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劉洋
絲路青年論壇秘書長、絲路國際智庫交流中心主任 楊東平
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中國教育部發布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來,通過努力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中國的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區、國內國際教育循環示范區、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輻射區的一系列舉措,中國與共建國家的教育互聯互通水平穩步提升,機制化的教育交流合作有序推進?!耙粠б宦贰比瞬排囵B和科研合作實現雙輪驅動,中國成為絲路青年向往的留學目的地,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產學研合作方興未艾,地方和高校搭建的各類“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平臺蓬勃興起,成為共建國家之間民心相通的紐帶。
中國教育的海外“朋友圈”更大了。
點面結合的區域教育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截至2022 年9 月,中國同181 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159 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與58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24 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國與共建國家簽署的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其中大部分涉及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已共建25 個魯班工坊,啟動海外中國國際學校建設試點。

國內外高校、職業院校和相關機構成立的“一帶一路”專業教育機構
中國全面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合作,舉辦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大會、世界語言教育大會、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等大型活動。
各級地方政府協同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合作。
近年來,中國教育部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支持長三角地區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和國際人文交流匯聚地;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與北京市合作設立“留學人才回國服務示范區”,助力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立足區位優勢,擴大面向周邊國家的教育開放;引導重點高校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雙一流”建設,依托國家公派留學計劃助力國際化人才培養,支持組建國際高校聯盟,參與國際學術組織,推進跨學科交叉融合和跨領域、跨國界的科研合作。按照相關戰略部署,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實際,積極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教育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提升“留學中國”品牌形象。
十年來,中外合作辦學蓬勃開展,審批、管理、評估、退出機制不斷完善。截至2021 年底,中國經審批機關批準設立、舉辦的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2356 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機構和項目1340 個,??茖哟螜C構和項目1016 個;合作對象涉及39 個國家和地區,1000 余所境外高校,900 多所中方(內地)高校(包括80%以上的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400 余所高職院校);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理工農醫類占比達65%。
十年來,中國教育部會同外交部等有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鼓勵高校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辦學。2019 年,中國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指南》,進一步明確辦學標準,規范辦學行為。目前,中國高校在海外開設的專業包括漢語、中醫藥、中醫針灸、中國傳統武術、體育教育、工商管理、法律、金融、哲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航海技術、烹飪、新聞與傳播學等。
自中國教育部頒布實施《留學中國計劃》以來,各級教育部門完善全鏈條留學服務體系,來華留學在推進制度建設、實施質量保障、嚴格入學標準、規范培養管理、設立政府獎學金、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來華留學學歷教育發展迅速,“留學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來華留學學歷生的主要生源國,其生源占據全部來華留學學歷生的一半左右。
培養絲路青年為核心目標的教育聯盟和教育機構紛紛成立。
十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校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和需求,發起設立數十個戰略聯盟,并以加入聯盟的高校為重要合作伙伴,促進多層次、寬領域、協同化的校際交流合作。
國際中文教育蓬勃發展,語言教育提速發展。
十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各國對中文學習的需求持續旺盛,國際中文教育蓬勃發展,全球有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學,81 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中文課程的各類學校及培訓機構8 萬多所,正在學習中文的海外青年超過3000 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海外青年人數超過2 億。2016 年-2020 年,全球參加HSK(中文水平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等中文水平考試的人數達4000 萬人次。2021 年起,漢語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
一是國際政治環境復雜疊加共建國家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增大教育交流合作風險?!耙粠б宦贰睓M跨歐洲、亞洲、非洲等多個大洲,涉及不同的國家、種族、宗教、文化和政體,共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教育體制水平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一定程度阻礙了各國教育交流合作。
二是部分共建國家政府部門教育交流合作尚未受到充分重視。從共建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初衷看,不少國家主要從發展本國經濟出發,并未將教育合作上升到示范性、引領性的民心相通的戰略高度,可視性、務實性、普惠性、戰略性的教育合作成果相對不足。
三是中國教育資源供給存在不充分不均衡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逐漸從教育資源輸入國轉向輸出國,從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培養需要看,中國有關部門亟須在教育資源配置與教育合作機制建設上盡快彌補短板。例如,“一帶一路”建設催生了龐大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但是部分院校的職業教育資源國際化供給能力不足。同時,中國部分教育機構與共建國家教育合作還存在“冷熱不均”的問題。
一是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落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重要成果,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橋頭堡”優勢,完善部際協調機制、部省協作聯動機制,與共建國家建立和強化教育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教育大數據共建共享機制,對教育資源配置實行動態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加強中國與東盟、非洲、中東歐、拉美、阿拉伯地區等區域和次區域教育交流機制,促進漢語、中華文化在共建國家的教育普及。促進新疆、海南、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一帶一路”核心區域通過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促教育強?。▍^)建設。擴大中國與共建國家雙向留學規模,推動更多高校學歷、學位、學分、課程、職業證書互認,加強師生互訪、人才聯合培養、學科建設、課程開發等“小而美”領域合作,做實“一帶一路”高校合作聯盟、教育聯盟、專門教育機構,培養更多知華、友華、親華的絲路青年人才。
加強省域內、省域間的統籌協調,實現學科、專業、人才等優質資源共商共建共享,聯合打造國際教育聯盟品牌,協同面向共建國家開展教育合作與援助。結合中國5G 技術、智能手機、社交平臺在共建國家普及,打造符合當地需求的數字教育平臺,推廣慕課、動畫、游戲、短視頻等豐富多彩的互動在線教育形式。
二是培養高素質語言人才。支持社會力量助力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加強漢語教師和教學志愿者隊伍建設,推動將漢語教育融入共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將“五通”交流合作融入漢語教育,滿足絲路青年基于興趣愛好、就業創業的中文學習需求。鼓勵在中國學業有成的絲路青年留學生返鄉開展中文教育,爭做絲路人文交流使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制作更多適合在新媒體平臺傳播、適應多層次學習需求的中文學習內容和中國語言文化,注重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進國際中文教育內容信息化、學習云端化、服務個性化,更好服務數智時代的絲路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機制引入共建國家的語言教學資源,培養更多小語種人才。
三是培養滿足“一帶一路”產業合作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建設國際領先、中國特色、共建國家通用適用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發揮中國職業院校的學科、專業、師資、課程等優勢,通過魯班工坊等推進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中外職業教育合作,培養更多熟悉當地政策與國情、了解當地歷史和文化,并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共建國家語言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廣中國政府部門、行業商協會、大型企業頒發或者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訂單式培養滿足中資企業人才需求的絲路青年人才,實現人才、崗位和能力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