它們。
到了深秋和冬季,魚的活性逐漸下降,攝食量大為減少,新陳代謝變慢,不像夏天的時候那樣有活力,在平原地帶的淺水水域很少有魚群聚集的場景,它們會躲到較深的區域安全越冬。
垂釣者所選的釣位必須是便于施展的位置,比如兩片蘆葦蕩中間地勢較平的泥地位置。傳統釣和臺釣不同,垂釣者大多數時候是站立著的,需要在多個釣點之間來回垂釣,不會在某一個釣點耽擱太長時間。
要優先挑選天然優質釣位,比如通江湖泊及洄水灣,魚會一股腦兒地進去“休息”;河道突然變窄的位置,魚群要過“獨木橋”;水草或樹枝密集處周圍可以站人的地方有利于垂釣者打窩;天然草洞更容易聚魚;有排水口的位置,魚群都喜歡“逆流而上”;離果樹較近的水域,魚喜歡在此逗留,搶食落入水中的果實。實在沒有上述好位置也可以打“空塘”,“空塘”,顧名思義就是沒有障礙物的水域,釣魚人亦習慣稱之為“白水”“明水”“光水”等。雖說這樣打窩有點兒像臺釣,但也是可以的,只是傳統釣的精髓在于釣草,打“空塘”上魚率會低于釣草洞,因此我并不推薦。垂釣者可以在離水草等障礙物有一小段距離的位置下竿,且不談魚獲如何,起碼有了一個參照物,不至于出現釣了半天卻找不到窩子具體位置的尷尬局面。
如果實在難以找到合適的釣位,我們也可以自行開發。市面上有釣魚專用鐮刀,手柄非常長,垂釣者可以用它快速撥開蘆葦蕩,開發一個較好的位置,具體操作方法是,先伸出鐮刀反復拍打左側蘆葦群,使其向左側傾斜,然后向右側重復該操作,最后清除較為頑固的影響提竿及視線的蘆葦條。假設是根部埋在水底的水生植物,我們就要將其連根挑上岸,譬如水花生、菱角、金魚藻等帶根莖的水生植物,一定要連根拔起,不然很容易掛底。蘆葦是很難弄斷的,若確需制作草洞,可用鐮刀頭折斷水面以上的枝條,做窩的位置要與它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釣點有一定的水流,浮萍、水葫蘆、浮草等被撥開后很容易重回釣點,草洞極易被堵,嚴重影響施釣,還要重換釣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按照之前文章介紹的辦法,買一個草洞專用泡沫框,攔截這些水草,也可以用枝條、長條草、水花生根莖等相互拼接,利用其自身重量,一個壓住一個,將浮草阻隔在外,讓釣點始終保持可釣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站在農田邊的小道上垂釣,無論是灌溉渠、排洪溝,還是人工挖掘的小水道,都可以下竿施釣。如果是養殖垂釣中心、黑坑之類的釣場則另當別論。
一些垂釣場所的堤岸鋪有地板,我們釣魚時要格外小心,避免讓魚鉤落入地板縫隙中,否則魚線和魚鉤極易受損。到人工釣場釣魚的垂釣者追求的是環境和氛圍,這些場所更加干凈衛生,里面的魚大多是改良品種,如黃金鯽魚、中科鯽魚、湘云鯽魚等,它們有主動搶食的特點,垂釣者更易收獲良好的上魚體驗。魚情如此之好,釣點的選擇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避開一些障礙物就行,特別是暗藏在水下的大網以及固定增氧機的幾根粗線。有的釣場配有投喂飼料的小船,必要時可以用來“解救”線組。
我還要提醒大家的是,釣位上方不宜有密集的樹枝,否則魚鉤一旦掛到上面,基本上很難取下。如果釣位有限,沒得選,只能在障礙物下方施釣,拋竿、提竿時就要注意躲避,比如左邊有樹就向右拋竿,在橋下施釣時若橋洞不高,提竿時動作要輕,幅度要小。野釣時,垂釣者要把安全放首位,應選擇可以安全站立的位置,切忌將泥濘、松軟的位置作為釣位,要及時留意水位的升降情況,不去水壩處施釣,更不要下河施釣,釣位上方絕對不可以有電線。與此同時,垂釣者提竿時還要注意不要讓魚鉤鉤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