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 趙菲 李琳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為通信作者
休閑農業是指在農村范圍內,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1]。自20 世紀80 年代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發展休閑農業以來,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生態資源、良好的現代農業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北京市休閑農業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迭代升級[2],發展成了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民生產業、改善郊區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富民產業[3]。
近年來,北京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一直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郭靜利等[4]提出,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應向健康化、鄉村化、人文化方向發展;康杰等[5]提出,北京市休閑農業有觀光農業園區、民俗文化、農業主題公園、產業融合、創意農業5種發展模式;李心璇等[6]提出,北京市休閑農業有農業特色主題公園、農業文化品牌節慶、農業嘉年華、創意農業工藝品體驗、森林公園綜合體5種模式;眾多研究者[7-10]也對北京市休閑農業的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偨Y以上學者的研究發現,大多數學者是在理論上對北京市休閑農業進行相關研究。為此,筆者根據多年工作實踐,依托農田(農業)景觀營造,擬以案例的形式,總結介紹北京市休閑農業的4 種具體模式,以期為類似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提供參考借鑒。
田園景觀營造模式是在保證糧食和蔬菜生產的基礎上,采用兼具生產和景觀效果的農作物進行種植,如水稻、向日葵、中藥材等,并搭配彩色油菜、彩色稻谷等,形成主體景觀,同時在農田邊界搭配種植一些鄉土植物和開花植物,營造農田緩沖帶、農田坡面防護、農田生態道路、生物島嶼等,豐富農田及其周邊景觀的層次,從而形成“田成形、樹成景、地力均、無裸露、無撂荒、無閑置,整齊一致兼有生物多樣性”的田園景觀效果。
1.2.1 主題定位
興農天力農業園位于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鎮忻州營村,占地面積為53.33 hm2,其中露地種植面積為43.33 hm2(以糧、油、菜種植為主,也有作物種類豐富的科普園)、設施種植面積為10.00 hm2(包括下挖式土棚10 棟、春秋冷棚20 棟、5 608 m2連棟溫室1 座、兩面坡溫室2 棟)。興農天力農業園以展示種植業生產和大田景觀為主,是一個集生產、觀光、休閑、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景觀休閑農業園區。目前,興農天力農業園的中小學科普教育活動深受學生歡迎,是市級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也是北京市五星級休閑農業園區。
1.2.2 景觀營造
興農天力農業園的景觀分為露地和設施兩個部分。具體為:(1)露地景觀。分為規?;拇筇锞坝^和小面積的科普園,其中,大田景觀注重季節搭配,4月—5月春季以大面積的黃色油菜花海吸引游客;9 月—10 月秋季以稻谷、高粱、甘薯、玉米等作物為主,為豐收節的舉辦提供重要的景觀基底。(2)設施景觀。設施景觀以大宗果蔬產品為主,注重茬口搭配,保證在春秋兩季客流高峰時,設施景觀內有景可觀、有物可摘;同時,設施景觀填補了園區冬季和早春大田景觀的空白。
在景觀營造方面,興農天力農業園注重農田周邊景觀的搭配,在設施農田和露地農田周邊均種植了波斯菊和野花等粗生、易長、好管理的景觀作物,尤其是在設施農田周邊的裸露地上,補充種植了一些具有高觀賞價值的花卉,豐富了園區的景觀色彩。同時,興農天力農業園的景觀小品是采用能體現農業特色和園區優勢的設計。例如,依托興農鼎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具有大型農機的優勢,在園區內擺放幾臺臨時不用的大型農機,用于科普展示;有的景觀小品以稻草為主要材料,進行卡通化設計,既能體現農業特色,又符合中小學生的審美趣味。此外,興農天力農業園對標識系統進行了卡通化設計,賦予了標識系統鮮艷、多樣的色彩,以迎合園區主要客群(中小學生)的審美趣味。
1.2.3 農旅產品開發
興農天力農業園的伴手禮以園區自產的各類果蔬、雜糧產品為主;農業觀光產品有大田農業景觀、設施農業景觀等;娛樂產品包括自制鄉土小火車、素質拓展等;農事體驗產品包括西紅柿、花生、紅薯、玉米、桃子、葡萄等各類果蔬和雜糧產品的采摘體驗,共享農園、盆栽制作等種植體驗,玉米脫粒等農產品初加工體驗,玉米皮扎花、手工花藝、雜糧畫、手工香囊、手工香皂、手工唇膏等鄉土手工藝品制作;科普研學產品較為豐富,有社會實踐大課堂課程、辨識各類農作物、參觀農耕文化體驗館、學習農業歷史知識、各類農產品初加工體驗課程和手工藝品制作課程、邀請眾多老北京傳承手藝人現場展示各種非遺項目(如吹糖人、毛猴制作、精彩糖畫、卡通鉤編、提線木偶、棕編動物、面塑泥塑)等。
1.2.4 組織節慶活動
興農天力農業園每年推出春季油菜花節和秋季豐收節兩個重要的農事節慶活動。其中,春季油菜花節主要依靠26.67 hm2油菜花吸引游客前來觀光;秋季豐收節依托傳統糧經作物營造豐收景象,開展節慶展銷活動,配套采收紅薯、花生、甜糯玉米、蔬菜等體驗活動。同時,園區在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時,不僅有舞龍舞獅、絳州鼓樂、陜北民歌、變臉、小丑雜耍、田間樂隊等傳統民俗文化表演,還有農家餃子、雜糧煎餅、農家大醬、烤紅薯、煮玉米、糖炒栗子、五谷養生粥等傳統美食和雞蛋仔冰激凌、旋風薯塔、超長大薯條、章魚小丸子等網紅小吃,從而滿足游客的觀賞需求和味蕾需求。
園區功能拓展模式是指在保證蔬菜、瓜果生產的基礎上,為滿足生產園區向休閑園區轉型的需求,通過主題景觀打造、道路兩側景觀提升、溫室耳房美化、棚檔周年覆蓋、邊角地覆蓋美化等措施,打造優質休閑環境,拓展園區休閑功能。
2.2.1 主題定位
老宋瓜園位于大興區龐各莊鎮,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大興西瓜的核心產區。老宋瓜園是集科研開發、科技試驗示范、生產銷售、旅游觀光、休閑采摘于一體的西瓜主題園區,先后被評為“北京市觀光農業示范園”“最佳觀光采摘園”,同時是國內目前“主題定位最明確、文化內涵最豐富、藝術手法最精致、科技含量最高”的西瓜主題公園。
2.2.2 景觀營造
主要內容包括:(1)創意景觀。在園區戶外的裸露地周年種植春油菜和油葵等經濟作物,在棚檔空閑地種植功能菊花、觀賞蔬菜羽衣甘藍等,這樣不僅能提高園區的景觀性,還能增加農戶收益。(2)主題景觀。利用不同色彩搭配,形成以西瓜圖案為主題的草坪,滿足市民的觀光需求。(3)廊架復合景觀。建立一年生瓜類作物和多年生軟棗獼猴桃間作的復合廊架景觀,兼顧一年景觀和多年景觀。(4)生態景觀道路。在園區道路兩側,建立園藝地布加野花組合的生態景觀道路,滿足生產農機操作、市民通行欣賞等多功能需求。(5)“老宋瓜藝苑”溫室景觀。以“自然、藝術、文化、科技”四大理念為基礎,展示西瓜文化和先進的西瓜栽培技術。
2.2.3 農旅產品開發
老宋瓜園主打小型西瓜采摘,主打西瓜品種為‘超越夢想’(審定編號:京審瓜2012001)和‘京美2K’[品種登記號:GPD 西瓜(2017)110024]等,并種植了形狀各異、瓜皮色黃綠黑不等、瓤色紅黃橙不同的各種西瓜品種,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采摘。同時,老宋瓜園承擔了全市西瓜新品種的示范和推廣工作,每年有超過100個西瓜品種在園區內進行示范種植。
林下復合配置模式是指通過在林下種植耐蔭性好、景觀效果好、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如大豆、花生、蒲公英、薄荷、黃花菜、茶用菊花等,打造兼具經濟性、生態性和觀賞性的林下空間,構建“林產”“林苗”“林游”“林教”等多維復合業態,結合創意產品開發,帶動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3.2.1 主題定位
草根堂農場位于房山區石樓鎮大次洛村,主要是依托林下種植中草藥,開展青少年科普、戶外拓展、餐飲娛樂、農耕體驗等活動。草根堂農場是一家集休閑觀光、藥食同源、中醫藥養生于一體的現代都市生態農業園。
3.2.2 景觀營造
主要內容有:(1)林下中藥材景觀。林下種植了射干、丹參、知母等觀賞效果較好的中藥材,種植面積為133.33 hm2,每年4 月—11 月,橙色的射干、紫色的丹參、彩色桔梗和芍藥等次第開放,花香滿園,形成了壯麗的林下中藥材景觀。(2)道路景觀。在不同分區之間的道路邊上種植了波斯菊、百日草等色彩艷麗的草花以及菊花、百合等多年生花卉,提升了道路景觀效果。(3)中草藥科普園。以種植藥賞兼用和藥食同源的中草藥為主,例如藿香、蒲公英、板藍根、黃芩等30 余種中草藥品種,并設計、制作中草藥科普牌,讓游客在欣賞園區景觀的同時,學習中醫藥養生的文化知識。(4)中醫藥文化主題場景。展示帶有中醫藥特色元素的藥柜、藥碾子、戥稱等物件,同時邀請中醫學院的老師制作養生茶等供游客飲用,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3.2.3 農旅產品開發
草根堂農場在發展林下中草藥種植的同時,引進了一套完整的中草藥加工設備,嚴把中草藥產品質量關,加工的產品有金銀花茶、蛋白桑茶、蒲公英茶、菊花茶等。同時,依托北京中醫藥大學力量,草根堂農場研發了適合不同類型人群的養生茶飲,供游客在園區內品嘗、購買。
3.2.4 組織體驗項目
草根堂農場每年都會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例如,中草藥香包制作、手絹拓印、中草藥采挖、森林尋寶等。同時,草根堂農場依托藥食同源中草藥,開發了多種養生藥膳,供游客品嘗體驗。另外,草根堂農場打造了150 m 長的中草藥科普長廊,制作了各種內容豐富的中草藥科普牌,供游客參觀學習。
城鄉多元科普模式是指將農業景觀元素融入公園、校園、社區、屋頂、辦公樓宇、家庭陽臺等城鄉空間,通過建設五谷園、小花園、小藥園、小菜園、空中小農莊等主題農業小微景觀,供居民近距離接觸農業、學習農業科普知識的休閑農業模式。
4.2.1 主題定位
北京小學通州分校的農業科普園和百草園是該小學在校內開辟的兩塊園地,定位為學生們的自然課堂和學農教育基地。
4.2.2 景觀營造
北京小學通州分校的農業科普園和百草園種植的農作物以雜糧、蔬菜為主,同時種植了射干、知母、桔梗等16種中藥材,打造了包括紅薯、大豆、花生、玉米、向日葵、秋葵、觀賞椒、觀賞茄子、歐芹、甘草、百日草、蕎麥、波斯菊等在內的校園小農園景觀。
4.2.3 組織體驗活動
北京小學通州分校的老師們根據園區內的農作物生長情況,不定期地組織開展農作物認知、農事勞動、采摘收獲等科普活動,并與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合作,組織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科普講座和現場教學等方式,向小學生傳播各種中醫藥的知識和文化。
發展景觀農業是北京市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創新舉措,而農田景觀營造是北京市休閑農業的重要抓手[11],今后,北京市將在“景觀+研學”“景觀+體驗”“景觀+美食”“景觀+民宿”“景觀+康養”“景觀+文化”等方面繼續進行探索,以推動北京市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