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衷
本周是宏觀經濟數據和政策空窗期,周內交易時間公布的11月進出口數據較為平淡,市場在缺少短期指引的情況下回到主要交易中長期主題和預期狀態。
出口結構上,部分制造業延續相對高增,對本周家電、計算機、通信板塊反彈有一定催化作用。具體來看,機電產品、集成電路出口在11月由負轉正,當月同比增速分別從-6.7%、-16.6%提升到1.3%、12%;傳播、手機、汽車、家電出口增速保持高增,當月分別同比增長115.7%、54.6%、27.6%、11.8%。
從本周市場方向可見,投資者對國內經濟的中長期預期依然謹慎。大盤指數已經回到10月下旬宣布年底增發萬億國債時的位置,由此可見年底的穩增長政策已經被A股充分吸收。而長達三年的消費股調整,這一負反饋過程很可能已臨近尾聲。
從靜態估值看,截至11月末,無論5年還是10年PE或PB,消費板塊一級行業估值分位數集中在歷史的20%-45%區間。以食品飲料為例,5年維度PB、PE分位數回落到24%-25%的合理偏低區間。
短期業績看,三季報以凈利潤的單季同比排序,消費行業單季增速除農林牧漁外均處于全行業前1/2(農林牧漁雖同比下滑,但單季環比也修復明顯)。盡管經濟增長尚需時日,但僅憑疫后活動復蘇和海外需求,消費行業復蘇已在利潤上可見,要領先于大多數強宏觀屬性行業。
不過,消費股的機會不再是賽道式投資,體現為個股型機會;無論是主動精選個股還是指數量化方式選股,在大消費板塊的多個細分領域,自下而上的選股思維好于集中押注單一行業。
從中期估值與風險偏好看,隨著四季度美聯儲暫停加息被市場充分消化,美債利率已經低至4.2%附近,未來一段時間美債利率有回擺重新上行的風險,積極財政繼續支撐經濟,未見主動收縮跡象,需要持續更久的高利率環境才能倒逼財政收縮,私人部門儲蓄消耗后才能給美國經濟降溫。
面對美債利率回擺可能,貨幣政策顧及匯率,國內經濟復蘇再度面臨波折,A股有自由現金流的高股息權益資產,目前存在交易機會。預計美債利率在年底至明年一季度回升,但難以突破前高,真正的大幅下降可能會發生在明年二季度,屆時是成長風格中小盤權益資產的機會,當前消費股中多數優秀公司恰在這一范圍內。
優秀消費股本身自由現金流好,品牌護城河好,需求和業績長坡厚雪的屬性并沒有改變,宏觀的弱勢意味著消費還是值得深挖的方向。當前,基于看好長久消費需求的“反宏觀”交易會向哪些領域擴張呢?
長期來看主要考慮經濟轉型,依靠房地產和傳統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不可持續:未來一方面依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探索房地產市場新模式,不斷提升居民收入,激發消費潛能;另一方面依靠財政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完善社會保障,實際對應了醫療、養老、教育等服務消費需求。因而,可以長期看好1)大眾消費類的食品飲料、調味品、乳制品;2)可選消費類的乘用車,兼具出口競爭力提升;3)互聯網消費類的網購、數字媒體、文化娛樂;4)醫療消費的眼科、牙科、藥房等。
經濟深度調整、社會轉型期往往容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與繁榮的機遇期。在下行壓力下,固定投資資本支出被壓縮,人們在日常消費方面追求性價比,轉而增加文化與教育消費,以尋求心理支撐或是提升人力資本。文化產業主要是第三產業,在對物質資源或能源消耗較少條件下,同樣可以實現統計意義上的大規模經濟產出,而且對提供就業崗位、凝聚社會信心也有重要作用。
海量數據要素的積累,疊加新的數字技術運用,可能會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催化劑。2000—2011年間,中國傳媒產業總產值從1500億元增至7500億元;但2011年后,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技術新產品的快速發展與普及,2022年傳媒總產值已增至近3萬億元。
文化傳媒產業發展客觀上要求供給方多元化和獨立性,商業模式依賴于個人創作和財政補貼等不確定性較高因素,本身未必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不過,在數據資產化進程加速因素下,提供技術支持的數字經濟產業有望成為更受益的行業“賣水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達到10%。今年以AI為代表的數字經濟主題投資,以及偏硬件的半導體行業投資,可能會成為文化消費繁榮在資本市場確定性更高的受益者。(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基金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