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司祺
(山西八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7)
醫院地塊的規劃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既要滿足目前需求,還應為未來的擴充建設留有余地。所以醫院的平面布局就成為規劃空間構架的重中之重。合理的、層次分明的空間單元結構,是像骨骼一般的存在。將分區理念引入空間單元的構架中,通過建筑單體的組合、過道、連廊、景觀中庭、戶外休閑綠地、停車場、公共服務區等空間有機的串聯起來。根據各自主要的功能及服務對象,空間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不同,將各個功能區塊進行有效組織與連接,構成全新的醫療單元空間關系[1]。
最開始的醫院大樓為主體,也是醫院唯一的建筑空間,這個時期的醫院還是以單體為主,所有科室集為一體,形式比較單一。
老舊的醫院布局形式,以門診、醫療診治、病房相串聯,占地面積小,停車空間未規劃,場地已硬化地面為主,沒有考慮到病人與外界空間的過渡,也未考慮到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問題停車擁堵問題嚴重,沒有對停車使用進行超前考慮,整體空間布局不合理。對后期醫院擴大規模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如何整合空間布局是這種老舊醫院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種布局為近年來常用的空間構架形式,以門診綜合樓為主體,門診、大廳、病房通過通道、各個診療室串聯起來,各單體之間通過道路分割,區塊感明顯,對空間的布局有了明顯的劃分與區分,停車位也以各個區塊分別布置設置,有效解決了以前停車亂,未規劃的問題,但硬化面積仍然是空間布局的主要室外組成形式,缺少綠蔭,正午的陽光成為地面氣溫過高的主要原因,人們除了在醫療大樓里休息,室外的空間利用率特別低,鋪裝上的座椅更多時候成為擺設,廣場上的健身休閑區域在白天也成了無人問津的區域。如何對室外景觀設計進行有效且合理的布局成為這類醫院需要改進的問題。
這種格局形勢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整合及升級,通過對現有醫院布局模式的結構重組,以及對周邊環境的綜合利用,合理調整醫院主入口、次入口的關系,方便出入醫院流線,增加了醫院建筑的生命周期,通過建筑模塊和組織方式及時適應新的使用需求,對外界也形成簡單的隔離區域,以最大的優勢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室外空間也以人的需求進行綜合考慮設計,通過一個個綠色組團進行劃分,通過藝術、文化、休閑療養、生態修復的景觀形式進行串聯,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同時,也為后期的擴建留有余地,是當下大多醫院規劃時期優選的組團形式[2]。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江南醫院始建于1892 年,是西部歷史悠久的醫院之一。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是一所綜合性醫院。在此次對新建的新區進行綜合調研后得知,醫院位置于重慶市主城東部,東靠明月山,西傍南山,南倚樵坪山,北臨長江,距重慶火車站12km。服務半徑直接覆蓋周邊多個居住區,交通便利,通達性強。設計根據醫院功能需求,將其劃分5 個區域,分別對應不同的醫療內容。并為未來拓展提供了擴建區域,通過綠地將整個地塊環繞,綜合考慮光照最優方案確定建筑角度,利用現場地勢高差,合理安排豎向設計,減少土方搬運的同時又豐富醫院構架層次。
新區醫院通過組團的形式在確定主要功能的同時豐富室外環境景觀,合理的停車位布置,在主要道路上設置醫院主要出入口,方便人們就醫,也不干擾醫院其他功能區域。醫療綜合樓住院部設置在城市次干道,相對安靜,通過園區環路相連接,住院樓周圍設置鋪裝廣場及綠化休息區域,服務于此區域的人們休閑活動;傳染病中心位于下風向位置,與醫療綜合樓相對獨立又可便捷聯系;辦公、后勤服務樓自成一區,有各自專用的對外出入口,不會相互過多打擾,又通過空中連廊及景觀步道與醫療綜合樓相連接。通過自然的原生態景觀、廣場休閑綠化、人工庭院、屋頂休閑綠化、入口廣場、景觀步道幾大元素,將整個醫院建筑串聯圍繞起來,及包容又兼具各自特色。真正從功能上做到形式與內容兩者的融合[3]。
嘉定中醫院前期規劃從城市輪廓線進行構思,綜合地塊周邊道路規劃條件及醫院主要人流方向,對主入口進行設置。將地塊四周原有綠化帶利用起來,適當減弱郊環線的影響。打造富有層次、靈動滲透的空間形態,營造淡逸樸素、純凈的空間氛圍、構建張弛有度、和諧平衡的共生關系。通過平面圍合,立體空間,合理利用空間的同時滿足醫院對功能劃分的需求。針對“中醫”這一元素進行園區規劃提取,在手法上借鑒園林式布局,多利用建筑物中庭空間,在提高采光的同時,有效利用布置休息空間,四周圍完整的半透明界面營造出類似中式“院墻”的圍合特征。多層平面的院落通過高低錯落的建筑體量呈現出豐富的院落空間感。綠化種植、休息平臺、健身走道把一個個組團串聯起來,及相互劃分功能又相互聯系。完美融合了當地地域特色以及醫院特點,打造出別具一格的中醫院景觀。
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是一所分區合理、流線清晰的現代化醫院。由于用地范圍內有現有的醫療用房和住宅無法拆除,醫院建設范圍有所局限性。醫院將新建門診住院綜合大樓和原有建筑共同構成醫院的醫療區,原有建筑作為醫院的后勤辦公輔助用房,與醫療綜合樓兩者之間相對獨立,保證醫院的醫療衛生要求。為保證醫院的正常業務不中斷,醫院改建分期完成,既不影響正常就醫,還考慮到遠期發展,對門診醫技內容進行擴建,保證醫院的格局不發生大的變化,保證醫院的合理性。
新建區域與原院區統一進行交通組織,保持原有交通的連續性,并與后續新增建筑、道路合理連接。增加停車位布置,解決老舊醫院停車矛盾,在地面結合活動廣場設置地面停車位,還設置一定面積的非機動車停放場地,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綠化布局根據建筑空間是公共使用性能進行分別設計,保證各個區域不相互干擾的同時有用綠植相串聯起來,既能凈化空氣又能隔絕噪音,有利于身心健康。園區中部的綠化布置了小品、硬化和專門為病人康復鍛煉用的健身步道及康復健身器材等內容,為病人的康復提供鍛煉場地,是改建醫院比較值得借鑒的規劃方式,既保證原有建筑用途,又順暢的與新建區域聯系起來,達到新舊建筑整體的和諧效果[4]。
對基地周邊環境進行實地考察,熟悉周圍環境及市政布局;合理利用基地內部地勢走向,減少大規模的土方開挖及回填,利用現有高低走向,避免浪費,規劃獨具特色的地勢形態,在有高差的場地順勢營造假山流水,高低錯落的景觀形式,在平坦寬闊的場地設置供疏散的醫院前廣場,在醫院主體樓后適當設置微地形,打造漸變有序的地形效果,通過不同的環境條件構思截然不同的景觀效果,以實現符合目標地塊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明確醫院性質與服務對象,有針對性的打造特色屬性。以序列化促進勻質模式和優化服務環境,建造與運營的對立統一。根據不同類型的醫院需要,避免雷同的設計方式重復出現,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感。
倡導設計以人為本,為病人、家屬、護工、醫生等人員提供優良的室內外空間環境;以科學合理的宏觀流程,整合醫院布局合理分區;強調醫院各功能區域的穩定性及適應性;強調流程效率,由點、線、面的關聯到整體功能的銜接;塑造嶄新的醫院形象——時代性、區域性與經濟性、實用性的有機結合;塑造一座衛生、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和體現人性化關懷的特色醫院。
(1)先主后次,先功能后形式,有核心有線路,把建筑通過規劃格局相串聯起來。規劃設計以醫院流線清晰為原則,明確劃分各功能區,合理規劃醫院車行路線及人行流向;對出入口的確定也極為關鍵,根據醫院規模合理設置醫院出入口數量,尤其對醫院入口景觀精心設計,作為第一視覺要素,對觀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規劃開放有序的戶外活動空間,直接作用于人的身體感受。行而有序的空間布局能從視覺上跟觸覺上給人最簡潔有力的沖擊,根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病例病理,來提供不同的環境感受。戶外空間不單單是滿足交通通行的需要,綠化隔離的需要,更多的在醫院里是滿足病人與醫護之間的活動需要,滿足人們生理與心理上的舒緩需要。合理的戶外空間布局能夠輔助人們緩解壓力,釋放壓力與煩惱,舒緩病人、醫護工作者、探訪者多方的情感情緒,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5]。
(3)設計微小的景觀節點。與大廣場、大面積活動空間不同,其場地面積受到局限,需要巧妙地利用現場條件進行小節點的構思設計。一塊小的鋪裝、一組林蔭座椅的設置、一處噴泉、一個廊架,甚至一個綠化組團,考驗的都是對細節空間的合理把控。與周邊環境產生合理的聯系,創建更合適的室外休息、活動空間,都是不容忽視的細小問題。更多的綠化生態種植,讓人們即使是身處醫院這樣的環境,也能感受到清新的空氣與大自然的綠色生機。
色彩的搭配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人們視覺上的審美疲勞。醫院環境主要是大片的白色,再者是紅色的標識、綠色的植物等,實在是比較枯燥單調。醫院不僅僅需要專業、嚴肅,而且還要能帶給人們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設計上可以多用暖色調,在建筑、鋪裝、硬化以及坐等、小品等方面綜合考慮,可以選擇色彩飽和度較低的顏色,選取同一色系或者互補色來進行組合搭配。燈光亮化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除了夜間的照明作用,對燈形、樣式、燈具種類、照度的選擇也能對設計起到錦上添花的妙處。與環境相協調,對待特殊用處的空間選擇針對性強的燈具照明,在避免對一層的房間造成燈光影響外,烘托建筑的同時與室外活動場地、廣場、水景、休息廊、亭等景觀形成和諧的氛圍,打造花園夜色的氛圍感。
生態設計要點如下。①自然通風,利用自然通風有效降低建筑溫度的同時,節約能源,優化植物配置體系,達到理想的通透效果。②水的循環利用,把雨水,景觀用水等循環再利用,形成再生水用于醫院水槽清潔、衛生間沖水,以及景觀綠化的灌溉。③屋頂綠化,從減輕城市的熱效應出發,設置屋頂綠化種植,有效對地建筑起到保溫隔熱的功效,形成獨特景觀環境,供人們休憩、觀賞。④陽光的折射與照射角度,利用種植與建筑的圍合,避免過多的陽光暴曬,也減少密不見光的過度種植,從光影之間營造舒適的室外環境。⑤多選當地植物,選用項目所在城市、區域的本地植物,可以降低景觀的維護成本和澆灌需求,花更多的經歷在搭配手法及觀感效果上。⑥因地制宜、和諧共融,以延續生命的希望為綠化種植理念,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融。⑦豐富的色彩、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選擇氣味柔和的觀花樹種,有輔助緩解病人情緒的穩定,通過大自然的饋贈促進創傷的治愈。
病人及醫護之間不僅僅是對身體上的治療,更多的還需要從心理、情緒上、活動需求上得到重視,盡可能照顧到各個階段的人群的情緒,有的病情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有的需要陽光的照射、有的需要康復的活動空間、有的則是需要更多的與病友朋友們的相處;而醫護者更多的是需要釋放工作的壓力,舒緩自己的個人情緒,這樣就要求在醫院設置一些能夠滿足大眾需求的房間、戶外空間,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構思,即使一組簡單的石桌凳也能帶給人們在不同需求時的選擇,以包容的方式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能夠從細微之處感受到對他們的重視及關注。
隨著人們對醫院就醫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景觀環境已經從室內走向室外,慢慢漸變成對戶外康養環境的需求,景觀設計在醫院規劃中成為不可缺少的環節,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在今后醫院規劃設計中,要打開思路,全方位綜合規劃處理,在借鑒優秀的案例之余充分思考,針對不同項目、不同使用需求、不同地質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剛柔并濟,通過景觀綠化的搭配手法,匯通多材質、多色彩、多感官的感受變化,更進一步提升醫院建筑的“綠色品質”和落實生態理念,把景觀設計更好地運用于醫院的規劃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