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波

才溪鄉調查是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次著名的農村調查,是我黨深入實際、實事求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光輝典范,歷經90年歲月洗禮仍歷久彌新、熠熠生輝。當前,正值全黨上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通過重溫毛澤東《才溪鄉調查》,我們感到其中蘊含的“深、實、效、恒”四字法寶,對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深”破“淺”。“深”就是“蹲下身子看螞蟻”,掌握深層次情況、發現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才溪鄉調查中,毛澤東堅持走村入戶訪貧苦,田間地頭同勞作,口問手記察民情,深入了解當兵是怎樣去的、怎么優待紅軍家屬、如何組織婦女兒童搞生產等實際問題,詳盡掌握了中央蘇區的方方面面。當前,有的同志習慣性在基層官兵面前充老師、端架子,身子沉不下去,眼睛看不到實情,導致雙腳“踩空”、頭腦“發空”、問題“抓空”。要用好“顯微鏡”。調研的關鍵在于盡可能多地掌握一手材料,這要求我們用好一線工作法,多作脫鞋下田、解剖麻雀、庖丁解牛式調研,切實讓真實的細節、豐富的事例、鮮活的感觸,成為孕育調研之花的肥沃土壤。要用好“透視鏡”。對調查得來的大量材料和情況,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復的工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進行思考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入木三分找規律。要用好“望遠鏡”。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調查研究所發現的問題,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把握歷史與未來、風險與機遇、偶然與必然、內因與外因的關系,以超前調研支撐超前決策,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以“實”擊“虛”。“實”就是作風上樸實、扎實、求實,主動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為兵服務、解決難題的真誠作風和熱忱態度。調研期間,毛澤東直接關心群眾有沒有柴燒、有沒有房子住、米價鹽價貴不貴、小孩讀書有沒有學校、生病怎么治等,開展“村幫村,鄰幫鄰,一村幫一戶,百人幫一人”互助活動,體現出黨始終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的為民情懷。對部隊來說,官兵同樣需要敢擔當善作為的黨員干部。要察實情。抱定“甘當小學生”的心態,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遠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揚批評都要聽,既見“高樓大廈”也見“犄角旮旯”,真正把情況摸清、摸實、摸透,為研判形勢、作出決策提供堅實基礎。要研實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既問需于兵又問計于兵,提出針對性破題舉措,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之“矢”射具體實踐之“的”,發揮好調查研究服務決策、推動建設的功能。否則,寫成的報告再厚,也是廢紙一堆。要辦實事。以老老實實的態度、扎扎實實的作風辦實事、實辦事,自覺把基層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打贏需要作為第一關切、把群眾評價作為第一尺度,不“做樣子”,不“走過場”,實實在在推動部隊建設發展再上新臺階。
以“效”壓“浮”。“效”就是追求有效調研,追求解決實際問題的調研,不做“雨過地皮濕”的表面文章。1933年秋,受“左”傾“進攻路線”影響,各級蘇區政府忙于對外進行革命戰爭,對蘇區經濟建設較為漠視,甚至與進行革命戰爭對立起來,認為要等“有了和平安靜的環境才能進行經濟建設”。毛澤東深感焦慮,決定再進才溪,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指引“調研方向”,最終用才溪鄉建設的模范事實科學論證了國內革命戰爭環境下建設根據地的必要性、可行性。這啟示我們,唯有“結好果、結碩果”才是真調查、好調查。調研前要做足功課。在預先溫習掌握上級精神和資料素材的基礎上,科學確定調研提綱、點位和對象,理清調研誰、為什么調研、解決什么問題、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的“鏈路”,不打無準備之仗。調研中要對準癥結。在厘清實質問題和表面問題、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的前提下,敢于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開火”,對久拖不決的頑固問題“開刀”,不為“成績”遮望眼,盯住“痛點”下苦功。調研后要結出果實。對經過充分研究、比較成熟的調研成果,要及時上升為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措施;對尚未研究透徹的調研成果,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論證分析,杜絕浮在面上、大而化之;對已經形成舉措的,要狠抓落實落地、常態跟蹤評估、動態優化完善,確保將調查研究的“問題清單”轉化為推動工作的“成效清單”。
以“恒”治“躁”。調查研究是耐心發現問題、孕育成果的過程,好像“十月懷胎”,絕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恒心堅持。1930 年6 月至1933 年11月,毛澤東先后3 次實地考察才溪鄉,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終于完成《才溪鄉調查》。當前,面對上級安排的調研任務,有的只想著如何盡快交差,囫圇吞棗地完成調研;有的只有“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虛耗了機關精力,平添了基層壓力。要璞玉成器、精雕細琢,品“調整返工”之酸。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確看待調研成果“回爐重造”等現象,把調查研究當作璞玉一樣精心打磨,舍得花時間精力思考調研的對象、目的、方法,確保出手即出彩、完成即完美。要燕子壘窩、滴水穿石,品“靜待花開”之苦。調查研究好比一場拉力賽,越是臨近終點越要守住調研初心、克服焦躁情緒,走好終點前“最后一公里”,決不能急于求成,只喊“快快快”,把“論述題”做成“簡答題”。要處處留心、事事有心,品“厚積薄發”之甜。調查研究是一項“做在經常,融入日常”的工作,要常態堅持從部隊正干的重點事、基層發生的新鮮事、官兵生疑的撓頭事、身邊發生的糊涂事中發掘線索,勤思細研,努力提升調查研究的準度、亮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