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王曉慶 朱訓泳
(1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南京 211500;2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新能源技術服務推廣站,南京 211500;3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南京 211525)*為通信作者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是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戰略。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能有效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設備的示范推廣、糧食適度規模化種植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糧食豐產豐收。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屬農業主導大區,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落差大、抗災能力弱,全區較多的農田不適合進行機械化種植,也不利于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示范推廣。近年來,六合區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區情實際,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有效路徑,逐步形成了以“多元化參與、多要素融合”為主要特色的建設模式[1]。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六合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項目面積達2.2×104hm2,新增農田面積達830 hm2,打造了一批“路相通、田成方、溝相連、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了農田質量和產能,夯實了糧食生產根基,實現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19 年、2021 年六合區均榮獲江蘇省耕地保護激勵單位。近年來,六合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與其他先進區(縣)相比,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鑒于此,筆者擬對六合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工作推進建議,以期進一步高質量整體推進六合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根據六合區的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特點,科學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同時,以鎮為單位、以村為單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發揮資金的集聚效應[1]。“十三五”期間,六合區共整合涉農資金15.5億元,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向農業主導型街鎮、現代農業園區和生態觀光園集中,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整村覆蓋、整街推進。此外,六合區結合全域農田建設規劃,重點規劃了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項目,確定“十四五”期間建設(含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 500 hm2的目標。據統計,2021 年—2022 年六合區已建成和已立項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3 個,面積約2 700 hm2,總投資1.65 億元。
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六合區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遵循“因地制宜,生態處理,循環利用”的原則,以綠色發展理念,優化農田生態格局,增強農田生態防護能力,集成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減少農田水土流失,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例如,近年來,六合區結合全區地形地貌特征、氣候特點和水土條件等,大力推進生態溝渠、肥水收集池(塘)等生態工程建設,對農田徑流水體中流失的氮磷等進行攔截、消納或養分循環再利用。通過實施生態農田建設,既可在農田面源污染上做“減法”,使生態溝渠水質的總氮、總磷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又能在農田生態景觀上做“加法”,實施護岸步道建設,為農旅融合發展開辟新路徑。據統計,2021年—2022年六合區已建成和擬建成生態溝渠12 條,總長度約12.4 km,總投資約592 萬元。
六合區通過開展整村覆蓋、整鎮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改善了全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農田基礎設施水平,解決了農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耕作難、灌溉難、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增強了農田的抗災能力,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有效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2]。據統計,2014年六合區糧食種植面積在3.3 hm2以上的規模種植戶達 1 143 戶,種植面積合計約1.63×104hm2,占全區糧食種植面積的34.24%[3]。同時,通過農田的合理整治和地力提升,六合區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帶動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提高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助力了稻麥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據統計,自六合區實施耕地質量提升項目以來,項目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項目實施前提升了10%以上,平均每667 m2節本增效約300 元,踐行了“藏糧于地”戰略;通過發展稻麥產業,六合區實現了稻麥合計每667 m2產量達1 050 kg、每667 m2產值約2 500元,分別比項目實施前增加了23.53%、38.89%,實現了“噸糧田”的目標。
截至2020 年底,六合區已完成2.2×104hm2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任務,夯實了農業生產基礎,提高了農業競爭力。取得的具體成效為:(1)提升了糧油生產能力。目前,六合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8×104hm2以上,優良食味稻米種植面積占比達60%。同時,促進了油菜等油料作物生產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目前全區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達5 300 hm2以上。(2)推進了蔬菜產業發展。六合區通過完善配套農業基礎設施,有序推進了標準化菜地建設和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目前,全區蔬菜播種面積達2×104hm2以上。(3)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據統計,六合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6%,且2022 年獲評省級“平安農機”示范區。(4)提高了現代農業發展質效。近年來,六合區聚焦優質稻米、特色蔬果等優勢產業,構建了高附加值、高競爭力的現代農業體系,推進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目前,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以來,六合區雖然完成了2.2×104hm2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任務,但是仍存在田塊碎片化、水利設施薄弱(如溝渠不配套、泵站設施老化)等問題,亟待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例如,2022 年7 月至9 月,六合區遇連續高溫干旱天氣,部分未能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田因水資源供應不足,導致水稻減產失收。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管理、維護工作十分重要,若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維護不配套、管理不到位,可能會導致高標準農田的相關設施使用效率不高、地力提升緩慢,從而影響高標準農田的利用效果。例如,目前六合區部分地區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專業管理維護工作不夠深入,致使已完成提質改造的高標準農田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藝技術的有效融合,有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六合區部分高標準農田在建成后與現代農藝技術的契合度并不高,這嚴重影響了良種良法到田、控肥減藥技術到戶。分析其主要原因:(1)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時,科技投入和科技應用水平均不高。(2)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耕種方式粗放,良種良法不配套,影響了農田的產能,同時化肥、農藥等投入品高強度施用,而有機肥施用不足,再加上輪作技術不到位等,出現了土壤板結、面源污染嚴重、地力提升慢等問題,限制了現代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認識不足,故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參與度不高、配合度欠缺。例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之前,部分農戶對項目規劃設計的參與度不高,導致項目設計者不能全面掌握區域內的農業生產條件,造成項目實地施工效果和計劃效果相差較大。此外,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管護方面,部分農戶只在乎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主動管護意識不強,沒有發揮農戶的監理作用,導致高標準農田的利用效果不佳。
依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的相關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加快推進六合區高標準農田的區域化整體建設,打造高標準農田的升級版,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同時,按照《規劃》的相關要求,落實六合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任務,采取“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建設一批”的方式,整村、整鎮區域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此外,要綜合考慮六合區丘陵地區的地形地貌、水利條件和季節性干旱等因素,優化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時序。例如,目前要根據農業生產需要,抓好北部街鎮丘陵地區的田間排灌設施建設,改造和建設農田輸配水管網,以實現灌排設施配套,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4];要根據丘陵地區發展優質食味稻米的需要,按照“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區域”的原則,建設以北部干線為軸心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建設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結合起來,以點帶面推動高標準農田區域化整體建設,全面提升六合區糧食生產能力。
具體措施:(1)明確管護責任。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管護制度,落實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充分發揮村居組織的主體作用,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主動參與高標準農田的日常維護,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5]。(2)健全管護機制。要建立“區負總責、鄉鎮為主體、村級落實”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機制,健全長效監管體系,推進網格化管理。同時,通過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受益農戶參與高標準農田管護的積極性。此外,通過探索管護新模式,推行“田管家”“田保姆”等管護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管護新格局。(3)落實管護資金。要建立管護經費保障機制,對灌溉渠系、機耕路等設施的管護,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專項補助,確保高標準農田“管得住、用得好、長受益”。
具體措施:(1)加強科技投入,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藝有效融合,提升科技應用水平。同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礎,通過制定專項資金獎補辦法,助力推廣農田建設新裝備、新技術,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藝技術高度契合。(2)加強科普宣傳,抓好高素質農民培訓,樹立“耕地保護量質并重、用養結合”的理念,確保高標準農田質量的持續提升。(3)積極開展科技示范,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等工作,全面改善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條件,確保高標準農田的持續高效利用。(4)推廣合理輪作、良種良法配套、化肥農藥減量、稻田綜合種養等技術模式,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打好農田治理“生態牌”。(5)重視專業技術人才培育,確保現代農藝技術及時落地。
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上門走訪等方式,大力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建設意義、建設內容等,引導農戶主動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同時,通過深入田頭征求農戶建議,尊重農戶意愿,及時改進施工方案,充分激發農戶參與項目建設的熱情,切實提升農戶的參與度、支持度,真正地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做成惠及農戶的民心工程。例如,在項目實施中,聘請村干部、老黨員、農戶代表為項目工程施工監督員、管護員,隨時監督工程質量,發揮農戶的監理作用,形成“共謀一碗糧、共抓一塊田”的工作合力;在項目竣工階段,采用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開展績效評價,掌握村干部、農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效益及總體效果的滿意度。此外,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管護方面,引導以規模種植大戶為主體的廣大農戶主動參與管護工作,重視耕地保護及地力提升,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