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正義視域下數字司法建設面臨的障礙與對策研究

2023-12-13 00:27:05黎慈孟臥杰
湖北社會科學 2023年11期

黎慈 孟臥杰

摘要:數字正義是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對傳統正義的轉型升級,是數字社會賦予公平正義的更高需求,應當成為新時代司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數字司法建設尚處在初期階段,存在“數字鴻溝”導致司法觸達不全面、“算法黑箱”造成司法推論不透明、“技術機械”致使司法審判不合理等諸多問題,阻礙了司法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在通往數字技術嵌入司法領域的新一輪變革中,還需要從健全數字司法法治化規范體系、強化數字司法系統的安全實用、優化數字司法建設的人才支撐、改進數字司法應用的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加強數字司法法治建設,從而更好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正義的美好期待。

關鍵詞:數字正義;數字司法;數字技術;司法法治

中圖分類號:D926.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3)11-0117-10

一、問題的提出

古往今來,正義一直是人們追尋的理想之光。不同的時代,正義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并表現出不同的存在形態。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正在被深入應用于立法、執法、司法等法律各領域,在方便用戶參與并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數字時代如何實現法律正義的思考。事實上,數字時代并不意味著效率對正義的取代,數字正義是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對傳統正義的轉型升級,意味著身處數字社會的人們對公平正義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應當成為新時代各項政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國黨和政府為實現司法正義,歷來重視司法體制改革和法官素質培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隨著數字技術的問世和發展,司法機關發現新技術在提高審判效率的同時,也能防范諸多主客觀因素干預引發的司法不正義,于是大力引入數字技術,推進數字司法建設①。然而,數字司法建設過程中,基于數字鴻溝、算法黑箱、技術機械等因素產生新的不正義,又引發人們對數字正義及其實現的隱憂。當前,在通往數字技術嵌入司法領域的新一輪變革中,我們亟須探究以下問題:一是司法領域的數字正義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正義形態?二是數字正義視角下數字司法建設面臨哪些主要障礙?三是以“實現算法公平和算法向善”這一國家治理目標為指引,如何優化數字司法建設以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上述問題的科學解答,是加快推進數字技術與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必須解決的時代課題。

二、數字正義:數字司法的最高價值目標

(一)司法領域數字正義的內涵界定

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1](p252)古往今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詮釋正義的內涵。隨著數字社會的到來,“數字正義”引發了學者們的關注。作為全球數字正義理論的開創者,伊森·凱什與奧娜·拉比諾維奇·艾尼在《數字正義——當糾紛解決遇見互聯網科技》一書中首次提出數字正義(Digital Justice)理論,認為隨著數字時代來臨出現了大量線上糾紛,按照傳統的糾紛解決模式難以被公平且高效地處理,因而需要尋求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以實現正義,由此產生了數字正義,并且會逐步取代“傳統正義”,成為數字社會的原則和準繩。[2](p3-5)

我國學者近年來也對數字正義開展了研究。有學者認為,數字正義是指數字技術尤其是算法應用滿足人權、正義、法治價值的一種理想狀態。[3](p168)有學者認為,智慧法院中的數字正義是“以人民為中心”“提升審判能力”與“實現公平正義”三位一體的正義。[4](p162-163)還有學者認為,數字正義的核心內涵應當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運用數字科技強化法律治理,以提升正義的效率與效果;二是運用法律治理數字科技應用帶來的新問題,促進數字經濟與數字社會的健康發展。[5](p120)綜上,目前盡管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但已有研究大致描述了數字正義的顯著特征:其一,數字正義是基于數字技術的運用產生的一種正義;其二,數字正義仍然具有傳統正義蘊含的維護人權、秩序、倫理等方面的良好價值取向;其三,數字正義的優勢在于依托數字技術提升正義的效率與效果,促進正義在更高層次上得到實現。

相對于立法和執法,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具有的終極性地位,決定了司法正義被人們寄予更高的期待,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法治建設水準的重要標尺。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國司法領域運用數字技術的廣度與深度正在快速增加,數字正義越來越受到關注。一方面,司法與數字技術的廣泛融合,可以排除人為因素的干預、提高解紛效率,從而保障正義得到全面、高效的實現。另一方面,將司法交與數字技術,用統一模式推導出裁判,無法關注個案的特殊性,加之技術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容易產生新的不公正。因而,司法領域數字正義的實現,既需要發展數字技術以提升解紛效率,也需要防范數字技術應用產生的不公正。可見,司法領域的數字正義,就是在推動司法活動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過程中,謀求公正與效率的平衡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司法追求的人權、平等、自由等美好價值。數字正義是數字司法的最高價值目標,承載著人們對司法的美好憧憬,應當成為推進司法與數字技術深入融合的航標,以促進技術向善,保障數字司法在有序、健康的軌道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司法領域數字正義的構成要素

在數字社會中,自由、平等、民主以及法律、秩序和正義都將被重新定義,數字正義將是更高的正義。[6](p5)相對于傳統司法正義,數字正義的實現,依賴于更高水平的司法平等、司法公開和司法效率等構成要素共同發力。

司法平等是數字正義的前提性因素。一般認為,司法平等是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原則的具體落實,即不論公民的民族、職業、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等有何差別,在司法審判中均應當獲得平等對待。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都要求司法機關在訴訟活動中遵循司法平等原則。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司法平等不僅僅體現為在訴訟中依法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還應當保障當事人訴訟條件的平等,即保障當事人能平等參與訴訟。[7](p63)數字司法時代,當事人參與司法活動,首先是要擁有接觸互聯網的條件,如手機、電腦等操作工具;其次是需要鏈接數字司法系統的互聯網環境;再次是需要鏈接并使用數字司法系統的能力。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的缺失,都會讓當事人因不能有效觸達司法系統而無法實質性參與訴訟。因而,數字正義對司法平等的訴求,至少應當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平等對待各方當事人。即審判機關及其法官應當平等對待每個訴訟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防止歧視或偏袒情況發生。其二,保障當事人平等參與訴訟。即審判機關在實施數字司法過程中,既要關注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未達到100%,仍有相當一部分公民缺少參與數字司法的客觀條件的現實情況;又要關注數字司法有賴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尚有部分當事人因技術無能不能實現平等參與,從而采取相應措施保障這部分“數字弱勢群體”①能夠平等參與訴訟活動。

司法公開是數字正義的保障性因素。“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公開一是要求審判依據和標準的公開;二是要求審判過程的公開;三是要求審判結果的公開。通過司法各環節公開,公眾了解法律知識和裁判程序信息,進行有效司法參與,從而減少因司法不透明引發的法律爭議;也能有效規范司法人員的行為,限制司法權的恣意行使,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司法正義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數字技術融入司法改變了傳統面對面庭審模式,以人工智能司法為例,支撐其運作的算法背后存在哪些邏輯,以及這些邏輯作用下的運行程序對當事人造成何種影響,都難以為當事人所知悉,從而無法實現有效參與,也難以理解訴訟推理過程,以至于對裁判的正當性產生懷疑。因此,要實現數字正義,在數字司法建設中,司法公開不能僅僅局限于讓當事人與相關人看得見過程,還應保障人工智能的透明度,讓各相關方了解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應用場景中發揮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對司法智能系統應用情況的客觀評價。

司法效率是數字正義的目標性因素。遲到的正義已非正義。法院在執行解決糾紛的司法任務中,不僅僅是要公正處理案件,而且應當快速做出裁判,效率與公正在司法領域應當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司法效率高低的衡量標準,就是看能否以最小的司法資源投入,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借助于數字技術,數字司法能更有條件實現司法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是能節約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成本。例如借助訴訟服務網站、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平臺,訴訟參與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立案、交費、調解、庭審等訴訟環節。另一方面是能減少司法人員的簡單重復勞動。司法智能系統能代替司法人員過去承擔的大量重復性頻率高、專業知識含量低的簡單事務性工作,如案件信息錄入、文書案卷傳遞、案件記錄翻閱等,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法院“案多人少”的司法困境,提升司法效率。然而,司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在追求司法效率的同時,不能因過度依賴技術忽視法官能動司法,落入機械主義的窠臼,那樣將會淪為不正義的效率。數字正義的實現,要求司法與數字技術的高度融合提升司法效率,也要求防范數字技術帶來模式化裁判產生新的不正義。

三、數字正義視域下數字司法建設面臨的主要障礙

(一)“數字鴻溝”導致司法觸達不全面

“數字鴻溝”是對數字領域不平等的一種形象描述。我國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數字鴻溝研究》報告將“數字鴻溝”界定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擁有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存在的差距。由此,我國學者在研究數字鴻溝類型時,將基于技術設施、工具等物質基礎的擁有程度差距稱為“接入鴻溝”,而將能否使用新技術、使用技術能力高低等因素導致的使用程度差距稱為“使用鴻溝”。[8](p9)在司法領域,無論是“接入鴻溝”還是“使用鴻溝”,都會影響技術弱勢群體觸達數字司法領域,成為數字正義實現的障礙。

一是“接入鴻溝”阻礙數字正義的可及性。“接入鴻溝”一直阻礙著我國數字司法的發展。近年來,得益于“寬帶中國”“網絡扶貧”等相關政策,司法領域的“接入鴻溝”正在縮小。“村村通寬帶”目標在2021年底實現;《2022年通信業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百兆以上速率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接入率分別達到93.5%、95.1%、93.5%和93.7%,極差值僅為1.6%。但是,畢竟這些地區還有4.9%~6.3%的用戶未成為網絡用戶,在中國人口數體量龐大的背景下,其絕對數量仍然不是一個小數字。這些非互聯網用戶基于接觸互聯網的困難,基本上不會從事在線查閱案件、卷宗、交納訴訟費等活動,也無法享受數字司法帶來的好處。

二是“使用鴻溝”影響數字正義的普適度。相對于“接入鴻溝”,“使用鴻溝”是當前數字鴻溝的突出表現。“使用鴻溝”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58.2%的非網民不懂電腦/網絡,26.7%的非網民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23.8%的非網民年齡太大/太小。可見,受使用技能、文化程度以及年齡等因素影響,相當一部分人不會使用數字技術,尤其是針對專業性較強的司法活動,他們會更加無助,由此不能享受到數字技術嵌入司法活動帶來的方便與效率。

(二)“算法黑箱”造成司法推論不透明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發動機”,在智能司法系統中居于核心地位。借助算法,公眾能獲得法律知識的精準推送,法官能獲得審判所需類案及審判依據,實現糾紛的高效解決。然而,算法與生俱來的“算法黑箱”問題是影響司法智能系統公信力的一大困擾。所謂“算法黑箱”,是指基于技術本身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以及技術研發公司保護商業秘密的政策,用戶無法了解算法的目標和具體運行過程,猶如存在一個未知的“黑箱”,導致算法的輸出結果無法解釋和不好理解。[9](p92-93)算法黑箱會影響司法推論的透明度,阻礙數字正義的有效實現。

一是“算法黑箱”降低個案裁判的公正性。個案正義的實現,需要法官與訴訟參與人進行對話、溝通,需要訴訟對立面展開論辯,才能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算法黑箱導致裁判過程處于自動封閉狀態,忽視價值判斷所需的交互性和論辯性,容易引發個案裁判的不正義。與此同時,算法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訴訟參與人受專業知識和技能匱乏的限制,無法理解通過人工智能系統獲取裁判結果的運行過程,從而質疑裁判公正性,也是算法黑箱導致司法不透明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是“算法黑箱”弱化個案裁判的公信力。美國采用COMPAS系統①輔助法官量刑,但因“算法黑箱”引發算法歧視一直備受爭議。美國威斯康星州訴艾瑞克·盧米斯案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該案中,檢察官運用COMPAS系統對盧米斯的再犯風險進行測評,評估結果顯示其再犯風險高,并將這一結果告知法院,隨后法院告知盧米斯,其被確定為對社區構成高風險的人,且在量刑中參考該評估結論對盧米斯作出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和延期監督五年的司法裁判。盧米斯認為,評估報告因技術公司以保守商業秘密拒絕公開,侵犯其正當程序權利,提起上訴。雖然該案被上訴審法院駁回,但飽受爭議的COMPAS獨立測試結果表明,黑人被評估出的再犯風險幾乎是白人的兩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設計者對黑人持有偏見,并將這種偏見嵌入程序編制過程。[10](p1533-1535)由于COMPAS系統的設計者不愿公開算法的工作原理,讓算法成為“黑匣子”,以至于上述偏見難以被外界評估。

(三)“技術機械”致使司法審判不合理

司法面臨各種各樣的個案,要處理好案件中的復雜情理、利益糾葛,必須具有理性、靈活的審案技能,掌握全面的法律方法。與此同時,“司法過程的典型體貌并非程序法所賦予,而是實施它的人的心靈習慣所賦予。”[11](p57)司法是善良與公正之術,不僅要尊重案件事實、遵循法律規范,更應當融入人類的情感和良知,只有進行倫理、道德層面的價值判斷,才能產出富有人性和溫度的司法正義。然而,人工智能只能按照預設的程序和標準推導出結論,這種機械算法、冰冷思維顯然無法完全勝任司法的本質要求,難以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是不能關注個案特殊性。法律規范是抽象的,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每一個案件是具體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只有擇取正確的法律方法,才能讓抽象的法律適用于具體案件后得出正確合理的裁判。雖然智能法院系統中被輸入了法律規范和案件事實,但基于法律的普遍適用性與個案特殊性間的沖突,難以保證每一個裁判的公正性。對此,有學者歸納出人工智能輔助司法裁判存在的“三不能”,即對復雜性案件的理解不能、對法治熱點案件的調控不能、對新型疑難案件的推理不能。[12](p104-107)

二是缺乏審判案件專業性。智慧法院建設具有很強的技術專業性,科技公司憑借其技術和資源成為司法人工智能系統研發的技術主力,而掌握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法官幾乎沒有參與其中。更為甚者,科技公司基于營利本性,利用法院對科技領域的陌生,以“低人工智能”甚至“偽人工智能”成果交差。[13](p684)然而,司法審判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審判人員具有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裁判的專門程序,并能發揮能動性,這些顯然是人工智能研發人員在短時間內無法具備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由于法院系統和審判系統高度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即使科技公司花費很大力氣去調研,也很難真正掌握其特點。”[14](p84)

三是無法體現司法交涉性。“法官從來就不是司法過程的唯一角色。這過程不是獨白,它是對話和交流,是建議與回答的提出和采納,是起訴與答辯、攻擊與回應、主張與反駁的互動”,[11](p57)司法審理過程應當在各方對話、交流和辯駁中推進與完成。通過交涉,能讓雙方在交流中體會到對方解決糾紛的誠意,從而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也能讓當事人在與法官的交流中,感受到法官的正義感,從而強化對裁判結果的信任。智能司法省略了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法官之間面對面交涉的諸多環節,即使做出的裁判結果是公平公正的,由于溝通缺失導致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也可能讓當事人難以切實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

四、加強數字司法法治建設,促進數字正義有效實現

(一)健全數字司法法治化規范體系

當前,規范數字司法的制度規范可以分為基礎性規范體系與專門性規范體系。在人工智能時代,基礎性規范體系即指規制人工智能開發、利用的相關規范組成的制度規范體系,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民法典》《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及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等國家層面政策文件,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其他部門制定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地方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如《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還有一些行業協會制定的如《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圖像系統技術規范》《人工智能智能字符識別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相對而言,專門性規范體系則是專門針對數字司法制定的制度規范體系,主要表現為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關于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意見》《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等規范。上述規范性文件在指引數字司法建設、規范數字司法運行方面發揮了積極效應。然而,面臨人工智能開發與應用的不確定風險,特別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帶來的數據使用風險、算法濫用風險、生成內容濫用風險凸顯,規范數字司法的制度規范亟須進一步健全,以有效實現數字正義。

一是健全基礎性規范體系。基礎性規范體系從整體上對數字技術應用加以規范,在人工智能時代,主要指規范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應用的規范。一方面,需要適時出臺統一的法律。當前涉及人工智能的基礎性規范散見于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中,同時還有政策文件、行業標準,在治理目標、治理尺度和治理機制等各方面存在規定不一致問題,對人工智能企業的合規審查造成了法律適用難題。因此,亟須出臺統一的《人工智能法》,以提升法律規范的效力層次,實現規范標準的統一。另一方面,完善法律規范的內容框架。針對人工智能技術引發的社會風險,健全相關法律規定,例如明確人工智能開發主體承擔算法解釋的適用范圍、解釋方式、解釋程度以及法律責任等,以消減算法黑箱帶來的問題。

二是完善專門性規范體系。相較于數字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司法權的行使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影響更為深遠,甚至涉及公民生命權,因而,數字技術與司法深度融合過程中,必須完善數字司法的專門性規范體系,規范司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在指導思想部分明確要求“規范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并規定了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需要遵循安全合法、公平公正、透明可信、公序良俗等原則,然而,遵循上述原則應當承載的權利義務,以及未遵循這些原則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則沒有具體規定。建議采用明示方式完善規范體系:其一是明確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范圍、場域以及禁止性規定;其二是明確法官應用司法人工智能技術的選擇權與豁免權;其三是明確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生社會風險時,司法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者、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各自應當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

(二)強化數字司法系統的安全實用

技術系統不僅是提高司法效率的工具,更是從深層次推動數字正義實現的重要保障。這種技術對數字司法系統建設的深度影響主要反映在信息化建設、司法技術系統建設等層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構建的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實現了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收集案件、文書和卷宗信息,為辦案法官和公眾搜索案件材料提供了資源庫。在司法技術系統建設方面,主要體現為智慧法院系統的建設,以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平臺為例,其實現了起訴、立案、應訴、舉證、庭審、執行等全流程在線辦理。上述平臺建設匯聚多個環節流程的技術應用,對司法活動具有實質性影響,可以說,技術的安全性、專業性、親民性,決定著人工智能司法系統使用的廣度和效度,關系著數字正義的實現及其程度。

一是提升數字司法系統的安全性。無論是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還是英國政府針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治理發布的白皮書,均將安全性作為首要原則。《人工智能安全標準化白皮書》(2023版)指出,當人工智能具備一定的推理規劃能力、可以同時執行多種工作命令、能模仿人類與他人聊天不被發現時,其安全問題將變得更加復雜棘手。除了網絡安全基本屬性,在關注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時還需考慮可靠性、透明性、可解釋性、公平性、隱私性。故強化司法人工智能系統的安全性時,其一是要保障可靠性,即司法人工智能系統在遭遇不利環境或意外變化時,仍能按既定目標運行,并保持結果的有效。其二是增進透明性,即司法人工智能在設計、訓練、測試、部署各環節應保持可見、可控性,能讓法院在必要時獲得模型結構、參數、輸入輸出等相關信息。其三是促進可解釋性,即司法人工智能計算過程中使用的對輸出結果有影響的數據、算法、參數以及邏輯等,能被法官和公眾理解。其四是保障公平性,即司法人工智能在開發中不引入帶有偏見和歧視的因素,在決策時能平等對待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從而保障處理結果的公正、中立。其五是強化隱私性。即采用最小化數據處理范圍、個人信息匿名化處理、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等措施,強化對個人隱私、個人信息、商業秘密的保護。

二是強化數字司法系統的專業性。自20世紀末實施信息化建設工程以來,法院多將系統策劃、開發與建設委托給社會上的專業技術機構。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受技術和資源限制,法院對專業技術公司的依賴顯得更為突出。然而,公司對法院業務的了解和領會程度有限,造成業務系統至今仍無法順暢運行,更無法實現業務系統與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14](p82)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司法人工智能在核心業務應用上不夠深入,功能的完整性、適應性及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提高;[15](p110)運用現狀仍難稱理想,至少大部分的實際運用并未達到開發者或使用者先前所期待的功效,故而只能被稱作“個別開花”。[16](p18)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司法人工智能產品忽視業務專業性的瓶頸,且技術效用的不確定性本身也是一種風險。[17](p53)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科技公司與法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科技公司必須扭轉過去重視“技術專業性”忽視“業務專業性”理念,契合法官業務工作實際需要開發設計司法智能產品,為司法工作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保障司法智能產品的技術效用;同時,科技公司需要認識到法官對辦案習慣和經驗高度依賴,研發的產品必須具有可靠性、有用性、易操作性,符合法官辦案的習慣與要求,如此法官才會愿意使用。另一方面,法院應當實質性參與司法智能產品的研發階段,選派一線辦案人員參與司法智能產品的論證與設計過程,從而解決司法實務操作與智能技術產品研發分離帶來的實效性欠缺問題。

三是拓展數字司法系統的親民性。公眾是司法人工智能產品的重要用戶,他們有使用選擇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明確規定:各類用戶有權選擇是否利用司法人工智能提供的輔助,有權隨時退出與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交互。可見,要擴大司法智能系統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頻率,還必須強化產品的親民性。整體上講,司法智能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應當堅持“司法為民”的價值準則,考慮公眾對數字技術掌握和使用的實際情況。其一,在司法智能產品研發階段,應當考慮到“數字鴻溝”的客觀存在,相關基準的確定不能僅僅考慮主流群體,還要關照數字技術應用的弱勢群體;司法智能產品的界面設計,應當體現親民性,諸如文字標注清晰明確、使用說明易于理解、系統平臺方便觸達等,都是保障公眾愿意使用司法智能產品的前提。其二,在司法智能產品應用階段,法院應當考慮當地公眾使用數字技術產品的能力,通過官方網站發布使用說明,設置專門的司法智能產品咨詢平臺,由專業人員負責解答公眾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指導他們使用。此外,司法智能產品應當盡可能消減“算法黑箱”帶來的技術神秘主義色彩,通過明晰的解釋提升公眾對司法智能產品的信任度,以減少因不信任造成技術使用的恐慌心理。

(三)優化數字司法建設的人才支撐

法律人工智能的法理是實踐之法理,是證成法律人工智能實踐之正當性的理據,它反映人工智能的技術理性與法律實踐理性相融合以揭示法律運行的規律和特征。[18](p138)司法人工智能必須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司法業務的深度融合。然而,我國智慧法院建設仍主要交由專業技術公司,這些公司的研發人員往往掌握數字技術,但不了解司法屬性及其運作規律。與此同時,技術公司屬于市場主體具有逐利的本性,基于成本考慮,不可能大量耗資培養技術人員使其擁有法律職業知識和能力。由此,當前研發的司法人工智能產品整體上不盡如人意,大大影響了數字司法建設的步伐。可見,數字司法建設不僅僅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還必須強化專門人才的隊伍建設。

一是提升審判人員數字技術水平。現任法官往往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和司法實務能力,但缺乏數字技術知識和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數字司法建設的時代要求。一方面,鑒于法官對數字技術掌握不足的現實情況,即使參與智慧法院系統的開發,也會因不能較好地從技術角度表達司法實務的要求,從而達不到促進技術與司法優質融合的目的;與此同時,因為對技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他們也不能對科技公司研發智慧法院系統形成有效監督,以至于不能及時修改糾正相關技術參數。另一方面,法官是智慧法院系統的實際使用者,如果未掌握相關技術,不能熟練應用數字技術,將使司法智能產品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法院應當注重組織執業法官開展技術訓練,讓他們了解并掌握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各類數字技術的運用方法和技能,進而提高他們熟練運用數字技術處理司法案件的能力。

二是引進數字化專業技術人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人民法院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來,各地法院按照“配齊配強信息化各類專業人員”的要求,向社會招錄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從各地招錄公告來看,試用期滿后應聘人員與相關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這說明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與法院之間并不存在勞動關系,也即不屬于法院的正式工;受聘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也較低,如一些地方招聘公告中列出的工資待遇是實習期滿簽訂合同后3000元/月①。受待遇較低制約,地方法院出現招錄不到優質人才,或者是留不住人才的窘況。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信息化工作報告指出的:“司法改革之后,地方信息技術人員存在的編制短缺、待遇偏低、人心不穩、專業能力較弱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①可見,要吸納和留住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就必須優化人事政策,賦予他們事業編制,同時提升薪酬待遇,形成“引得進,留得住”的良性人才引進局面。

三是培養高素質數字法治人才。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就強調,要“訓練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為我國法律工作計算機化做好理論上和人力上的準備”。[19](p20)然而,直到今天,仍然缺乏既懂法律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校對法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的交叉學科不夠重視、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經費受限等。在推進數字司法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高校設置相關專業、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計算機學、互聯網法學、人工智能學、社會倫理學等課程,培養出一大批“法律+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法院才可以擺脫受技術限制而無法深度參與相關智慧系統論證和設計工作的窘境,保障司法人工智能產品實現司法與技術的高度融合。

(四)改進數字司法應用的監督機制

數字司法法治化建設需要完善的法律規范體系、安全實用的數字技術系統、“法律+計算機技術”的專業人才,但僅僅只有這些,仍不足以解決數字正義實現面臨的復雜性障礙,還必須強化司法人工智能應用的倫理審查、算法評估和決策糾偏等各項監督機制。

一是構建倫理審查機制。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道德和倫理問題。有專家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帶來的主要風險不一定是技術的不成熟,而是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倫理和社會文化上的影響已超越了我們的認知 [20]。為防范人工智能應用風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于2021年審議通過《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呼吁各國政府關注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我國政府于2022年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強調要“將科技倫理要求貫穿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全過程”。最高人民法院在推進數字司法過程中,已開始重視司法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在《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中強調“人工智能司法不能違背社會公共道德和倫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開展司法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其一是建立司法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多方聯動機制。法院層面,由最高法院制定司法人工智能的倫理安全規范,各級法院設立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負責監督執行;行業組織需開展行業自律管理,由人工智能行業組織引導和督促本行業的企業遵循倫理安全規范;企業應將遵守倫理安全規范作為單位職業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倫理安全風險教育。其二是明確司法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審查內容。《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中規定的科技倫理原則為審查內容提供了參考,即從能否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等維度,對司法人工智能倫理開展審查。

二是建立算法評估機制。算法偏見、算法漏洞、算法黑箱等問題都可能引發裁判不公,阻礙數字正義的實現。為了減少科技研發人員將個人偏見嵌入算法,防止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將明知存在算法漏洞的產品交付給司法機關,避免算法黑箱產生的程序不正當,構建算法評估機制顯得十分必要。算法評估機制的啟動有兩種路徑:第一種是主動啟動。在引進司法人工智能系統時,法院應當成立由法官、律師以及法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參加的算法評估委員會,或者委托具有算法審核能力的第三方機構,對司法人工智能算法的合法性與公正性進行審核。第二種是依申請啟動。算法失靈或錯誤導致裁判錯誤,最終損害的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故應當賦予當事人享有算法質疑權。正如有學者指出:“如果我有更正權,那么我就需要看得出錯誤;如果我有權反對歧視,那么我就需要知道哪些要素被用于決策。要不然,信息不對稱就會使這些重要的法律權利變得毫無意義。”[21](p116)算法具有專業性和復雜性,普通當事人難于理解并做出判斷,從而在行使質疑權時陷入困境。因此,無論是主動啟動,還是依申請啟動,都需要先由系統開發商負責對算法的工作原理進行解釋說明,包括算法的參數、數據、目的等信息要素,再由負責審核的組織或者第三方機構根據算法評估指標進行審核判斷。

三是健全決策糾偏機制。人工智能促進了司法工作的效率,有助于類案同判,但由于算法偏見與算法黑箱的存在、案件標準化缺乏對個案特殊性的關照等,也會帶來新的不正義。其一,算法偏見無法完全消除。這是因為算法偏見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發人員因司法知識、司法經驗、司法技藝、司法倫理缺失導致的偏見可以通過復合型人才引進來盡量減少甚至消除,但研發人員作為情感豐富的個體人所具有的個人偏好無法消除,也就決定無法阻止他們將個人的偏見嵌入算法之中。其二,算法黑箱不能全部避免。如前所述,算法黑箱可以通過強化算法解釋消減,但這種消減并不是消除,原因在于,即使是智能服務商也很難將算法的內在邏輯、源代碼轉化成自然語言或可視化技術直接向法院、當事人公開。正如哥倫比亞大學機器人專家李普森所說,在算法面前,我們正在丟失陣地,要想讓人類理解它們看世界的方式,或是讓計算機向人們解釋其方式都非常困難。[22](p5)其三,案件標準化實現類案同判不一定正義。人工智能系統中設置的類案評判標準,無法與紛繁復雜的具體案件完美匹配,對于具有特殊性的個案,得出的結論容易產生合法不合理現象。因而,只有設置司法人工智能裁判糾偏機制,才能保障數字正義的實現。具體而言,首先是通過司法人工智能系統獲得的結論只能作為審判工作的參考,審判組織作出的司法裁判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是法官在選擇司法人工智能輔助辦案中,發現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存在問題時,有權隨時退出;再次是明確由案件的裁判者最終承擔司法責任,以強化裁判者責任心,防止糾偏機制的空轉。

五、結語

司法是保證權利獲得救濟的最后一道屏障,公平正義應當成為司法的應有之義,也是司法永恒的追求。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我國數字司法建設獲得迅猛發展,從最初的推動裁判文書上網、庭審錄音錄像、電子卷宗深度應用,已經發展到全面推廣在線訴訟、人工智能輔助審判,在未來甚至可能發展到“機器而非人類終將成為正義的仲裁者”。[23](p208)但無論怎樣發展,數字司法并非“機器與人類”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定其仍然需要受到法律調控,才能保障數字正義向更高層次發展。因而,如何推進數字司法法治化建設,將是通向數字正義之路上一道必須解決的時代課題。其中,完善數字司法的法律規范體系以強化法律規制是主要方式,但僅僅依靠法律手段無法解決司法追求的數字正義問題,還必須正視數字司法建設的特殊要求,強化數字司法系統的安全實用、優化數字司法建設的人才支撐以及改進數字司法應用的監督機制,才能保障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數字司法案件中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美]伊森·凱什,[以色列]奧娜·拉比諾維奇·艾尼.數字正義:當糾紛解決遇見互聯網科技[M].趙蕾,趙精武,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3]周尚君.數字正義論:理論內涵與實踐機制[J].社會科學,2022,(6).

[4]高瑩.論智慧法院中的數字正義[J].江西社會科學,2023,(8).

[5]孫躍.元宇宙法律治理中的數字正義及其實踐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2023,(5).

[6]周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不斷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J].人民司法,2020,(1).

[7]楊松才.司法平等評價指標分析[J].學術界,2015,(7).

[8]楊洸.數字技術與數字鴻溝:彌合數字不平等的困境與行動[J].青年記者,2022,(22) .

[9]譚九生,范曉韻.算法“黑箱”的成因、風險及其治理[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10]The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Criminal Law-Sentencing Guidelines-Wisconsin Supreme Court Requires Warning before Use of Algorithmic Risk Assessments in Sentencing-State V. Loomis[J].Harvard Law Review,2017,(5).

[11][意]皮羅·克拉瑪德雷.程序與民主[M].翟小波,劉剛,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帥奕男.人工智能輔助司法裁判的現實可能與必要限度[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13]鄭曦.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裁判中的運用及規制[J].中外法學,2020,(3).

[14]葉燕杰.智慧法院建設中的實踐難題與破解路徑——基于B市智慧司法實踐的考察[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15]王祿生.智慧法院建設的中國經驗及其路徑優化——基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應用展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1).

[16]左衛民.從通用化走向專門化:反思中國司法人工智能的運用[J].法學論壇,2020,(2).

[17]龍飛.人工智能在糾紛解決領域的應用與發展[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1).

[18]魏斌.論法律人工智能的法理邏輯[J].政法論叢,2021,(1).

[19]龔祥瑞,李克強.法律工作的計算機化[J].法學雜志,1983,(3).

[20]李覽青.人工智能倫理建制進入新階段 如何實現“嵌入式”治理?[EB/OL].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209/438426.htm,2022-09-21/2023-07-22.

[21]馬靖云.智慧司法的難題及其破解[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9,(4).

[22][美]勞倫斯·萊斯格.代碼2.0:網絡空間中的法律[M].李旭,沈偉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3]Ann Kristin Glenster. Privacy, Due Process, and the Computational Turn: The Philosophy of Law Meets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Cambridge Law Journal, 2017, (1).

責任編輯? ?王? ?京

收稿日期:2023-08-15

作者簡介:黎慈(1975—),女,法學博士,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系教授(江蘇南京,210012);孟臥杰(1972—),男,法學博士,江蘇警官學院現代警務研究中心教授(江蘇南京,210012)。

基金項目: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公共法律服務優化配置研究”(22SFB5017);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重點項目“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法治公安建設研究”(SHZLZD2207);江蘇警官學院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新時代法治公安建設研究”(2021SJYFZZD01);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項目、“十四五”江蘇省重點學科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

①數字司法的范圍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數字司法包括數字刑事偵查、數字檢察、數字審判;狹義數字司法則指數字審判。基于篇幅考慮,本文所述數字司法取狹義,即數字審判。

①借助社會學中的“弱勢群體”概念,學者們將在智能技術運用及數字信息獲取和使用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主體稱為“數字弱勢群體”。參見宋保振:《“數字弱勢群體”信息權益保障的法律路徑》,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92頁。

①COMPAS的全稱為“Correctional Offender Management Profiling for Alternative Sanctions”,可譯為“罪犯矯正替代性制裁分析管理系統”,該系統的功能之一就是評估犯罪者再犯的風險。

①參見《興仁縣人民法院公開招考2名聘用制信息化技術員公告》,載公考資訊網http://www.chinagwy.org/html/gdzk/guizhou/201805/77_245303.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3-08-11。《河北保定蓮池區人民法院2017年招聘信息化技術人員》,載國家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chinagwy.org/html/gdzk/hebei/201704/62_193496.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3-08-13。

①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2017年工作報告及2018年工作重點》的通知(2018年4月17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成人中文在线|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天堂久久|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九九视频| 成人午夜天| 欧美日韩成人|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一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亚洲二区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色首页AV在线| www.91中文字幕| 91久久精品国产|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欧美国产综合|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AV色爱天堂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亚洲综合二区| 99热最新在线|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伊人91在线|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www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区欧美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在线毛片免费|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九九视频免费看|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第一页亚洲|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黄色在线不卡|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丁香综合在线|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91小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18禁|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