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菁
話題導入
說起“辯論”,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最終說服了孫權同意與劉備聯盟共抗曹操,這是口才與學識的較量,也是思維和膽識的對決。這一段對話非常精彩,經常被后人津津樂道,可以說是“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有力佐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辯論。
技巧點撥
辯論的“原則技巧”有哪些?
1.表達清晰,聲情并茂。
辯論應該用普通話進行,發言過程中,口齒清晰,語速正常,這樣才能把你所要傳遞的信息準確傳遞給辯友和聽眾。辯論要明之以理,也要動之以情,要注意根據表達的需要,調整語速、語氣、語調,使自己的表達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2.觀點鮮明,協同作戰。
立論時,一定要鮮明地表達己方的觀點,切不可模棱兩可,含糊其詞。辯論需要團隊協作,在辯論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內部觀點的一致性,不要出現同意對方觀點、失去己方立場的情況。
3.善于聆聽,快速反應。
善聽是善辯的前提。在一場高水平的辯論賽中,僅自由發言的幾分鐘時間里,正反雙方的交鋒可以多達幾十次,平均幾秒鐘就要進行一次聽和說的轉換。辯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聽清、聽準、聽懂對方的發言,快速思考,或者發現對方觀點和語言表達上的問題,或者抓住對方論據上的疏漏,或者指出對方論證方法的錯誤,給對方以有力的批駁。
4.語言準確,簡潔有力。
辯論賽針鋒相對的特點,決定了辯手在陳述己方觀點、反駁對方觀點時,要特別注意邏輯嚴密、表達準確,避免詞不達意或自相矛盾,讓對方抓住漏洞和把柄。同時,語言要簡潔干凈,避免拉雜、冗長,做到既能清晰表意,也能有力反擊。
5.保持風度,沉穩鎮定。
辯論既是“智商”的交鋒,也是“情商”的考驗。站在辯論場上,進行唇槍舌劍之戰時,既要耳聰目明、能言善辯,也要保持良好的儀態風度:局勢順利時,不要得意忘形、趾高氣揚;暫居弱勢時,也要沉住氣,不能自亂陣腳。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是應該量力而行還是應該勇毅出發呢?”根據這一論題,下面兩位同學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師生討論
老師:“事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為了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找出真理,往往會用到辯論的方式。辯論是一種雙方或多方觀點對立而產生言語沖突的交際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辯論不是東拉西扯、強詞奪理,而要緊扣論題、各抒己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辯論。
老師:誰能說說辯論有哪些基本要求?
鐘天篪:我知道!辯論前,要做充分準備,要有針對性地收集材料。既要收集能證明自己觀點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駁對方觀點的材料。選擇的事例要有說服力。根據觀點對材料進行梳理、歸納。
李思齊:我覺得辯論時既要證明自己,又要反駁別人。要充分利用時間,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方陳述時,要注意傾聽,抓住對方的漏洞。自由辯論時,進一步強調我方觀點,并針對對方觀點進行有效的反駁。
鐘天篪:辯論就是擺事實,講道理。要用條理清晰的語言、具有說服力的事例說服對手。
李思齊:還要做到聲音洪亮,表達清晰,聲情并茂。
老師:說的很不錯。在辯論中,因發言時間有限,我們還要學會精煉語言,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思路、表達觀點。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則辯論實例:
辯論問題: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長?
正方:我方認為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長。首先,逆境增長人的經驗與知識。逆境時,在壓力的影響下,人對周圍事物的感覺會更加敏感,從而促使人能更快發現問題并且解決,而解決問題就可以得到經驗與教訓,從而促進人的成長。
其次,逆境拓寬了人的視野及格局,可以充分鍛煉人的抗壓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等等。從這點上看,逆境比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
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人在千年之前就已經證明逆境能夠激勵人奮發有為,創造新的成績。“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三點共同論證,足以證明我方觀: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長。
反方:我方認為過度的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長。我們見過太多這種一蹶不振的例子。有的人在工作逆境中扛不下去放棄了生命,有的人忍受不了感情的沖突選擇了逃避與人建立感情。有的人年紀輕輕只想“躺平”……人如果面對過度的逆境,很容易陷入“我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的錯誤認知,然后感到壓力、艱難、沮喪,自然就不能得到成長。
老師:看了上面的例子,相信同學們對辯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請鐘天篪、李思齊兩位同學就“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是應該量力而行還是應該勇毅出發呢”這個辯題進行立論吧。
鐘天篪:我方觀點是: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要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的定義是“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事”,“量”是一種對自身能力合理的評估,避免了盲目性、不合理性,是一種科學客觀的選擇。在此基礎之上便可以采取相對正確的行動,否則,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戰國時期,秦武王自不量力的后果,大家有目共睹,一代力大無窮的奇人,雖有千斤之力卻難抵大鼎萬斤之勢,最終因舉鼎絕臏而亡,過程與結果都可謂浪費價值。
量力而行,是要努力強大自己的力量與方法。“量力而行”出自《左傳》的“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其間的故事亦可見“增力”之重要:春秋時,息國侯和鄭國公因言語不和而絕交,息國侯惱羞成怒,直接伐鄭,結果大敗而還、自取其辱。他不曾有強大自己的意識,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勇氣”若如此,不如稱之為“意氣”。而越國國君勾踐在亡國后臥薪嘗膽,不斷增強力量,最后復國滅吳,堪稱一霸。
量力而行,也要活出自己,發揮自身價值。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當時天下依舊是藩鎮割據的局面,如何進行統一呢?趙普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建議——先南后北,先易后難。他清楚當時北宋的國力雖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但是兩線作戰,強攻硬打的實力尚且不足,只能量力而行。最后,在如此戰略之下,北宋統一了中原。朱元璋亦是如此,也先采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平定了天下。這兩位就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之上開創了王朝,鑄就了一番事業。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要量力而行。
李思齊:我方觀點是: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要勇毅出發。
愛迪生從小就熱愛科學。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想,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人窩在上面行不行呢?于是他就用茅草搭好窩,蹲坐在上面,直至天黑。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但愛迪生卻增長了知識,也更加篤定了多實踐、多行動的決心。
面對不可能的任務,我們要勇毅出發,發掘無限的潛能。鮑勃萊利曾說:“英雄不是在逆境中創造而生的,而是在逆境時,我們內心的‘英雄’被釋放出來了。”人的潛能就像舒適圈外的寶藏,你若不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永遠也挖掘不出它;你不勇敢出發一次,又怎能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要勇毅出發,遇見更好的自己。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智商僅有75,可后來他聽了朋友珍妮的話,開始了“跑”。此后,他“跑”進了大學,“跑”成了橄欖球巨星,“跑”成了戰場中的英雄,“跑”紅了全美國。他用奔跑創造了奇跡,展現了何為勇毅出發。也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只要愿意走,路總是有的,我們不能一直循規蹈矩,總要勇敢一次,撕開那層“云霧”,遇見更好的自己。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要勇毅出發。
老師:感謝以上兩位同學的精彩發言。辯論不僅能鍛煉一個人說話的技巧,還能鍛煉其觀察、思維、應變的能力,考查其知識積累。辯論是一門很有實用價值的藝術,我們要不斷解碼藝術背后的奧妙,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鍛煉自己的口才,提高自己的說話交際能力。
【湖南長沙市怡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