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重構與擴張:論二十世紀中葉中國高等教育布局的演化

2023-12-10 05:39:30劉超袁青青
宜賓學院學報 2023年11期
關鍵詞:發展教育

劉超,袁青青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長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空間格局始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化,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新時代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作為體現地區經濟發展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地標,大學在城市和區域發展競爭中居于戰略性地位。但無論對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如何強調,由于多重復雜因素的共同作用,近代以來高等教育在區域發展上的不平衡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圍繞此問題的討論,出現了一系列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基于均衡發展的理想訴求,對大學機構在遼闊疆域上的分布現狀進行探索,并分析了此種非均衡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二是承認高等教育格局非均衡發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將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的非均衡狀態視為多種機制作用下高等教育多元發展的本質體現。

上述兩種研究為理解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格局的構成及問題都提供了可能的解釋,但在中國語境之中,學校空間布局不僅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要想理解今日中國高等教育之格局及其形成機制,還應以歷史的眼光進行審慎的檢視。總體而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高等教育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關注及其調整,奠定了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因此,本文擬從政策制定的角度,梳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高等院校在空間格局上的演進過程,以探究此種大規模調整背后的作用機制及其現實影響。

一、二十世紀中葉高等教育布局調整的歷史脈絡

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在地理分布上的變遷及其意涵一直是一個相當熱門的學術議題。在歷史長時段的發展與演變中,中國高等院校在區域上的擴展與社會變革的其他力量交織形成了當前的樣態。自民國初年開始,高校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問題就已得到關注,1949 年以后,官方利用行政手段對大學布局進行了調整。1950 年代后期,高等院校在地理上的“躍進”破壞了高等教育數量與質量之間的平衡,但總體布局所采取的這種平衡發展戰略,使落后地區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的貧弱狀態得到了歷史性改觀。

(一)1949年以前高等院校的分布概況

19 世紀末,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及京師大學堂等新式高等教育機構的陸續創建,開啟了我國現代大學的先河。這些機構都極其自然地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民國初年,政府部門及學術界開始關注幅員遼闊造成的教育不均衡問題,并就謀求全國學術、文化的平衡發展等議題提出了重要設想。如莊俞就指出:“全國宜規定若干大學區,某省與某省合為一區,某某省又與某某省合為一區,斷不能于交通便利之處多設廣開,而僻遠省份之人致興求學無門之嘆也。”[1]8551931年9月,應國民政府之邀,國際聯盟教育考察團對中國教育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察,在其報告書《中國教育之改進》中指出當時中國高等學府“皆集中于少數地方,如北平、上海等地,而適宜于高等學府之中心區域,往往完全缺乏大學,或為數甚少……其設置既毫無計劃,且甚不平均,故常有大批學生負笈遠道之現象”[2]55。據當年全國高等教育統計顯示,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有103 所高校,沿海城市高校所占比例高達58%,并且西北和西南的內陸地區僅有新疆(1 所)、四川(1 所)、甘肅(1 所)設有高校。對此批評,國民政府迅速作出了回應,并于1936 年頒行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明確規定:“國立大學及國立專科學校之設立,應注重地區之需要,以維持各地區人民享受高等教育之機會均等,而促進全國文化之平衡發展”[3]287。然而,未待其付諸實質性的行動,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便迫使中國高等教育開啟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遷徙。

從客觀結果來看,大量高校在全面抗戰時期向后方轉移奠定了內陸地區高等教育的基礎。至1947 年,全國專科以上學校由1934 年的110 所增至207 所。以本科以上學校為例,1947 年130 所本科以上學校分布重心在東部地區(83 所)、西部地區(29 所),中部地區(18 所)。西南地區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腹地,隨著沿海地區高校的大量內遷,這一地區在抗日戰爭后成為當時中國高等院校相對集中的區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傳統空間布局。中部地區情況較為特殊,該地區所擁有的18 所院校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沿岸的湖北和湖南,地區內的河南、山西、安徽和江西四個省份的高等教育力量較為薄弱。數據的集中度顯示,高校在地理上的聚集已經開始呈現“東西強,中部弱”的特點。然而,盡管戰爭時局造成的遷移對中國高校布局進行了一定修正,全國高校地理分布不均的狀況仍在繼續:華東地區在作為高校的主要聚集地,高等教育資源在全國占有絕對地位,而內蒙古、西藏、青海、寧夏等邊遠省份在當時還是沒有一所正規高校。

(二)空間重構:1949年至1953年高校布局的演化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接管的正規高等院校總計205 所,其中公立學校124 所,私立學校81 所(如圖1 所示)。自1949 年下半年始,全國小范圍內的高等院校調整始終在平緩地推進。1952 年,在前期院系局部調整的基礎上,教育部制定了全國高等學校大規模的調整方案,對整個高等教育體系進行系統的改組。經過一年的調整,全國高校由211 所減少到201 所。1953 年院系調整結束時,高等院校的總數已減少至182所。這182 所院校在地理上的調整主要以六大行政區為資源配置單位來劃分高等教育資源的聚集區域和范圍,與1949年相比,調整后的格局如圖2所示。

圖1 1949年全國高等學校省域分布圖①

圖2 1953年各行政區及內蒙古高等學校分布圖

從區域來看,第一次院系調整對空間的重構主要表現為:首先,作為全國高等教育資源聚集指數最高的華東地區,此前集中了全國大約39%的高校,在院系調整時期由于名不符實的高校以及教會學校的大量撤銷,其占比下調至30%;西南地區的高校數存在同樣縮減的情況,僅四川一省就裁撤了不少辦學質量不高的院校。其次,從增長的情況方面來看,華北地區的北京高校數量增加最為顯著,由1949 年的15 所攀升至26 所,進一步鞏固了其學術文教中心的地位。解放較早的東北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進行了調整,通過合并“偽滿”時代的教育或研究機構等方式,設立了沈陽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大連大學等高等院校,東北地區的高等教育實力有所增強[4]176。最后,在廣袤的內陸,1949—1950年,整個西北地區有且僅有9 所高校,經過院系調整增至13 所,高等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該地區高等院校的絕對數與其他地區相比仍然很少,并且寧夏、青海兩省在當時還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1953 年的高校專任教師數、學生數同樣反映了高等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這種不平衡。表1 數據顯示,華東和華北兩大行政區聚集了全國半數以上的專任教師與學生,集聚程度顯著高于其他行政區。西北和西南地區無論是高校專任教師數還是學生數,資源集中度遠低于其他地區。

(三)空間擴張:1954年至1960年高校布局的調適

按照官方對1952 年至1953 年院系調整結果的評估,這兩次院系調整“結束了院系龐雜紛亂、設置分布不合理的狀態,走上了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培養專業人才的道路”[5]60。一方面,1950 年代初期的調整以大行政區為單位建立起了科目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并按照六大區的行政中心配置建立起了北京、沈陽、上海、武漢、西安、重慶、成都等區域高等教育中心,配合了工業化建設。但另一方面,教育資源在行政中心地區的聚集造成了各省市地方之間的“中心—外圍差異”,此問題與經濟發展格局影響下的東西差異一起構成了中國高等院校空間分布特征及均衡性演變的基本框架。

自1950 年代中后期起,新的政策開始有計劃地全面縮小沿海和內地、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總差別。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也在此后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任。1955 年7 月5 日李富春在《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指出:“為了適應在全國范圍內經濟建設的需要,高等學校尤其是高等工業學校過分地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狀況,在今后的發展計劃中,應該逐步地加以改變。在沿海城市中,今后一般地不應該再新建和大規模地擴建高等學校。內地的高等學校應該按照合理的部署,逐步地建設起來。”[6]同年7 月30 日,高教部發布《關于1955-1957 年高等院系調整有關事項的通知》進行第二次院系調整。此次院系調整目的在于改變高等學校過于集中在少數大城市或沿海城市的狀況,并將沿海地區一些高等學校的同類專業、系遷至內地組建新校,或加強內地原有學校,或將一些學校全部或部分遷往內地建設,增設新專業,擴大內地高校規模[7]21-22。1955 年至1957 年間,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天津、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一些高等學校調出有關專業遷往內地,在武漢、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建設了測繪、石油、建筑、電訊、化工、動力等工業學院,并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山東大學、華東航空學院等校遷至內地[8]134。

截止1957 年第二次院系調整結束時,內地高等教育無論是高校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實質性改觀。作為當時建設重點的西北,西安的高等學校由1951 年的8 所,增至1957 年的22 所。這22所高校構筑了西北地區機、電、建筑、冶金、紡織、水利、軍工等相對完整的高等工程學科體系,由此奠定了改革開放后西北高等工業教育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基礎,為黨中央實施開發振興西部戰略提供了重要條件[9]。同樣處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1957 年,甘肅全省高校專任教師由1949 年的238人增至1 187 人,增加了4 倍。“一五”計劃期間,甘肅高校在校學生平均年增長速度為25.4%,發展速度甚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8.2%。[10]701955年,為適應西南無線電工業基地對電訊工程人才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學有線電系、華南工學院電訊系和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的部分教師調集成都,于1956 年組建了全國第一所電子工業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部分專業和教師也遷往重慶,成立了重慶醫學院。[11]12作為西南腹地,四川高校數量從第一次院系調整后的14所增至22所,如圖3所示。

圖3 1957年高校省域分布圖

從整個分布來看,1955-1957 年高校布局調整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進一步推進了內地高等教育的發展,西安、重慶、武漢、成都躋身于全國高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青海省也建立起了第一所高等院校——青海民族學院;二是原高等教育資源富集區的發展速度受到抑制,“華東的發展速度甚至在全國的平均線以下,北京的增長率和全國基本持平,不足1 倍”[12];三是內地與發達地區的關系不斷發展,拓寬了高等教育資源地方整合的途徑,內地高校數量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 所,在校學生數占比也由1951 年的38.6%上升到44.1%,但這種整合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算是在地域遼闊的內陸地區,資源依舊被集中在作為地區中心的少數城市,例如西北地區的西安以及蘭州集中了本地區的大多數高校資源,而青海、寧夏的高等教育在這一時期發展仍然十分緩慢。

1958 年上述趨勢出現了轉折。由于國家對教育普及性、實用性的期望,以及擴大地方管理權力的改革使得各省市將重點轉向建立自己的大學體系,地方創辦的大學明顯增多。許多省份都在這一時期積極創辦了包括工、農、醫、師范、政法、綜合等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全日制高校從1957 年的229 所猛增至1960 年的1 289 所。大批省屬院校在遼闊的疆域上建立起來,結果,除西藏外,寧夏也在這一時期內建立起了自己的高等學校,青海省的第一所綜合大學——青海大學也在西寧市成立。

由于各個省、市、自治區的持續努力,高等院校在原有空間結構和形態上獲得了進一步拓展,西部地區人均擁有的高校數量與中東部地區差距進一步縮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了省內高校過于集中于省會城市的狀況,教育資源從中心城市擴散至周邊。然而,高等學校這一時期在規模和地域上的擴張是以犧牲辦學質量和學術水平為代價而實現的。從1958年至1960年,高校學生由65萬人激增至96萬人,數量上的高速擴張不僅沒有與高等教育質量齊頭并進,高等教育在投入與產出上并沒有達到相對均衡,還超過了國民經濟的承載能力。

二、二十世紀中葉高等教育格局重構的運作機制

教育資源在地理空間上的機會可得性差異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對20 世紀中葉高等教育格局演變的歷程分析,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在空間布局上的均衡性發展綜合考慮了教育資源的獲取機會、區域經濟發展等因素。在這一時期,國家建設的客觀規律成為高等教育格局調整的基本依據,將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在經濟不發達的內陸地區也顯示了當時政策在社會公平維度上的考量,同時,高等教育自身對經濟和政策需要的反應也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高校在地理上的發展。

(一)以經濟增長效應為目的的空間調整

從理論上來說,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重要變量,至少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人力資本能夠為經濟系統的結構優化提供有效支撐。二十世紀中葉,現代國家建設與高等教育實現緊密聯結的基本邏輯是:首先,社會建設的目的之一在于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其次,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建立足以實現工業化的相應秩序;最后,高等教育被納入到這個秩序之中,其性質、任務和發展方向以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中心。盡管知識因素在20世紀中期還并未成為各地區之間經濟增長差異的主流解釋,但當時的政策表明,決策者仍然敏銳地察覺到知識生產同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僅如此,提倡“大眾的”教育背后也包含了讓社會全體成員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變革的內在要求。1950年6 月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就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問題,提出了三項基本方針,即:高等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尤其是經濟建設服務;高等教育向工農開放;向計劃經濟過渡[13]。

但大學的發展方向在政治框架中被確定下來以后,大規模的改革并沒有隨之而來,在推動精英大學系統向“大眾”轉變的過程中遭遇到社會經濟對高等教育改革的限制。1953 年大規模經濟建設帷幕的拉開,增強了對人才需求的緊迫性。此時高等院校在分布上的狀況是:1951 年底,全國206 所高校,集中分布于先進的沿海城市,其中北京(21所),天津(8所),江蘇(12所),廣東(12所),遼寧(15 所),中西部地區高校相對集中于四川和湖北兩省,其余省份高校數量僅占全國的14%[14]975。周恩來認為:“舊時的高等學校如此畸形地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十分不利于建設社會主義。”[15]183高校在地理分布上的過分集中不僅使得教育資源占有、受教育機會不平等成為不爭的事實,也無法配合國家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戰略部署。

因此,1950 年代初期按照行政區域配置高等教育資源時,最初并沒有過多考慮高等院校在地理分布上的均衡化問題。高等教育此時的中心任務是按照蘇聯模式進行專業化重組,在六大行政區域中建立起包含綜合、師范、農林、政法、醫藥類等在內的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在高等教育和經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家以行政性整合手段將資源和權力高度集中,采取“有重點地穩步前進,不齊頭并進”,實事求是地采取“重點建設”策略是有效且符合實際的,六大區的行政中心北京、沈陽、上海、武漢、西安、重慶、成都在第一次院系調整后成為新的高等教育中心。1953 年,這幾個省市的高校數量就占了全國總數的42%。

大學在地理分布上的這種調整反映了20 世紀中期高等教育為適應經濟建設在職能方面的擴張。按照蘇聯模式重構的高等教育體系及其在空間格局上的重塑,目的之一是為了容納更多的大學適齡人口以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去民國時期所形成的精英教育并不以訓練年輕人適應特定職業為目的,而1950 年代高等教育的變革被普遍視為技術和專業教育確立的標志。因此,院系調整初期對大學在空間格局上的改變并不以“平均主義”為價值取向推進高等教育在地域上的均衡分布,相反,高等院校在各大行政區域中心的聚集,本質上是為了集中資源建立適應工業化建設的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將高等教育置于國家恢弘的現代化建設框架中。

(二)“公平”政策導向的空間優化

盡管1950 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平均或者公平的議題并不在主要考慮范圍之內,并且資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高等院校在遼闊疆域上的分布。但高等教育在結構和專業上的重組對公平問題有著顯著意義,因此,在完成高等教育內部結構性調整之后,國家開始著力解決高等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問題。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該問題是高等教育結構化調整之后的衍生結果,相反,對于公民理應平等地享有教育資源和權利一直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重新定義了中國教育的性質。創建屬于絕大多數人民的大眾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追求平等的時代背景下,關注個體發展的政治理想圖景的表達。從邏輯上講,如果高等教育必須面向“大眾”是國家政策計劃的結果,那么一個開放而包容的高等教育系統理應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為各個地域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提供受高等教育機會。

因此,1950 年代中期以后,政策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狀態。這些政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調整:一是充分利用內陸地區的自然資源以改變該地區的經濟面貌;二是利用沿海地區的物質資源支援內陸建設,通過一整套措施控制人力、物力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和流動。根據“一五”計劃財政投資的地區布局來看,在充分利用東部沿海老工業基地的基礎上,為改變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新的工業基地布局明顯向中部和西部地區傾斜。蘇聯援助的156 項重點工程中的106 個民用工業企業,大部分布置在東北和中部地區(東北50 個、中部地區32 個);44 個國防企業中,中部和西部地區就占了35 個。[16]79全國陸續建立起了包頭、蘭州、西安、武漢、重慶、成都、烏魯木齊等新興工業城市。諸如此類的行動將全國格局劃分為沿海和內地兩大經濟帶,政策向內地的傾斜暗示著對資源和財富再分配的均衡化努力,至少官方認為沿海和內地兩者都需要較高程度的均衡發展。國家在高等教育地理分布上采取“拉平地區間差距的平衡發展戰略”[17],就是將沿海地區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以行政化手段進行再分配,從而克服當時所批判的“畸形發展”狀況。

(三)教育“高質量發展”對空間擴張的限制

在1949 年12 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官方就曾聲稱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中有益的經驗,利用蘇聯的經驗改造教育。事實上,上述三種經驗在1950 年代初期就已相互糅合,圍繞“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二者間的平衡與發展也一直是1950 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高等教育需要設法進行精英化教育以支撐現代化建設,但對教育普遍性和實用性也強調,又期望高等教育延續延安時期的本土化方式以更快速度達到社會建設的目的。

兩種不同路線構成了此時高等教育的一體兩面。關鍵問題在于,高等教育機構在與社會及其經濟、政治機構發生緊密聯系的同時,社會可能更強調高等教育的“公共責任”[18],而逐漸削弱高等教育機構發展的自主權。該問題在五十年代后期更為明顯,違背教育發展規律給教育系統或是趨向普及高等教育的社會都造成了負面影響。1958年9 月,為配合經濟建設上的大躍進,中共中央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為了多快好省地發展教育事業,必須采取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全面規劃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以15 年左右的時間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以15 年左右的時間從事提高工作”[19]1147。教育領域里的“躍進”拋棄了先前對提高教育質量的謹慎做法,同時國家擴大地方自主權的行動,使得高等教育暫時得以在此前高度統一和集中的管理體制中松綁,各省都積極建立了自己的大學。

但大學在地理上的遍地開花并不能視為高等教育均衡化的結果。相反,高等教育以過快的速度普及實用性教育而在空間上進行無序擴張,忽略了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進一步破壞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合理狀態,并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價。1961 年7 月3日,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調整工作會議,討論了縮短戰線、壓縮規模、合理布局和通過調整工作集中提高教學質量等問題。鄧小平在討論文教工作時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提高水平,要少辦些學校,把它辦好。[19]1147在此情況下,教育部于1962 年成立精簡調整辦公室,開始著手整頓高等教育發展上的混亂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整過程中,仍然給予了落后地區一定的照顧。如陸定一在1959 年中央教育工作會議上談到當時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時,提出整頓時要注意“對教育事業比較落后的省、自治區給以某種照顧”[20]618。到1963年,全國高等學校由1960年的1 289所調整合并為407所。

總體而言,20世紀5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在追求大眾向度的過程中出現了數量與質量的尖銳矛盾。盡管政策努力保持普及與提高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但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使得最初的謹慎做法被拋棄。高等教育機構在地理上的擴張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均衡化結果,反而造成教育質量的下降和浪費教育資源的后果。要創建容納 大眾的教育除了要遵循所強調的平等主義或者說當今語境下的公平理念,還需要理性考慮高等教育系統的規律以及國民經濟的承載力。

三、空間重構與擴張的影響及意義

從結果來看,20 世紀中葉高等教育格局調整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促成沿海和內地高等教育資源趨于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奠定了內陸地區未來發展的基礎;二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今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區域分布,“東西強、中部弱”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仍未很好地解決。

就第一個方面而言,國家運用行政手段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再分配,在高等院校地理上的分布問題率先關注了沿海與內地的差別。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后期,高校調整著重擴大了長春、哈爾濱、呼和浩特、太原、鄭州、西安、蘭州、武漢、長沙、重慶等內地城市高等教育的規模。從長時段來看,在宏觀區域發展上采取的這種平衡發展戰略,改善了落后地區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的貧弱狀態。高等院校在地理上的縱深推進為各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注意力進一步向中西部傾斜,這些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成為振興西部戰略中的重要支撐力量。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格局發生了位移,“東西強、中部弱”的格局在這一時期得到強化。1952 年至1953 年國家對高等教育格局的調整主要是在各大行政區內解決高等院校課程和專業設置的問題,但通過抽調其他優秀院校的專業、師資力量確保在某些中心地區集中優秀大學的做法,事實上使得大行政區內的不均衡問題持續存在,辦學質量差距因此被進一步拉大。對中部地區而言,此次院系調整使得歷史遺留下來的中部地區高等教育薄弱的問題進一步明顯。到1953 年底,全國14 所綜合大學中,中部地區僅有武漢大學1 所綜合性院校,東區地區則有9 所,西部地區有4 所。因此,如果僅從推進高校地理分布的均衡化結果來看,以大行政區為單位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劃分和配置,并沒有根本改變在長期歷史慣性下形成的高等教育資源空間分布的嚴重失衡狀況。1955 年至1957 年第二次院系調整以平衡地區間的差距為戰略,試圖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發展失衡問題。這個舉措直接推動了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但對中部地區的忽視又使得在宏觀區域發展上仍然存在不平衡的問題。結果顯示,1963 年全國共有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66所,其中,東部地區54所,中部地區5所,西部地區7所。盡管中部和西部地區在重點大學數量上并未有太大差別,但中部地區5 所高校集中分布在長江沿岸的湖北、湖南等省份,河南、山西等人口大省沒有一所重點高校。

綜上所述,從高等教育“均衡化”議題來審視20 世紀中葉高等教育空間格局的變遷歷程,有以下兩個問題值得關注:其一,盡管這一時期政策偏好在高等院校空間格局的形成中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但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資源供給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需求之間的矛盾又限制了高等教育在空間格局上的調整。作為社會資源再分配的一種手段,高等教育空間布局上的變動本質上是資源的重新配置。地區能夠從高等院校的“集聚效應”中受益,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長久的動力。但所謂的“均衡化發展”并不是“一攤子鋪開”似的平均化,高等院校在地理上的分布還需要考慮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承載力之間的平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高等院校在地理上的無序擴張反而造成了資源浪費、教育質量下降。由此,對二十世紀中葉高等教育空間格局調整省思的第二個問題是,高等教育格局的調整必須在公平與效率兩個基本價值坐標上進行。高等教育在長期歷史慣性和自然地理等條件的限制下所形成的非均衡性,使得不同區域的人口未能平等地享有發展機會。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共產黨推進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在以公平為導向的前提下,將高等教育進一步向落后地區推進。這對當下的社會發展來說,影響深遠。但五十年代后期過快的以及大規模的追求配額化的均衡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及社會效益。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院校在地理空間上的調整,必須平衡好高等教育同社會變革之間的復雜關系,并考慮規模與質量、公平與效率等問題的協調發展,而這些問題在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語境中仍然無法回避。

無論如何,二十世紀中葉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為當今高等院校在地理分布上的調整提供了歷史的鏡鑒。正如劉少奇當時指出的:“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必須同經濟建設的發展相適應,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既要考慮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又不能超過實際的可能性,不能要求過多過急”[21]243,這不僅是對當時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總結,也是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真切認知,更對日后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有著重要啟示。

猜你喜歡
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a毛片免费观看|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538精品在线观看|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黄色国产在线|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综合干|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999国产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a级毛片|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98超碰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五月天综合|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丁香婷婷激情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AV区| 国内毛片视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色视频久久|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一级毛片yw| av在线无码浏览|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