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逸琛
我家在荔灣,祖輩是地道的“ 西關人”。在家人的熏陶下,我自小就聽過許多與荔灣有關的紅色歷史: “六·二三”沙基慘案中學生和工人壯烈犧牲;大革命時期青年運動領導人周文雍和陳鐵軍烈士藏身西關大屋開展革命……
這些歷史事件都發生在荔灣這片熱土上。滄海桑田,百年來一代又一代荔灣人前赴后繼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砥礪前進。
今天的荔灣,街坊們安居樂業、環境整潔優美,各行各業蓬勃向上,游客絡繹不絕;節假日,爸媽還會帶我到荔灣湖公園的大戲臺前,坐在那棵與新中國同齡的大榕樹下,一起觀看咱們廣府文化的瑰寶——粵劇。
這般快樂滿足的日子在我這個西關小孩眼中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解放前的老西關到處破舊不堪。有著五十多年黨齡的外公告訴我:廣州那首膾炙人口的童謠“落雨大、水浸街” 描繪的正是舊時每逢暴雨或珠江漲潮,老西關一帶許多平房被大水淹沒的場景。后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帶領全體廣州人民,奮力開挖了荔灣湖等四個人工湖泊排澇防洪,內澇水災問題最終得以遏制。當年的外公還是一名學生,他們每周會有一天參加開挖荔灣湖的義務勞動,每當談起那段往事,老人家臉上總會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梁啟超先生曾說“故今日之責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這群在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少年,要把珍惜當下、自強不息、踔厲奮發當作前進的法寶,要把攜手共建更美好荔灣作為前進的目標,更要把堅定不移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