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軍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2月4日,桂系將領黃紹竑臨危受命,接替朱家驊再次擔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并兼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認為金華交通方便,所轄永康位居浙中,為交通樞紐,一旦日軍沿浙贛鐵路西犯,可隨即向麗水方向轉移,遂決定以永康為臨時省會,將省級黨政機關遷至永康方巖,軍事機關仍留駐金華。12月24日,杭州淪陷。隨著浙江省政府機關陸續內遷金華及永康方巖,一些院校和文化團體也相繼遷來,金華一時成為浙江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當時,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熱潮,迫使蔣介石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在這樣外部環境影響下,加上周恩來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來浙江就任前,黃紹竑在漢口向周恩來討教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團結民眾抗日的辦法,周恩來勉勵他要站在團結抗戰、進步的立場上,大力支持和推進浙江的抗日救亡運動。因此,他一到浙江就任,即提出“刷新戰時政治,保衛大浙江”的口號,延納了一批中共黨員、進步人士和抗日青年到政府機關和抗日團體中工作。
1937年12月,蘭溪中共黨員邵溥慈經中共浙江省臨時工委書記徐潔身同意,致信黃紹竑,建議在蘭溪建立戰時政治工作隊(簡稱“政工隊”),以更好地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黃紹竑很快同意了這個建議。次年1月,徐潔身派中共黨員朱楓到蘭溪負責恢復發展黨組織,并進行政工隊的組建工作。1月20日,在蘭溪簡易師范學校召開蘭溪縣政工隊成立大會,黃紹竑到會致詞祝賀,并下令在全省推廣。蘭溪縣政工隊辦公地點設在城區城隍廟,下設城區、蘭北、游埠、永昌、女埠、萬壇等6個區隊,有隊員75人。這是浙江省第一個以宣傳抗日、組織抗日培訓為主要任務的戰時政治工作隊。蘭溪縣政工隊隸屬于縣抗日自衛委員會與國民黨蘭溪縣政府,但領導權基本由蘭溪中共黨組織所掌握。隊部的6名領導成員中,有中共黨員3人、進步青年1人;政工隊所屬的6個區隊隊長中,有中共黨員4人、進步青年1人,進步力量占了很大優勢。
1月27日,黃紹竑在國民黨浙江省黨政聯席會議上提出要起草《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當時在金華的中共黨員汪海粟、張錫昌、施平等,作為省政府工作人員參加了《綱領》的起草討論,并由張錫昌執筆成文,2月9日在省政府會議上通過?!墩憬饡r政治綱領》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基礎,結合浙江的實際,確定了浙江“現階段之政治設施以動員全省民眾參加抗戰,創造新的政治及軍事力量,保衛浙江,收復淪陷土地,爭取最后勝利為一切努力之總方向”,提出了適應戰時政治設施的具體措施,如“以有錢的出錢,務求公平為原則,嚴禁一切藉名苛派,設法減輕地租,改善貧民生活,減免戰區田賦”;“鞏固抗日陣線,加緊肅清漢奸”;“實施對青年及政治工作人員訓練,提高民族意識,強化其戰斗精神與技術,養成政治及軍事上的新干部”;“發動并統一全省文化界救亡工作,號召文化人回鄉服務。推廣戰時民眾教育,普遍提高人民之政治認識及文化水平”等。這些與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精神是一致的。
《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的頒布,使抗戰初期的浙江,有了一個為國共兩黨所共同遵循的政治基礎,并且對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這個綱領指導下,黃紹竑在軍事上組織抗日自衛隊,在政治上組織全省各縣戰時政治工作隊,積極調動抗日救國力量。
蘭溪縣政工隊建立后,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在城隍廟頭門創辦了《圖存壁報》,激發人民群眾的抗戰熱忱;舉辦抗日自衛隊干訓班,進行游擊戰術的訓練等,培養鍛煉了一批革命骨干,為中共蘭溪地方組織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后來蘭溪的抗日斗爭打下了思想基礎,對全省政工隊的組建和活動也起了推動作用。之后,全省迅速推廣蘭溪經驗。至1939年8月,全省建立了75個縣政工隊,4個專區直屬政工隊和3個省政工大隊,共有隊員3239人。1939年7月下旬,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所作報告中指出:“各縣及直屬戰時政工隊對浙江各種抗戰工作的確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p>
省、縣戰時政治工作隊,初隸屬省抗日自衛隊。黃紹竑親自兼省抗日自衛會主任,各縣縣長兼縣抗日自衛會主任、政工隊隊長。在成立政工隊之時,各縣共產黨組織指派共產黨員參加政工隊,利用這個合法組織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時發展壯大中共的力量。政工隊深入城鄉,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揭露日本侵略軍的暴行,喚起民眾一致抗日;開辦識字班和民眾夜校,提高工人、農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為黨組織物色培養發展對象;領導群眾,爭取政治民主,民主選舉鄉(鎮)長、保長;召開鄉民、村民大會,宣傳抗日救國人人有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這些做法推動了各縣抗日救亡工作的蓬勃發展,也壯大了中共的力量。
此外,政工隊還積極組建情報網,加強情報搜集,每隔3至5天向上匯報一次。政工隊隊員生活艱苦樸素,到鄉下宣傳演出,自帶被席,自挑道具,腳穿草鞋,徒步前往。他們沒有官架子,平易近人,深受群眾的歡迎。
然而,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后,實行了“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政策,導致形勢逆轉。在1939年冬和1940年春,國民黨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各縣政府秉承這一旨意,極力排擠、打擊、監視、恐嚇政工隊里的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使他們難以立足,只好離開政工隊。至1940年夏,各縣政工隊和省直屬政工隊改組為“三民主義青年服務隊”,政工隊被撤銷。
政工隊活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為抗日救亡活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開創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斗爭的新模式,成為動員、組織民眾抗日的重要力量,在金華乃至全省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