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恩
(福州廣播電視臺,福建 福州 350001)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行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同時也促進了傳統媒體反省己身,在保證自身優勢的前提下創新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業態沖擊下的競爭力。時政新聞是傳統媒體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幫助人民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和國際局勢。而在時政新聞中,時政新聞攝像的意義十分重大。
時政新聞是國家傳遞觀念與思想的重要途徑,對于國家黨政機關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故而時政新聞的拍攝有別于一般的新聞內容拍攝。時政新聞攝像對于拍攝的角度、時機、效果都有很高的要求,處理也需要比一般攝像內容更為精細。時政新聞突出了政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輿論引導上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時政新聞攝像具有時效性的特點。對于大眾而言,與國家大事和領導集體的距離實在太過遙遠,他們能夠近距離接觸時政的途徑就是時政新聞攝像。時政新聞攝像內容是最近或者當前正發生的新聞事件,可以更好地把國家對于重大事件的關切和重視傳遞給百姓,傳達領導集體對于事件的態度。其次,時政新聞攝像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事件發生時的具體情況被如實記錄并傳達,可以讓民眾對于事件產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新媒體背景下,由于傳播途徑多元化,各種類型的新聞傳播途徑比比皆是,通過其他渠道轉播的新聞很有可能被歪曲或者篡改,時政新聞的重要性更被凸顯。此外,新聞傳播主體廣泛化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新聞傳播主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由以前的官媒變成了如今的自媒體,民眾只需要通過電腦或智能手機的軟件就可以輕松獲知新聞,時政新聞攝像的客觀、準確、公正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新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攝像首先要注意內容的客觀性。作為官方發聲的渠道,時政新聞一旦有了自己的立場傾向,就會降低官方媒體整體的可信度,乃至降低國家公信力。其次,要注重內容的準確性。官媒和營銷號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內容的可信度,如果時政攝像的內容不夠準確,其模糊的部分一旦被有心人惡意揣測、大肆傳播,導致的惡劣后果不可估量。最后,要注重內容的公正性。因此,從整體上看,在當前的新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攝像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相應的解決辦法。
在當前的時政新聞攝像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攝像畫面不穩定的問題。在新聞節目的要求中,嚴謹是第一要務。新聞節目的演播詞要經得起反復推敲,措辭要合理且恰當。因此,對與演播詞相輔相成的時政新聞攝像要求就相應提高。在時政新聞攝像當中,會運用到多種不同的拍攝手法,對攝像記者的專業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時政新聞攝像實踐當中,經常會出現由于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畫面不整潔、鏡頭亂晃,降低了時政新聞的表現力和專業性。
許多時政新聞節目在編排、采訪的過程中,對真實性、時效性的要求很高,要求攝像記者擁有相應的隨機應變能力,并且能夠及時、準確地捕捉畫面。然而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許多攝像記者專業性不足,或者隨機應變能力不高,對突發事件應變不夠靈活,對畫面的捕捉不夠及時、準確,在向觀眾傳達新聞內容時有所遺漏,最終導致對新聞內容的傳達不夠完整,思想傳達不夠準確、缺乏感染力。
在當前的時政新聞攝像中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就是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固化。在新媒體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織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大眾已經習慣于每天都有新鮮事物誕生、舊有事物退出歷史舞臺的現狀。在當今社會,新鮮感是各行各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對于時政新聞來說也是如此。時政新聞傳遞的雖然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實時報道,但是很多報道方式卻千篇一律,對時政攝像部分而言更是如此。
此外,許多攝影工作者受舊有固化思維的影響,認為時政新聞不需要與其他種類的新聞競爭,沒有全局觀念,精品意識不強。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會出現鏡頭語言使用不當的問題,甚至應該著重介紹的部分缺失。例如在拍攝宣傳類節目時,過于側重積極結果的拍攝,對實踐當中遇到的困難和提出的解決策略缺乏相應介紹,遑論細節補充。這就使新聞的可閱讀性大大降低,在匹配解說時也會出現問題,最終影響整體的節目編排。
時政新聞的內容是實時更新的,素材十分充裕,有的攝影記者為了豐富新聞內容,會先拍攝許多鏡頭畫面,再進行后期剪輯與制作。但是在時政新聞的制作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畫匹配。攝影記者拍攝的鏡頭畫面過多,后期往往難以準確匹配,最終會導致新聞播出時音畫不同步。同時,鏡頭的情感表達也應當與新聞內容的主旨相吻合,既不能過于重視鏡頭的藝術性、忽略寫實性,又不能在鏡頭表現時過于呆板無趣,讓觀眾喪失觀看興趣。
除此之外,時政新聞攝像的時間長度也應該恰當控制。時政新聞主要內容是敘事,這就決定了一個鏡頭的展示時間不能過長。敘事對于觀眾而言,趣味性本就不高,鏡頭切換過慢會導致觀眾在觀看時政新聞時愈感枯燥乏味;鏡頭的展示時間也不能過短,過短的鏡頭時長會導致觀眾尚未弄清事情經過就被強行打斷,觀看體驗差。此外,在進行近遠景切換時,需要仔細斟酌。例如,展示一件事整體樣貌,需要用到遠景拍攝,以此來將人物關系展示清楚;在詳細介紹個人時,則需要用到近景拍攝,將人物的面部表情等清楚展示,以此來提高新聞的專業性和表現力。
攝像記者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要突出一個“穩”字?!胺€”主要指的是拍攝的畫面要清晰、明了。對于觀眾而言,時政新聞內容本就不如娛樂新聞內容有趣、引人入勝,如果時政新聞拍攝的畫面不穩定清晰,觀眾的觀看欲望就會更低,甚至會引發觀眾的反感,造成受眾流失,這對于國家政策的宣傳和整體風貌的展示都是極為不利的。
除了拍攝的畫面要穩,拍攝的技術更要穩,穩定的拍攝技術才能帶來穩定的時政新聞展示效果。時政新聞攝像大多是現場直播,要求攝影記者拿攝像機的手不能晃動、搖擺,否則拍攝的畫面就會失真、不清晰。所以,對于時政新聞攝像記者而言,在開始拍攝時政新聞畫面之前,首先需要找到一個良好的站位。如果站位不佳,前方有遮擋,那么無論是專業性多強的記者都無能為力。其次就是科學使用三腳架,要保證被拍攝的畫面無論是動態還是靜態,都不能出現晃動。最后,在時政新聞的拍攝過程中,要多使用固定鏡頭,如果需要移動鏡頭拍攝,則需要讓鏡頭和畫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平穩移動。
此外,需要增強鏡頭感染力,最主要是突出時政新聞攝像中人物主體,保證畫面整潔和構圖平衡。比如,在拍攝領導人講話時,拍攝的內容要注重完整性,拍攝的圖像和聲音要保證清晰,同時要注意拍攝的位置。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時政新聞拍攝記者對于一些重要的場合和事件的拍攝,需要注意鏡頭切換,盡量做到在確保新聞專業性、準確性的同時,內容更豐富,觀看效果更好。在此過程中,時政新聞攝像記者要熟練掌握光影、布局、色調的細微差別帶來的整體效果的改變,避免因這些細節的失誤導致最終播放的時政新聞畫面過亮或者過暗,影響觀眾的觀看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的革新對攝影領域形成了沖擊,攝影技術的更新迭代、攝影器械的實踐創新等都對時政新聞攝像記者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需要廣大時政攝影記者修煉自身,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在新時代的沖擊下巋然不動,穩定前行。
時政新聞攝像是靠鏡頭來傳達內容的,不同的拍攝角度會帶來不同的表達效果。在時政新聞攝像工作中,時政新聞攝像記者需要根據不同的新聞內容,轉換和選擇技巧。時政新聞內容主要內容就是由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部分組成,但是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突發情況。這就需要時政新聞攝像記者擁有良好、穩定的心態,不能遇見突發事件就自亂陣腳,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職業使命,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此外,在時政新聞拍攝過程中,鏡頭語言的運用不可或缺。科學的構圖和專業的光影都能帶給觀眾良好的觀看體驗。實際上,雖然大眾對于專業的攝影知識可能知之甚少,但是對于美的感受卻是每個人都有的。因此,在時政新聞的拍攝過程中,合理適度地加工鏡頭畫面很有價值,對于提升時政新聞的受眾層面也有積極意義。從新聞播出的最終效果來看,觀眾對于時政新聞后期的配音解說記憶點并不強,反而對于時政新聞播出時的攝像畫面印象頗深,對于缺乏鏡頭語言表達的時政新聞認可度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鏡頭語言需要注意合理性和適度性。時政新聞畢竟是嚴肅、真實的,可以在確保時政新聞本質不變的基礎上,增添一些可觀賞性,不能本末倒置。此外,在適度藝術加工時,要注意時政新聞整體的平衡性。時政新聞是一個綜合成果,時政新聞的成功不是僅依靠時政新聞攝像的畫面就能做到的,后期的剪輯、配音都為時政新聞的最終播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時政新聞攝像記者要注重與其他組成部分相互配合,不能將原本嚴肅的時政新聞報道當成時政新聞攝像記者一個人的“秀場”。
當前,在新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攝像的發展前景愈發廣闊,由于時政新聞傳播媒介的拓寬和時政新聞受眾的擴大,時政新聞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提升。因此,時政新聞攝像記者更應當勇于自我革新,努力提升自身價值和能力,增強時政新聞的競爭力。
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新聞主旨。不論是時政新聞攝像還是后期配音、剪輯,其本質都是為了更好地傳達時政新聞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主旨,時政新聞內容的主旨就是時政新聞的根基。這不僅是對時政新聞攝像而言,對于所有期望傳播思想的行為而言都是如此。時政新聞攝像記者在攝像過程中,要在確保明確時政新聞主旨的前提下,盡可能完整傳達時政新聞的內容,這就需要時政新聞攝像記者在攝像過程中保持關注時政新聞內容,這樣才能確保時政新聞攝像鏡頭的連貫性。
此外,由于時政新聞的政治性,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要注意找好拍攝的角度和順序。因為時政新聞攝像經常涉及到領導人及國家官員,在特定的場合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對時政新聞攝像記者的拍攝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拍攝過程中,盡量弱化與事件無關的人和事,有礙觀瞻的景物也需要模糊處理,注意聲音錄制清晰,著重突出時政新聞中的主體人物。此外,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還要增加細節表現,如領導人之間的握手,領導人會晤時的神態、語氣等,提高時政新聞的感染力,豐富時政新聞的內容與表達方式,突出時政新聞想表達的主題思想。
再者,需要注意控制攝像時長。正如前文當中問題部分指出的,時政新聞攝像的時長對于事件的完整表達和觀眾的觀看熱情都有很大的影響。當一個時政新聞的攝像時長長,觀眾就會默認這件事的重要性很高;當一個時政新聞匹配的攝像時長很短,觀眾也會默認這個新聞的重要程度較低。因此,時政新聞攝像記者對于攝像時長的選擇要慎而又慎,不能大事件用短鏡頭,小事件反而占據大篇幅。
最后,時政新聞攝像記者需要做到用最短的時間記錄最重要的內容。由于時政新聞多數是即時新聞,攝像不可能重復進行,這就對時政新聞攝像記者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任何一個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時政新聞報道出現偏差,這對于時政新聞的公信力是致命的打擊。因此,時政新聞攝像記者在時政新聞攝像過程中,要精準地捕捉鏡頭。
綜上所述,由于時政新聞的特殊性,在新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攝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伴隨著巨大的機遇。時政新聞攝像在提升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為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和表達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廣大時政攝影工作者不斷挑戰自己、勇攀高峰,提升時政新聞的可讀性,提高觀眾的觀看感受,大力宣傳國家正面形象,增強國家公信力、凝聚力,在新媒體發展勢頭高歌猛進的情況下,助力傳統媒體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