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冉開梅 馮驛馭
每天清晨,都會有一班特殊的列車,穿過昏暗的黎明與漸亮的晨光,從郊外開進即將忙碌起來的城市中心地帶。
這班列車是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黃嶺至民安大道方向的首班車,因為主要乘客是來自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的菜農,他們都背著裝滿紅薯葉、辣椒、韭菜等的背簍,所以這班列車也被稱為“背簍專列”。
9 月27 日,我們凌晨5 點便從市區出發前往菜農們集中搭車的起點——石船站。當天下著大雨,我們直到6點20分才到目的地。
我們到的時候,老人們已在排隊等待過安檢了。因為乘車賣菜的老人較多,為了讓他們更方便,工作人員都是用手持式金屬探測器進行安檢。
6 點31 分,列車準時到站,老人們熟練地進入車廂,將自己的背簍、菜籃放置在中間空道處后,便在就近的位置坐下。他們普遍喜歡坐在列車中部相連的幾節車廂,便于互相聊些家長里短或是近日賣菜的收獲。
我們找了挨著他們的空位坐下,身旁的老人看我們拿著相機和筆記本,便問我們是不是來采訪他們的。
“對呀!我們今天要是沒趕上這班車是不是就遇不上你們了?”我們問。
“賣菜要趕早,那自然要趕首班車,正常情況下你趕不上首班車,肯定就遇不上我們。”老人說。
這位老人叫樊建軍,家住石船鎮石船家園安置小區。年輕時,他在東北當兵,退伍后在工地上干活兒,后來年紀大了便回家務農。兩個孩子在外地安了家,最小的孫子已滿10 歲,但樊建軍過不慣外地生活,也舍不得自家田地,便和妻子留在了家中。孩子勸他不要下地干活,他總說:“趁現在身子還結實,能多干點就多干點嘛!”
石船鎮的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了菜,種得多了,吃不完,鎮上也賣不出去,于是從今年1月起,樊建軍便開始進城賣菜。當時,能直抵石船的軌道交通4 號線二期還未開通,樊建軍和其他石船居民只能乘公交車進城。他們需先趕到石船鎮上的公交站,乘982 路公交車到龍興鎮,再依次換乘985 路、980路公交車到達魚嘴鎮,然后從魚嘴鎮乘坐888路公交車到達紅旗河溝站,再從紅旗河溝站換乘其他公交車前往觀音橋、黃泥磅、人和等繁華地帶的菜市場,單程需耗費超過3個小時。
現在,樊建軍一般選擇在觀音橋建新東路賣菜。他每天準時乘上4 號線,乘坐19 個站抵達保稅港站,在這里換乘軌道交通9號線抵達觀音橋站,只需80來分鐘。
在這班列車上,樊建軍感到很放松,一是換乘少,節約時間,很快就能抵達終點;二是列車車廂比公交車車廂更寬敞,過去公交車上放背簍、菜籃擋其他乘客路的尷尬不復存在。
“我做夢都想坐地鐵去城里賣菜!”樊建軍對我們說。
說起坐地鐵去城里賣菜的夢想,可不只樊建軍有,坐在我們對面座椅上的一位老人,也開始感嘆。
這位老人叫陳紅兵,和樊建軍住一個小區,他性格外向、嗓門大、愛與人攀談。他的兒子在外地開挖掘機,兒媳在重慶中心城區上班,妻子平日又在石船鎮上一所學校工作,沒什么人陪他說話,他成天感到憋悶,所以在賣菜路上見著誰都要搭上兩句話。
陳紅兵告訴我們,他還有兩個“賣菜伴兒”——今年70 歲的陽華和他的妻子。和樊建軍一樣,這3家人都是兒女在外務工,老人閑不下來在家種菜,把自家吃不完的蔬菜運到城里售賣。
陳紅兵說他早已學會用智能手機“刷”短視頻,但相較于能沉溺抖音、快手數個小時的年輕人來說,他只是偶爾刷一下,他跟我們說:“那個短視頻里面的人,不會和你聊天嘛!”
所以,往來石船與重慶鬧市區的3個多小時,成了陳紅兵難得的“聊天時光”。此前,他和陽華夫妻倆經常會在賣菜路上撞見,一來二去熟絡起來,便結伴而行,一路上談論軌道交通發車時間、兒女工作情況等,笑聲不斷。
但等列車一到站,他們便會快步離開車廂,行色匆匆,消失在城市早高峰的人流中。
對大多數人來說,石船站是軌道交通4 號線上遙遠的倒數第二站,但對這群老人來說,這是通往市區的第一站。當軌道交通延伸至城市更加邊緣的地帶,當城市的血液逐漸流過神經末梢,郊區的生活也得以延伸。
就像陳紅兵所盼望的那樣——“要是軌道能再修一截,修到我們安置房小區就好啦,來回還能少走點兒路”。
近段時間以來,許多媒體都采訪報道了重慶郊區農民“坐著軌道交通去賣菜”的故事,許多網友看過故事后紛紛評論,在這些畫面里看到了重慶的人情味兒,深受感動。
農民進城賣菜原本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為何這種現象的載體變成了軌道交通,就能“刷屏”網絡?
我們想,或許是因軌道列車里菜農進城的畫面,飽含著溫暖人心的時代力量。
這些進城賣菜的農民,大多年事已高,他們帶著濃厚的口音,有的雨衣早已陳舊,衣擺上掛著碎片;有的因為自身聽力退化,說話時嗓門兒難免大些。他們賣的紅薯葉,5 元一公斤,賣1.5 公斤才能在重慶城區吃一碗二兩小面,賣5 公斤才能在快餐店買一份低價套餐。他們的背簍寬大,讓本就緊張的車廂里顯得更加擁擠……
但,也正是這樣一群平凡的農民,同樣被城市,被軌道交通工作人員、被其他乘客溫暖以待,同樣沒有被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所遺忘。城市快速發展,不僅讓人們看到直插云霄的摩天大廈,也讓人們看到這些直擊人心的溫暖。
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和那些笑著說“我做夢都想坐地鐵去城里賣菜”的農民朋友有了共鳴——
重慶這座城市既然沒有遺忘進城賣菜的農民,那這片土地上每一個平凡的個體,自然也能被她溫暖的臂膀擁抱。風馳電掣的軌道速度,也散發著溫暖的民生溫度。
從坐軌道交通進城賣菜的農民,到在城市繁華地帶菜市場買菜的市民,再到城市更新、基層治理中一件件人們可感可知的小事,時代發展的成果正被人民群眾共享,一個個平凡人心中的夢想,正匯集成時代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