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戴叔倫
《野望》拓展閱讀
瀟灑絕塵喧,清溪流繞門。
水聲鳴石瀨①,蘿②影到林軒。
地靜留眠鹿,庭虛③下飲猿。
春花正夾岸,何必問桃源④。
(選自《戴叔倫詩集校注》,戴叔倫著,蔣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注釋】
①石瀨: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也指石潭。
②蘿:一種長蔓的植物。
③虛:這里是空的意思。
④桃源:語出“世外桃源”。晉陶淵明曾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迫、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
鑒賞空間
對比《野望》和《過友人隱居》兩首詩,能發(fā)現很多共同之處。從內容上看,兩首詩都描寫了山水田園和農耕隱居生活。從手法上看,動靜結合、視聽交融、借景抒情、用典明志,都能很好地展現隱居生活。然而,兩位隱士的心態(tài)是完全不一樣的。從《野望》中的“唯落暉”“欲何依”可以看出詩人在東皋日暮秋色中的孤獨,尤其是“采薇”的典故表達了詩人現實中難覓知音,只能和古代隱士為友的無奈與落寞。而《過友人隱居》中,詩人有“瀟灑絕塵喧”“清溪流繞門”清幽寧靜的居所,更有水聲蘿影的秀麗點綴,表達了他對生機勃勃之春日的喜愛。“何必問桃源”表明了詩人認為眼前的美景已經足矣,而不必再追尋理想中“桃源”的思想感情。不沉溺于對理想“桃源”的苦苦追尋,享受當下,詩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展露無遺。
讀有所思
兩首詩是如何通過對動物的描寫來營造田園生活寧靜閑適的氛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