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瓜的表皮是由角質層和蠟質層組成的。角質層就像是黃瓜的皮膚,蠟質層又分為內蠟質層和外蠟質層——內蠟質層鑲嵌在角質層中,外蠟質層覆蓋在角質層表面。
角質層擁有像硬海綿的網狀結構,在角質層生長的過程中,蠟質不斷填充其間,形成了內蠟質層。角質層平坦程度的不同,會造成表皮鏡面反射能力的不同,呈現出光澤度的不同。

?有的黃瓜光溜溜,有的黃瓜灰溜溜(供圖/呂立軍)
不僅如此,角質層的厚度和其中的蠟質含量,也是影響黃瓜光澤度的重要因素。光澤度高的黃瓜,往往蠟質含量較低且角質層薄,使角質層通透性變高,因此看起來是光溜溜的;光澤度低的黃瓜,該層中通常有較高的蠟質含量,角質層厚,通透性變低,黃瓜看起來就沒有那么光亮了。
蠟粉是外蠟質層的另一種稱呼,它也可以影響黃瓜的光澤度。蠟粉又被稱為果霜,由脂肪酸、烷烴、醛類等有機物和以二氧化硅為主的無機物組成。通過掃描電鏡發現,蠟粉主要是由黃瓜表面一些非常細小的表皮毛(球狀體)破碎后產生的蠟質晶體形成的。這些蠟質晶體在黃瓜表面的不規則分布,使得果實表面對光的鏡面反射減少、漫反射增加,黃瓜的光澤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黃瓜表皮中角質層的平坦程度、厚度和其中蠟質的含量,以及散落在表皮上的蠟質晶體數量共同決定了黃瓜的光澤度。

?黃瓜表皮染色縱切圖。黃瓜表皮中的角質層和蠟質可以被相應的染料染紅,這張圖中可以看出,蠟質填充在角質層中,且表面粗糙的黃瓜角質層更厚、蠟質含量更高(繪圖/張玲)
研究人員還發現,黃瓜的光澤度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黃瓜表皮角質和蠟質的形成,不僅受到其體內的基因控制,還受到環境條件(例如溫度、濕度、光照)的影響,從而決定黃瓜的光澤度。
黃瓜表面的蠟質,雖然會讓黃瓜看起來有些灰溜溜的,卻也像盾牌一樣,為保護黃瓜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減少黃瓜水分的散失,還可以反射有害光線,阻止有毒物質(例如農藥)進入黃瓜內部。蠟質由于含有許多烷類和脂類而具有疏水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細菌、真菌和病原體的附著和入侵。不僅如此,若有害蟲想要啃食黃瓜,也會被這些堅硬的蠟質“擋在門外”。

?使用優良南瓜砧木嫁接后,黃瓜也可以通過減少果皮上蠟粉的數量提高光澤度,讓本來的灰溜溜變成光溜溜(供圖/袁露露)
世界多姿多彩,薄薄的黃瓜表皮竟也有大內涵??茖W的真諦,就藏在你的觀察力與好奇心中。
餐桌上,我們吃到的黃瓜清脆可口、營養豐富。然而,最初的黃瓜卻不是如今這般口感和形狀。
最初,野生黃瓜的個頭很小,比葡萄粒稍大一些,形狀為橢圓形,味道苦澀,難以下咽。經過了漫長的自然變異和人工馴化,野生黃瓜才變成如今這樣。一般認為,黃瓜起源于印度-喜馬拉雅山脈一帶,在印度完成最初的馴化后,向外傳播到中亞、西亞,再傳到歐洲和美洲。
我國黃瓜的傳播歷史悠久?!侗静菥V目》中記載,“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即黃瓜最初是由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彼時名為胡瓜?,F代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黃瓜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