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能
(信宜市懷鄉鎮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廣東 信宜 525324)
豬傳染性腹瀉是由豬傳染性腹瀉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對豬群的生長和養殖收益構成嚴重威脅。豬傳染性腹瀉以其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的特性,使養豬從業人員面臨極大的挑戰[1]。因此,對豬傳染性腹瀉的臨床診斷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
豬傳染性腹瀉病毒是一種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具有囊膜結構[2]。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粒子呈多形性,主要傾向于圓形。豬傳染性腹瀉病毒對乙醚、氯仿等化學物質敏感。在自然環境中,由于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其傳播速度快。
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主要傳染源是患豬,特別是具有明顯癥狀的患豬。患豬排泄物包括糞便和嘔吐物,含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該病毒能夠在豬場環境中存活一段時間,成為豬群中其他豬感染的源頭。
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健康豬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水源或接觸帶有病毒的環境(如地面、設備等)而感染。此外,病毒還可以通過豬場工作人員、車輛、工具等間接傳播,加速疾病的傳播。
豬傳染性腹瀉流行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一般條件下,該病更容易在寒冷季節流行,這與病毒在低溫環境中的穩定性增加有關。在寒冷季節,豬場內的傳播速度更快,導致疫情的暴發更為頻繁。另外,豬傳染性腹瀉的感染與豬的年齡沒有明顯相關性。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和發病,但哺乳仔豬、架子豬或肥育豬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的發病率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豬群中變動較大,約15%~90%。
豬傳染性腹瀉(PED)的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腸道和淋巴系統。
肉眼病變:患病豬的小腸表現為膨脹和擴張,內含大量黃色液體,腸壁變薄,小腸絨毛顯著萎縮,導致小腸的吸收功能受損,引發腹瀉。
組織學變化:空腸段上皮細胞會出現空泡形成和表皮脫落,導致腸道屏障受損,容易受到其他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的脫落通常發生在腹瀉后2 h左右,顯示病變的快速發展。同時,小腸絨毛的長度也會明顯縮短,與正常狀態相比,絨毛長度與腸腺隱窩深度的比值降低。
豬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多樣,但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和脫水[3]。受感染的豬在發病初期表現為體溫升高或保持正常,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會出現水樣腹瀉,大量的黃色液體排泄,有時伴隨著嘔吐。病豬的體重會迅速下降,表現出明顯的脫水癥狀,皮膚彈性減退,眼球凹陷。年齡越小的仔豬,病情越為嚴重。特別是在1周齡以內的仔豬中,常常在腹瀉發病后2~4 d因劇烈地脫水而死亡,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對于那些在出生后立即感染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仔豬,病死率更是可達100%。與之相對,成年豬則主要表現為嘔吐和厭食,相較于幼豬,其病情相對較輕。
豬傳染性腹瀉的早期癥狀往往不具有特異性,容易與其他豬腸道疾病混淆,因此,對癥狀的敏銳觀察和分辨是臨床診斷的關鍵。當豬群中出現以上癥狀時,特別是伴隨水樣腹瀉和脫水現象,養殖人員應立即采取隔離、觀察、診斷和治療措施,以減少疫情擴散和死亡率的提高。
實驗室采用電鏡觀察豬只的糞便樣本,檢測是否存在豬傳染性腹瀉病毒。電鏡能夠放大病毒顆粒,幫助鑒定病毒的特征,確保準確的病原學診斷。此外,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如聚合酶鏈式反應等方法,檢測豬只體內是否攜帶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核糖核酸,從而確認豬只是否感染傳染性腹瀉病。
血清學診斷是通過檢測豬群血清中的抗體水平加以判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一種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技術,能夠檢測豬群中傳染性腹瀉病毒特異性抗體的水平。在實驗室中,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樣本中的傳染性腹瀉病毒抗體,如果抗體水平升高,說明豬只曾經感染過傳染性腹瀉或接種過傳染性腹瀉疫苗。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于豬只群體水平的診斷,也可以用于個體感染豬的診斷。
在實驗室診斷過程中,需要遵循嚴格的操作規程,確保樣本的采集、保存和處理的標準化,減少誤差,預防污染。同時,結合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結果,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豬只的感染狀態,為后續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豬傳染性腹瀉與其他豬腸道疾病在臨床表現、病理變化和傳播途徑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
與傳染性腸胃炎的區別:豬傳染性腹瀉病的致死率相對較高,尤其是在幼豬中,而傳染性腸胃炎的致死率相對較低。豬傳染性腹瀉病的傳播速度較慢,有較長的潛伏期,而傳染性腸胃炎的傳播速度較快,疾病暴發迅猛。其癥狀豬傳染性腹瀉病的主要癥狀是嘔吐、腹瀉和脫水,而傳染性腸胃炎既有嘔吐也有腹瀉,嘔吐發生在采食前或后,而豬傳染性腹瀉病的嘔吐主要發生在采食后。
與豬輪狀病毒的區別:豬輪狀病毒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各種動物都可以感染,而豬傳染性腹瀉病主要感染豬只。豬輪狀病毒多發生于7~14日齡的仔豬,而豬傳染性腹瀉病在各個年齡段的豬只中都可能發生。其癥狀豬輪狀病毒引發的疾病主要以腹瀉為主,而豬傳染性腹瀉病除了腹瀉外,還伴隨嘔吐和脫水。
與大腸桿菌病的區別:大腸桿菌病(黃痢和白?。┲饕l生在7日齡以內的仔豬和10日齡以上的仔豬,而豬傳染性腹瀉病在各個年齡段的豬只中都可能發生。其癥狀大腸桿菌病主要表現為腹瀉,不會出現明顯的嘔吐癥狀。使用敏感性抗菌藥物可以控制大腸桿菌病,但對豬傳染性腹瀉病并不起作用。
要保持豬舍的清潔和干燥,定期清理糞便,保持空氣流通,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減少豬傳染性腹瀉病的傳播[4]。要確保飼料的質量,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飼料。合理搭配飼料,保證豬只獲得充足的營養,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同時,定期清洗和消毒飼料槽、飲水器等設施,防止細菌滋生,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
哺乳仔豬傳染性腹瀉病的易感群體,因此,對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要格外注意。首先,保持產房的溫暖和干燥,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避免受涼。保持產房內空氣流通,防止氨氣積聚,影響豬只的呼吸健康。其次,提前為母豬提供足夠的營養,保證母豬身體健康,提高產仔豬的抵抗力。母豬的產后護理要到位,確保產仔豬能夠及時吸食初乳,獲取足夠的抗體。在產房的清潔和消毒工作中要做到細致入微,殺滅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細菌,預防疾病的傳播。
妊娠母豬是豬群的基石,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后代豬只的免疫力和生長發育。為了預防和控制豬傳染性腹瀉病的傳播,必須加強對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一方面,要為妊娠母豬提供高質量的飼料,保證其獲得充足的營養。特別是在妊娠后期,母豬的能量需求增加,應適量增加飼料的供應量。另一方面,要經常清理糞便,保持豬舍內的空氣流通,避免污染。為母豬提供干凈的飲用水,保持水槽的清潔。定期進行疾病監測,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隔離患病母豬,防止病毒傳播。
養殖人員應按照獸醫的建議,選擇合適的疫苗如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XJ-DB2株)、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活疫苗(SCJY-1株+SCSZ-1株)等,并在適當的時間給豬群進行接種。疫苗接種可以幫助豬只建立免疫屏障,提高它們抵抗豬傳染性腹瀉病的能力。在接種疫苗時,應當嚴格遵循疫苗的使用說明,正確地接種方法和時間。同時,定期進行疫苗的強化接種,確保免疫效果的持續性。在疫苗接種后,要對豬群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異常情況。
目前,市場上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可用于治療豬傳染性腹瀉,如奧司他韋、利巴韋林等。這些藥物可以抑制病毒復制,減輕病情,縮短病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應在獸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耐藥性的產生。另外,止瀉藥可以減輕腹瀉癥狀,改善病豬的舒適度。常用的止瀉藥有洛哌丁胺、酚妥拉明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止瀉藥并不能治愈豬傳染性腹瀉病本身,只能緩解癥狀。同時,豬傳染性腹瀉病會導致豬體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嚴重時引發脫水和營養不良。因此,對于腹瀉嚴重的豬,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及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常用的補液劑有葡萄糖鹽水、生理鹽水等;營養支持可采用高能量、易消化的飼料或特殊配方飼料。
養殖管理和技術人員應該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強豬場的衛生管理。首先,要保持豬舍的清潔,定期清理豬舍內的糞便,保持干燥。使用有效的消毒劑,對豬舍進行定期徹底的消毒,特別是在豬群更替時,要做好豬舍的全面消毒。其次,要控制好豬只的密度,避免過度飼養導致豬只過度接觸,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健康狀況較差的豬只應該及時隔離,防止疾病擴散。最后,養殖人員要定期監測豬只的健康狀況,發現異常情況應該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蔓延。定期請獸醫進行疫病監測,確保豬只的健康。
一旦發現豬群中有豬傳染性腹瀉的癥狀,養殖管理和技術人員應該立即采取緊急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的擴散。首先,要隔離患病豬只,將其轉移到隔離豬舍,避免與健康豬只接觸。隔離期間,要對隔離豬舍進行徹底的消毒,殺滅病毒。同時,要加強豬場的出入口管理,限制外部人員和車輛的進入,避免病毒通過外部介質傳播。對進入豬場的人員和車輛進行嚴格的消毒,保持豬場的封閉性。
在緊急情況出現時,可以考慮使用一些病毒滅活劑進行緊急消毒,提高豬舍內部的清潔度。同時,要通知獸醫進行緊急處理,制定詳細的防控方案,確保疫情得到及時控制。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和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豬傳染性腹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一方面,在病毒研究領域,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基因組結構和變異情況。這為疫苗研發、病毒阻斷等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另一方面,在臨床診斷方面,豬傳染性腹瀉病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疾病的早期診斷變得更加準確和迅速,為疫情的早期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生物安全技術的提升也為豬傳染性腹瀉病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更多手段。例如,智能化的豬舍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監測豬只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即可報警,提高了疫情的應急響應速度。同時,新型消毒劑的研發應用,不僅提高了消毒效果,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保障了豬場的生態環境。
未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需要深入研究豬傳染性腹瀉病毒的變異規律和致病機制。病毒的變異是疫情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科學家們需要對不同血清型的豬傳染性腹瀉病毒進行系統研究,探究其變異規律,為疫苗的研發提供更多信息。同時,病毒的致病機制也需要深入了解,這有助于發現新的防控靶點,提高防控策略的精準度。
(2)科學家們需要針對不同血清型的豬傳染性腹瀉病毒,開展疫苗的研發工作。研發更加安全、高效的疫苗,提高養豬業的抗疫能力,降低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
(3)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疫情監測與預測系統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利用大數據技術,結合豬場的生產數據、疫苗接種情況、豬只健康狀況等信息,建立疫情監測與預測模型,實現對疫情的實時監測和預測,提前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策略。
(4)豬傳染性腹瀉病是全球范圍內的疫情,各國之間應加強合作,共享疫情數據、防控經驗和研究成果,共同應對疫情挑戰。同時,加強與國際疾控組織的合作,及時了解國際疫情動態,做好疫情的國際防控工作。
豬傳染性腹瀉病作為一種常見且嚴重的豬傳染病,對養豬業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豬傳染性腹瀉病的防治需要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多方面的合作。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疫情監測、早期診斷和有效防控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確保豬群的生產安全和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